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极心态主要是指面对工作、问题、困难、挫折、挑战和责任,从正面去想,积极采取行动,努力去做的一种心理状态。有人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我们能否跨越生活中的坎坷,往往取决于我们是否有一个积极的心态。作为相同学段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潜力应该是差距不大的,学生能否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能否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大多情况下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积极的心态。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内容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法律常识和国情教育等,如何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向善的道德品质、良好的法律素养和公民素养,是我们每一个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思考的课题。
一、要转变教学观念
1.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
“生本教育”专家郭思乐教授认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要高度尊重学生,要以学生为本。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就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照顾每一个学生,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特殊性,以学生为本,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要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即其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2.树立平等的师生观
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地位有《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认可和保障。课堂上,学生要尊师重教,教师要爱岗爱生。教师要多尊重学生、多鼓励学生、多赞赏学生,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积极的课堂氛围。
二、要优化课堂教学
1.优化课堂氛围
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积极心态的重要条件。如果教师上课一味地“逼”学生学习、念书而忽视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仅靠教师单向传授,将会导致学生不良情绪大幅度上升,从而影响教育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就要在教学中重视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心理氛围,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可亲、可敬、可信,从而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独立性;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不过分关注其学习结果,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并真诚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良好的心理氛围,没有压力,比较愉快,常常能有所启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自主性得到发展,创造性得到培养,积极性得到提高。
2.优化学生心理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在认识某种事物或者参与某种活动的时候一旦对其怀有兴趣,就会对其产生一种积极的倾向。如果思想品德课教师能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产生兴趣,学生就会产生主动学好思想品德课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的动力会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求心理。
例如,笔者在上九年级《灿烂的中华文化》时,就使用了直观教学的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并没有像其他教师一样用常规的复习巩固法来进行导入,而是用福娃的动画宣传视频导入新课。该动画视频有效地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说明,这种动画视频的导入方法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每一个学生都在非常认真地观看,时不时发出阵阵笑声。紧接着笔者趁热打铁,让学生简单介绍五个福娃。其实课前学生对这些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了,所以这个问题他们可以轻松地回答,这样既节省了导入新课的时间,又达到了教学目的。由福娃的介绍笔者很自然地引出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主题。最后这节课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优化教学手段
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兴趣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一堂“活”的思想品德课无疑能很好地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但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应该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如果教师反反复复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学生很容易对此失去兴趣。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优化,特别是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持久的学习动力。
例如,我们在学习“党的基本路线”一课时,把对外开放比喻成“打开窗户”。“打开窗户”可以当然可以使新鲜的空气进屋,这是对外开放的好处,但是在我们把窗户打开的同时,蚊子、苍蝇也可能会随着新鲜空气进入屋内。这就需要我们在打开窗户的同时给窗户“安上纱窗”,这样新鲜空气进来了,蚊子、苍蝇却能被挡在外面,从而达到了两全其美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同时,还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样幽默的教学手段很轻松自然地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预习的基础上,笔者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探究:“请你来做一次心理医生,诊断小A的消费心理,并加以评析,说说我们到底应如何理智消费、树立怎样的消费观。”从而激发学生的追问、思考和探究欲望,并引导学生层层剖析,步步深入,分层得出结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运用讨论式教学激发兴趣
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与传媒的高速发展,为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教师要尽量开放课堂,让不同智力层次、不同爱好特长的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与教师的同步成长,并使学生的学习效益在原有基础上能有所提高。但因高中阶段学生的情感较少年时期深沉含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更多的学生保持沉默,只有少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因此,我们高中政治教师必须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可以适时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例如,每一单元的综合探究活动,可让学生事先准备,查阅资料,形成书面文字,并在课上讨论;平时的课堂中也可随机根据易混易错的观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样平等開放的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再对照教材内容,融会贯通,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学生在讨论中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擦出了思想的火花,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教师合理导学,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当高中生对政治学习有了充分的兴趣之后,他们就会主动参与到政治学习当中去。不过光有兴趣还远远不够,他们的政治学习仍然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师的有效导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此,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中采用的一些导学方法。
