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一词流行现象及原因分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feng1979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的汉语流行词汇中,有一个词很是惹眼,它就是——正能量。2012年岁末,知名语言文字刊物《咬文嚼字》评选出“2012年十大流行语”,“正能量”当之无愧地位居榜首。
  “正能量”本是一个物理学名词,作为专业词汇的“正能量”一般是不太可能进入流行语范围的。但这个世界是千变万化的,语言世界更是异彩纷呈,只要条件具备,一个新词、一个新的用法或一条流行语就可能应运而生。“正能量”的流行就是这样。“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大众传播心理学第一教授”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 Wiseman)的最新著作《Rip it up》,这本书的中文译名就是《正能量》,由湖南文艺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正能量》破除了人们过去秉持的“性格决定命运”“情绪决定行为”等认知,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
  和当下许多流行语的走红一样,“正能量”的流行也得益于网络。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奥运火炬传递期间,很多博主在微博上发表“点燃正能量,引爆小宇宙”和“点燃正能量,运气挡不住”的博文,之后这两句口号迅速被网友跟进和模仿,成了当时网络最热门的句子。后来网友把“点燃正能量”的励志口号与伦敦火炬传递结合起来,伦敦奥运火炬成了“正能量”的代言物,“正能量”一词也借此在中国迅速走红。
  “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或潜能。当下,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都贴上“正能量”的标签,它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与我们的情感深深相系,表达着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期待。2013年中国两会期间兴起勤俭办会之风被媒体报道为“传递政治正能量”,明星、艺人参与慈善活动被称为“明星正能量”,沙宝亮把自己的歌曲专辑命名为《正能量》,有以“正能量”为名的图书——《培养正能量员工》《正能量修成手册》,还有所谓的“正能量电影”“正能量图片”等等,不一而足。一种新的语言现象一旦流行起来,人们往往会争相使用,唯恐自己“赶不上潮流”,这是流行语传播中的语言使用心理使然,正是借助这种心理,流行语得以在最短时间里迅速传播,最终成就自己的“流行”地位。
  语言观察者往往会把平面媒体(特别是代表性严肃媒体)的使用看作是某一语言现象得到社会认可的重要标志。为了考察“正能量”一词出现、流行的轨迹,我们检索了《人民日报》的使用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人民日报》首次出现“正能量”一词是在2012年3月,这个时间未必就是“正能量”当前流行用法的产生时间(由于严肃报纸的特点,一般使用上可能会有一定滞后性),但大致可以判断,“正能量”的流行用法产生于2012年初。2012年上半年,一共只有12个用例,从7月开始,使用逐渐增多,2012年第四季度增速突然加快,第四季度用例是第三季度的2倍有余,可以认为“正能量”的使用已经流行开来。2013年,用例呈快速持续增长态势,流行程度持续膨胀,可以预见,短时间内这种增长态势不会减弱。
  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也多次使用“正能量”。2012年12月13日,习近平会见美国前总统詹姆斯·卡特时说:“新形势下,中美双方要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积累正能量,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开创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新局面。”2012年12月,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说,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2013年3月6日,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的审议时谈到,要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严肃媒体和国家领导人的使用,是对“正能量”流行语地位的进一步认可和巩固,这在流行语传播中往往会起着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前两年,当“给力”一词刚刚流行时,是《人民日报》在头版的大号标题中率先使用,之后“给力”就迅速流行开来,被评为2010年最流行的词汇。
