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提取,在言语实践中开展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借助实实在在的阅读实践,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感知力一般可以分为信息获取、整体感知、形成解释、反思评价等多个方面。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这些能力的原点出发,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教学《诺贝尔》一课时,笔者打破常规性的线性结构,借助板块状的认知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读准人物、体验人物、学写小传等环节,让他们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对信息的提取能力。
  【教学设计】
  一、探寻信息,对应朗读
  师:大家都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朗读情况。但是,今天的朗读与往常不同,要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读对应的内容。(师播放课件:读含有发明炸药名称的语句)
  生:(读)以后,诺贝尔就把兴趣……人们把它称为“诺贝尔爆炸油”。
  生:(读)经过四个年头……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师:还有什么?有一句话虽然不是很明显,但描写的也是炸药。
  生:(读)诺贝尔为了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
  师:你们刚才读的语句,是你们一个字一个字找出来的吗?
  生:不是,我们是一目十行,快速寻找。
  师:很好,在找自己想要的信息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读、去寻找,这种阅读方法就叫作浏览。
  二、依托信息,体悟人物
  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课文的人物——诺贝尔。请看学习任务。(师出示幻灯片,请学生默读课文完成填空:在我看来,诺贝尔是_______________的人,因为________________。)
  (生阅读语段,开展深入思考并进行批注,为汇报做好充分准备。)
  生:我个人认为,诺贝尔是一位锲而不舍的人。因为课文中写道“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失败”,经历了那么多次,他依旧能够更快、更早地发明炸药。
  生:在我看来,诺贝尔是一个勇于献身的人。我是从课文中“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
  ……
  三、整合信息,撰写信息
  师:既然诺贝尔如此令人敬佩,我们可以为诺贝尔写一篇小传。老师为大家草拟了三个题目,请你们来看看:《炸药之父诺贝尔》《坚持不懈的诺贝尔》《永留人世的诺贝尔》。你们好好读读这几个题目,想一想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我觉得第一个题目应该着力描写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辛过程,侧重写诺贝尔对炸药作出的突出贡献,这样才能被称之为“炸药之父”。
  生:我覺得第二个题目应该强化对人物品质的描写,尤其是要突出课文中永不放弃的坚毅品质。
  生:我觉得第三个题目就应该着力描写人们对诺贝尔的一种怀念,更多的是一种抒发情感的文章。
  生:我还要做一个补充,第三个题目还可以介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所作出的贡献。
  师:三个小传的题目虽然都与诺贝尔相关,但描写的角度、侧重的内容都有所区别,这也就意味着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材料的选择。
  【教学思考】
  这篇课文教学的三个板块,虽然活动的内容不尽相同,却蕴含着丰富的读、说、写的实践活动,并试图借助不同形式和路径帮助学生提取信息资源。这种能力训练,贯串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
  在很多教师来看,信息提取与整体感知、解释阐述、评价反思相比,应该是最为简单的。但在各种形式的检测中,我却意外发现,很多学生往往容易在这一方面存在问题。当信息提取从一种意识转化为一种能力时,其实是需要经历不断训练的。很多学生虽然知道信息源自于文本,但由于自身阅读能力的限制,导致他们往往无法真正准确地洞察文本的信息资源。其问题的根本就在我们常态化的课堂中。纵观当下的阅读教学,要么是声情并茂的朗读,要么是鞭辟入里的理解,要么是合理大胆的想象,要么就是多维度的品析,而对信息资源的感知与提炼的训练少之又少,很多教师一厢情愿地认为,学生完全具备了信息提取的能力。结合《诺贝尔》一课教学的三个板块,笔者来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实践能力,需要扎实多维的载体
  能力训练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但这一任务的落实建立在相应的文本内容上,教师应该在开掘文本资源的基础上,设计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训练活动,引导学生在反复练习、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将认识转化成为能力。换言之,能力的形成是学生在进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练就的。
  鉴于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应该有所取舍,切忌面面俱到,要有意识地着力于学生某一方面知识的感知与训练。因此,笔者围绕着“信息提取能力的训练”设计了正确朗读、体悟人物、撰写小传等活动,这些学习活动都有着各自训练的侧重点,但都以信息提取作为基础。首先,正确朗读课文,笔者规避了传统教学中逐段朗读的机械方式,而是通过设计问题、寻找信息、对应朗读的方式加以呈现,既培养了学生信息感知与提取的能力,同时又相机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朗读,可谓一举两得。其次,体悟人物的过程需要建立在丰富而扎实的语言材料上,笔者以填空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既要有体悟的成果,又要呈现自己思考的依据,将人物特点的感知建立在文本描写人物的语言信息之中。最后,人物小传的撰写,绝不是学生的空穴来风,而需要在搜集、整理与诺贝尔相关的信息之后才能付诸于笔端。
  笔者引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提取信息能力的训练,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借助实实在在的阅读实践,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提取信息,需要科学合理地划分
  信息提取能力是一项综合、复杂的能力,切不可大一统地采用粗线条的方式进行训练,而需要针对具体文本的特质,对这种能力进行细致划分。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就将学生对信息的提取能力划分为获取信息、整合能力、融合能力、对比能力等,这就为我们进行信息提取能力的训练指明了方向。
  以这篇课文教学中的三个板块而言,“朗读课文”旨在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对应朗读,是在理解题目用意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开展获取信息能力的训练;“体悟人物”需要在探寻、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将认知思维从文本信息的表面穿越到文本的内在意蕴之中,需要以对学生聚合和反思能力的训练作为基础;而最后的“撰写信息”则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认知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认知体验,形成对信息的整合、浓缩的能力的训练。
  在这样不同维度、不同侧面的训练中,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形成相应的认知与意识,从学生活动的板块特质出发,明确学生信息提取能力训练的不同维度,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基。