1.教师导学,学生自“读”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可见,所谓的目标教学其重点强调的就是教学目标的分层以及达标,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导学达标是目标教学中的关键一环,而“导”则是导学达标中的重要方面。在目标展示之后,紧接着就是导学达标环节,这是师生双边活动最频繁,也是最活跃的环节,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这一过程。教师导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的自学阅读做好心理铺垫,以提高学生阅读与自学的效率。这一过程中,笔者通常是以影像资料、漫画讲解、故事概述、时事评析等方式来凸显“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道理。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白在知识经济时代读书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不断拓展学科知识空间,增强学科知识积淀的厚重程度,为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同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课堂中的阅读,笔者主要是做好阅读指导工作,如讲授阅读的方法、技巧等,以此来改变部分学生因循守旧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教师导疑,学生自“思”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和思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统一过程,二者缺一不可,不能偏废任何一方。由于我校地处偏僻,大部分学生是寄宿生,他们日常阅读时间短、阅读量小、阅读面窄、思考问题不积极、思维不开阔,很多学生并未养成质疑的良好习惯。有时候,一段材料反复读了多遍,部分学生仍然找不出一个极其显眼的问题,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高中生质疑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过如果这种习惯一旦养成,那么无疑是等于给予了学生一把开启知识殿堂大门的钥匙。那么,究竟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质疑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采用“三W”疑问词模式提问,即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办);二是根据“节、框、目”标题提问;三是结合现实生活和时政热点提问。有问才有思,提出了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思考。
3.教师导析,学生自“答”
“导”的目的是传授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教授给学生某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教师在进行导析的时候,要注意有“理”有“度”。有理即是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后,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进行诱导分析,替学生解惑;有度即是学生能够自我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插手,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予以精讲释疑,点出关键点、疑难点,点到为止,不能越俎代庖。學生在课堂中回答的方式主要有个体自答、同桌对答或小组合作讨论议答等形式。通过教师的导析与学生的自答,培养学生积极合作、共同探究问题的方法与能力,以及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要想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我们高中政治教师必须要真正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并且做到有效导学。相信只要做到上述几点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变得更加灵动。
参考文献
[1]徐世贵.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曹宝静.中学政治教学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袁妮)
一、要转变教学观念
1.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
“生本教育”专家郭思乐教授认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要高度尊重学生,要以学生为本。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就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照顾每一个学生,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特殊性,以学生为本,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要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即其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2.树立平等的师生观
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地位有《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认可和保障。课堂上,学生要尊师重教,教师要爱岗爱生。教师要多尊重学生、多鼓励学生、多赞赏学生,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积极的课堂氛围。
二、要优化课堂教学
1.优化课堂氛围
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积极心态的重要条件。如果教师上课一味地“逼”学生学习、念书而忽视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仅靠教师单向传授,将会导致学生不良情绪大幅度上升,从而影响教育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就要在教学中重视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心理氛围,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可亲、可敬、可信,从而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独立性;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不过分关注其学习结果,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并真诚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良好的心理氛围,没有压力,比较愉快,常常能有所启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自主性得到发展,创造性得到培养,积极性得到提高。
2.优化学生心理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在认识某种事物或者参与某种活动的时候一旦对其怀有兴趣,就会对其产生一种积极的倾向。如果思想品德课教师能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产生兴趣,学生就会产生主动学好思想品德课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的动力会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求心理。
例如,笔者在上九年级《灿烂的中华文化》时,就使用了直观教学的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并没有像其他教师一样用常规的复习巩固法来进行导入,而是用福娃的动画宣传视频导入新课。该动画视频有效地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说明,这种动画视频的导入方法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每一个学生都在非常认真地观看,时不时发出阵阵笑声。紧接着笔者趁热打铁,让学生简单介绍五个福娃。其实课前学生对这些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了,所以这个问题他们可以轻松地回答,这样既节省了导入新课的时间,又达到了教学目的。由福娃的介绍笔者很自然地引出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主题。最后这节课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优化教学手段