  当前,“正能量”的使用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例子均选自《人民日报》):
  一是单独使用,或者和“聚集”“凝聚”“汇集”“传递”等动词搭配使用,这种用法最为普遍。如:
  1.面对人心浮躁,物欲横流,不少人急功近利,一味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当下现实,我们的荧屏需要《青盲》这样的“正能量”,人心需要张海峰这样的灯塔。(《人民日报》第一个用例)
  2.面对欠发达的省情,我们将知难而进,不当看客侃将,不图舒服省劲,多付出、多流汗、多实干,最大限度凝聚正能量,万众一心,推动绿色崛起……(2013年3月4日)
  3.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网上出现了一些假新闻、假图片、不实求助信息,甚至有人造谣称某地有更大地震。对此,有关方面迅速辟谣,人们也纷纷呼吁,不传谣、不信谣,不添乱多帮忙,为抗震救灾传递更多正能量。(2013年4月22日)
  二是前面加上修饰或者限定成分,形成“xx正能量”,这种用法目前也不多见。如:
  4.近来,子女不尽赡养之责、打骂老人的新闻也时有报道,在这种情况下,周其凤的跪母之举无疑是对道德正能量的传播:对学生来讲,校长跪母是对行孝道的示范与引导;对社会来讲,周其凤跪母则是对子女及时尽孝的善意提醒。(2012年7月23日)
  5.14日,由人民网主办的“2012中国正能量”第七届人民社会责任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本届评选以“中国正能量”为主题……(2013年1月15日)
  6.国际舞台,聚光灯投向中国;世界各国,期待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正能量。(2013年3月22日)
  这种情况,相当于指明所在语境里正能量的具体内涵,“道德正能量”就是关于道德的正能量,或者是道德这种正能量。   三是把“正能量”作修饰成分,形成“正能量xx”,这种用法最少。如:
  7.据介绍,“中国第一梦想频道”3月问世,这档电视节目不仅实现了大片式震撼的视听效果,而且向观众输出了全新的正能量价值观。(2012年7月23日)
  这里的“正能量价值观”相当于积极的、正面的、向上的价值观。
  此外,由“正能量”的使用,偶尔连带出“负能量”,其意思和“正能量”相反。如:
  8.如何看待网络舆论场中的暖色调与冷色调,如何对待网络上正能量与负能量,如何疏导网络情绪、凝聚社会共识,成为社会管理面临的新问题。(2012年7月24日)
  “正能量”的流行其实也有着语言背后的社会深层次原因。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社会生活的风云际会或者点点滴滴,都会在语言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翻滚的浪花或者是朵朵涟漪。检索《咬文嚼字》杂志近年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屡屡有为数不少的“负面”词语登上流行榜,如2008年的“山寨”,2009年的“躲猫猫”“被就业”,2010年的“二代”“拼爹”,2011年的“伤不起”“我反正信了”“坑爹”,2012年的“躺着也中枪”等等。这些“负面”流行语真实地记录了当下社会的某些丑恶、阴暗和不公,表达了民众的无奈、调侃和嘲讽。但民众的内心深处,渴望的是社会的阳光、公平和正义。当我们见惯了社会的假恶丑等负面的、阴暗的现象,那种积极、健康、向上的行为或情感就是我们分外渴望和期盼的。于是,“正能量”一词的出现正当其时。“正能量”就是一种积极进取、健康向上、阳光正义的“能量”,是站在一切假恶丑对立面的“能量”,是社会民众期盼已久的“能量”。当下,“正能量”的使用几乎没有限制,凡是正面的、积极的、进取的、阳光的一切人、事、行为、思想、观念等等都可以纳入“正能量”的口袋。因为社会需要正能量,我们已经等得太久。下面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时隔一年多,吴菊萍光荣地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她觉得,这种对道德模范的高度关注,是时代需要、社会需要。“每个人都需要温暖,这个社会需要正能量。”(《人民日报》2012年11月7日)
  可以预见,“正能量”一词还将更广泛地流行开来,因为“每个人都需要温暖,这个社会需要正能量”。我们不禁要欢呼:正能量,来得更猛烈些吧!
  参考文献:
  [1]《咬文嚼字》编辑部.2012年十大流行语[J]咬文嚼字.2013,(2).
  [2]“正能量”: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J].四川新闻网,2012-12-31.