  三、能力训练,需要循序渐进地展开
  首先,是明确具体要求。当学生在毫无要求的状态下进行文本阅读时,他们的关注力往往是涣散而低效的,无法准确洞察文本中的核心要义。在教学中,笔者以了解炸药的具体名称为载体,无形之中就促动学生内在思维的聚焦力,有意识地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自然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其次,是历练学生筛选组织信息的能力,即在信息提取之后,并不能直接生硬地将信息为我所用,而需要根据具体要求,对信息进行适当的整理与思考,在筛选与组织的过程中将相关的信息组织串联成为连贯的语言,便于为自己的表达所用。如第三板块中的“撰写信息”,并不是简单地将课文中的信息原封不动地加以组织与串联。如此撰写,学生写成的小传就成为了课文内容的翻版,并无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在必要的筛选和组织之下,才能更清晰地呈现出诺贝尔的实践与思考。
  学生能力的提升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而信息提取能力的训练,需要依托文本的具体特点来进行,这样才能为学生语文综合性能力的发展奠基。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海安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怎样教学才能为他们高年级写好作文奠定基础呢?我以为,句群训练是个有效的抓手。我们所说的句群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语言单位,它是语素、词、词组、句子、句群等五级语言单位中最大一级的单位。构成一个句群的条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在表意上前后衔接连贯,有一个明晰的表述中心。句群是构成文章段与篇的基础。一个相对完整的句群融合语法、修辞、表达以及逻辑思维等很多方面的因素,是一
现在许多的阅读教学,多是学生、文本和教师的对话,注重学生的朗读、思考和口语表达,而属于习作课上的书面表达练习,很少或几乎不出现在阅读课堂中。就这样,读和写被孤立起来进行教学。而每一单元才进行一次的习作练习,很明显给予学生练笔的次数也相对较少。如果教师在平时忽略写法指导,那就会导致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完全脱节。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文质兼美的课文,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但有部分学生对习作却“敬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采取体验式阅读既符合时代的要求,又能体现现代人才培养的改变,符合儿童好奇的心理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实际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虽然对体验式阅读比较重视,但是由于缺乏对学生体验式阅读的具体指导,学生的体验学习低效。那么,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把教师以串讲为主的形式改变为学生的体验式阅读呢?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表演,在角色转换中体验  喜欢模仿
如果有人告诉你要让二年级的学生接受最初的关于完满人生的哲学启蒙教育,你是不是觉得这个老师在揠苗助长?然而,当你听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事物的认识一步步接近哲学世界的时候,你会像我一样惊叹:原来哲学的启蒙可以这样有趣,这样无痕,这样引人深思……  在人间最美四月天的义乌,在全国小语名师工作室联盟的舞台上,江苏省海门市文化语言研究所的祝禧老师用《圆圆的世界》告诉我: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是离哲学最
“微课”即微型课程,它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新鲜的教学方式。那么该如何利用好微课资源呢?怎样在语文课堂中植入微课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沿着文本生发  微课程的创始人戴维·彭罗斯说:“微课程是一个知识挖掘的框架,我们将告诉学习者在哪里挖,需要挖些什么。我们将对这一过程进行监督。”因此,我们在执教语文课前,要先潜心研
“阅读是阁楼上的光,令人生更美好。” 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阅读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但身处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我发现,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习惯于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学习,而并不重视自身阅读习惯的培养。由此引发了我的思考:如何能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由此我便确立了研究的课题——“以阶梯阅读法促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明确了目标,我们课题组的成员与学生一起参与,共
尽管每节课教师都会进行精心预设,但计划仍旧赶不上变化,意外时有发生。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利用意外狀况推促课堂精彩生成,成了教师教学智慧的一个重要体现。笔者在课堂上也遇到过“不同的声音”,但是经过巧妙引导,生成了课堂的精彩。《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是说理文,目的是通过自然现象,告诉读者在遇到压力时,既要敢于抗争又要学会妥协。笔者在课堂总结中却遇到了“意外”——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学完了这篇课文
朗读,是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的主要途径。朗读指导,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当前很多教师都已知晓朗读指导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很少得法,学生往往停留在读准确、读通顺阶段,无法真正读出情感、读出意境。笔者以《春联》一课为例,通过对朗读进行分层指导,促使学生真正达到“抑扬顿挫”,继而推促课堂精彩生成。  第一层次:在朗读中理解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好,怎样朗读才算“抑扬顿挫”?现在我们先请一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基于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和表达规律,为学生搭建一个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基础的教学体系,让他们通过语用实践来使自己的语用能力得到提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说明文,但一些教师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存在偏离“语用”的现象。说明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
古诗文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是我国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编的统编本教材中,古诗文的总数就增加了多篇,由此可见,国家教育部对学生学习古诗文的重视。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古诗文的特点,找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突破口,以使学生在审美教育中自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真正感受到古诗文的形象美、意境美、形式美等。下面笔者主要结合教学实践就古诗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