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兴趣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一堂“活”的思想品德课无疑能很好地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但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应该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如果教师反反复复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学生很容易对此失去兴趣。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优化,特别是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持久的学习动力。
例如,我们在学习“党的基本路线”一课时,把对外开放比喻成“打开窗户”。“打开窗户”可以当然可以使新鲜的空气进屋,这是对外开放的好处,但是在我们把窗户打开的同时,蚊子、苍蝇也可能会随着新鲜空气进入屋内。这就需要我们在打开窗户的同时给窗户“安上纱窗”,这样新鲜空气进来了,蚊子、苍蝇却能被挡在外面,从而达到了两全其美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同时,还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样幽默的教学手段很轻松自然地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预习的基础上,笔者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探究:“请你来做一次心理医生,诊断小A的消费心理,并加以评析,说说我们到底应如何理智消费、树立怎样的消费观。”从而激发学生的追问、思考和探究欲望,并引导学生层层剖析,步步深入,分层得出结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运用讨论式教学激发兴趣
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与传媒的高速发展,为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教师要尽量开放课堂,让不同智力层次、不同爱好特长的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与教师的同步成长,并使学生的学习效益在原有基础上能有所提高。但因高中阶段学生的情感较少年时期深沉含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更多的学生保持沉默,只有少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因此,我们高中政治教师必须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可以适时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例如,每一单元的综合探究活动,可让学生事先准备,查阅资料,形成书面文字,并在课上讨论;平时的课堂中也可随机根据易混易错的观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样平等開放的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再对照教材内容,融会贯通,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学生在讨论中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擦出了思想的火花,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教师合理导学,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当高中生对政治学习有了充分的兴趣之后,他们就会主动参与到政治学习当中去。不过光有兴趣还远远不够,他们的政治学习仍然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师的有效导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此,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中采用的一些导学方法。
1.教师导学,学生自“读”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可见,所谓的目标教学其重点强调的就是教学目标的分层以及达标,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导学达标是目标教学中的关键一环,而“导”则是导学达标中的重要方面。在目标展示之后,紧接着就是导学达标环节,这是师生双边活动最频繁,也是最活跃的环节,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这一过程。教师导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的自学阅读做好心理铺垫,以提高学生阅读与自学的效率。这一过程中,笔者通常是以影像资料、漫画讲解、故事概述、时事评析等方式来凸显“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道理。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白在知识经济时代读书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不断拓展学科知识空间,增强学科知识积淀的厚重程度,为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同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课堂中的阅读,笔者主要是做好阅读指导工作,如讲授阅读的方法、技巧等,以此来改变部分学生因循守旧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教师导疑,学生自“思”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和思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统一过程,二者缺一不可,不能偏废任何一方。由于我校地处偏僻,大部分学生是寄宿生,他们日常阅读时间短、阅读量小、阅读面窄、思考问题不积极、思维不开阔,很多学生并未养成质疑的良好习惯。有时候,一段材料反复读了多遍,部分学生仍然找不出一个极其显眼的问题,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高中生质疑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过如果这种习惯一旦养成,那么无疑是等于给予了学生一把开启知识殿堂大门的钥匙。那么,究竟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质疑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采用“三W”疑问词模式提问,即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办);二是根据“节、框、目”标题提问;三是结合现实生活和时政热点提问。有问才有思,提出了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思考。
3.教师导析,学生自“答”
“导”的目的是传授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教授给学生某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教师在进行导析的时候,要注意有“理”有“度”。有理即是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后,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进行诱导分析,替学生解惑;有度即是学生能够自我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插手,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予以精讲释疑,点出关键点、疑难点,点到为止,不能越俎代庖。學生在课堂中回答的方式主要有个体自答、同桌对答或小组合作讨论议答等形式。通过教师的导析与学生的自答,培养学生积极合作、共同探究问题的方法与能力,以及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要想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我们高中政治教师必须要真正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并且做到有效导学。相信只要做到上述几点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变得更加灵动。
参考文献
[1]徐世贵.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曹宝静.中学政治教学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