  曹国军,高校教师,现居湖北十堰。岳康,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当山。责任编校:洪 鸣
其他文献
追问是教师在学生回答结束或过程中,为了学生能正确、完整且深刻地理解课文,对其进一步提问的互动措施。有效地追问是激趣、质疑、探究的很好途径,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更深入地走进文本,提高课堂效率。精彩的追问建立在教师自身对文本潜心钻研的基础上,体现着教师的智慧和学识。那么,怎样进行有效地追问呢?我认为一定要把握住追问的恰当时机。  一.因势利导 寻根追问  “课堂教学就是即席创作”,是师生智慧火花的闪现与
浩浩长江水,巍巍葛洲坝。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伴随着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的即将建成,宜昌市葛洲坝中学(原名葛洲坝第六中学、葛洲坝高级中学)站立在了它的身旁。葛洲坝,带给宜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给葛洲坝中学以至高的起点和无数的光荣。这所创建于1981年的学校,历史不长,但成长迅速,作为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湖北省示范学校,一直都是优秀学子向往仰慕的学校。  葛洲坝中学的校园,不大,但曲折有致;不
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文学作品中的想象。“想象”是一个十分迷人的词汇。还有什么词汇比“想象”更加迷人?我很难找到。这个词汇表达了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和绚丽多彩等等。  今天有关想象的话题将从天空开始,人类对于天空的想象由来已久,而且生生不息。我想也许是天空无边无际的广阔和深远,让我们忍不住想入非非;湛蓝的晴天,灰暗的阴天,霞光照耀的天空,满天星辰的天空,云彩飘浮的天空,雨雪纷飞的天空……天空的变幻莫测也让
中国古代散文和诗歌一样,同是中国古代文学最主要、最具特色的文体形式,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瑰丽的文化宝库。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中学生继承古代散文优良传统,培养与提高中学生的审美水平与审美能力,高中课本收录了上至先秦下到晚清的优秀散文。如何提高中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呢?笔者以为,应该由文到人,除了学会品赏散文的文品,还应从文品中品味作者的人品,以便陶冶性灵,获取审美享受,加深他们对中国古代优秀
本应该趣味盎然、让人怡情养性的语文课,几十年来一直在“少慢差费”的批评声中艰难度日,课改和些许“语文教育家”创新带来的波澜在一番冲击后又因中高考的指挥棒棒打而近乎归于平静。课堂上,台上老师依旧是激情洋溢而滔滔不绝,台下学子依旧勉强听课而昏昏欲睡,课堂教学效果依旧徘徊不前而令人扼腕。可否“给我一个惊喜”,是每个学生语文课的盼望。笔者在与学生共同学习苏教版必修四第一专题时,略施小计,未走寻常路,记录如
关关雎鸠,传承房州千年优秀传统;琅琅书声,品味中华百代经典韵味。在诗祖(《诗经》创作者:尹吉甫)故里湖北房县这个山清水碧、英杰代兴的神奇沃土上,有一群诗意栖居的人,他们撑起了房县一中文学教育的天空。  房县一中语文组是一个由30人组成的“德艺双馨”的团队,有湖北省特级教师杨锦全掌舵,有湖北省骨干教师陈兆刚领航,有十大名师、学科带头人郜国旗(学科组长)在前面呐喊冲锋;有湖北省高考阅卷专家郜国旗、吴崇
教学的受众是学生,但事实上,我们的很多课堂令人昏昏欲睡,这是一个事实。作为教师,我们经常如九斤老太般抱怨学生一届不如一届,但是有必要扪心自问: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心里到底有没有学生?上一届学生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偏向虎山行”还是“旧貌变新颜”,这一届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是视而不见还是如获至宝……如果医生是根据病人开方子,搞室内装饰的是根据房子主人的要求画图纸,那么,教师为什么不是根据学情写教案?
早在1978年3月,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针对当时语文教学的现状,指出:“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依然造就的是大量词句不通的学生”(《写作整体化教改宣言(讨论稿)》,《语文学习》1992第5期),而今时过境迁,中学语文教改已过30年。中学写作教学在艰难探索了30多个春秋之后,光景如何?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写作素质是否
短篇小说《品质》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创作于1911年的一篇佳作。小说塑造了一位诚信善良、把制靴当作一种事业并且做到极致的小人物——靴匠格斯拉。他面对着竞争日趋激烈的工业化文明进程,始终恪守职业道德、做人底线,最后却因失业,贫困,饥饿而死。   这篇小说在我国,除了使用苏教版的师生,其他身份的受众似乎不多。对这篇小说的重视与赏析,自然也就做得还不够,有限的分析也往往着眼于小说的主题。而我以为,该作品
《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版2013.12)刊登的陈小飞老师的《〈岳阳楼记〉对滕子京的赞扬》一文中,陈老师认为作者写作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为了称赞滕子京”,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认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赞扬人;二是认为滕子京心胸宽广,为人坦荡,“借写洞庭湖的阔大气势来暗示滕子京的胸怀如洞庭湖一样宽广博大”;三是赞扬他胸怀国家,心系苍生。对此观点,笔者颇不能认同。  可以把以上内容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