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更有吸引力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n25036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导入是教育艺术的一部分,也是决定课堂成效的关键一步.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迎合不同层面学生的兴趣,就是课堂导入的关键所在. 本文结合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就如何优化导入谈几点拙见.
  [關键词] 导入;兴趣;数学;智慧;思想?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新课的引入可以算得上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端,做好引入工作,是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教学的关键. 一个好的引入环节,相当于一把打开精彩世界的钥匙,它能带领学生进入更好的学习状态. 数学新知的合理引入,能够让课堂更具吸引力.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几种常用的课堂引入方法.
  温故引入法,加强新旧知识之
  间的联系
  温故引入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旧知识进行有效地巩固,从已有的学习经验中发现新问题,从而巧妙地引出即将要学习的新内容. 这种新课引入法是常用的教学方法,方式简单,并且具有较高的效率,适用于有联系性的知识内容. 除此之外,笔者采取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复习已学知识,开启学生的自我巩固模式,而且学生经历的不仅是复习过程,更重要的是在复习的过程中开启问题研讨,发现新问题,启迪新智慧,真正积累数学概念自主建构的经验.
  例如,带领学生学习与绝对值有关的数学知识时,笔者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对以前所学习的相反数进行回顾. 首先,笔者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数轴,并在数轴的两侧分别标出表示-3和 3的两个点,让学生对相反数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 随后,笔者让学生对数轴上的这两个点进行观察,并引导学生发现它们到原点的距离. 经过观察,大家发现这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是相等的,都是3个单位长度. 接着,笔者又标注了表示-4.5和 4.5的两个点,继续让学生观察这对相反数到原点的距离. 讲解完后,教师趁势引出绝对值的概念:绝对值是指一个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并且相反数的绝对值是相等的,因为两个相反数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利用温故引入法引入新课,最重要的价值是,能够增强学生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便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起一个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从而让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故事引入法,让数学课堂更具
  人文气息
  故事引入法,顾名思义,指的是在课堂的引入环节,利用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活跃生动的课堂氛围. 对于初中生来说,虽然他们的心理年龄正走向成熟,但是对于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依然保持着兴趣和热情. 利用故事进行引入,是一种简单高效的引入方式. 而且,通过故事导入新课,能将数学与文化相结合,真正通过文化传承将数学学习的价值和内涵再次升级,将智慧与情感融为一体.
  比如,开展几何图形教学时,为了调节课堂氛围,笔者在课堂中向学生讲述了关于“几何学”这个名称的来历:在我国古代,几何学的名字并不叫几何学,而是叫“形学”,是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将“形学”的名称做了改变. 当时的徐光启听说来中国传教的利玛窦精通西洋的自然科学,并且恰好他当时在南京传教,于是徐光启对他表示了仰慕之情,并希望向他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 利玛窦被他的热情所打动,便同他一起交谈. 从1606年的冬天开始,他们两人开始了紧张的翻译工作,在翻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时,如果翻译成中文叫“形学”,英文就叫“Geo”,于是徐光启想从中文的词汇中找一个与它发音相似意思也相近的词,经过一番查询之后便敲定了“几何”一词.
  利用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小故事来引入新课,能够在课堂的开端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在浓厚的人文气息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存在,呼吸历史的韵味,以此促进兴趣的内在激发,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感悟.
  设疑引入法,利用疑问驱动学
  生的好奇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众所周知,初中生对于新奇的事物总能保持热情的新鲜感,他们热衷于探究一些未知的且有趣的东西.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对自己感到疑惑的内容倍感兴趣,这种兴趣和质疑是学生生成内在学习动力的动力源,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关键所在,而教师要把握好这一动力,迎合学生的兴趣,以此驱动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思维的递进. 所以,教师教学时,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的引入环节设置悬疑,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疑问,从而主动进行探究.
  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这部分知识内容产生兴趣,笔者利用一个有趣的问题来设置悬念:在一个直角三角形里住着三个内角,平时,它们三兄弟非常团结. 可是有一天,老二突然不高兴,发起脾气来,它指着老大说:“你凭什么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大!”“不行啊!”老大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这个家就再也围不起来了!”“为什么?”老二很纳闷.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当笔者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很多学生都感到非常好奇:为什么老二不能和老大一样成为一个直角呢?问题充斥着学生的脑海,于是笔者对学生说,学完这节课就能得到答案. 学生立刻对这节课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
  利用设置悬疑的方式引入新课,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 这种方式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效果,并且适用范围广泛,是一种良好的引入方式.
  推理引入法,让知识引入变得
  更自然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推理引入新知,能让知识的引入变得更加自然,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能够非常顺利地接受新的知识. 推理引入法适合于用来引入一些数学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推理过程,一步步地得到即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这种方式更加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发展特点. 除此之外,这种方法还能很好地引领学生在概念自主建构过程中积累方法,以此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渐进式提升,使授之以渔的策略得以有效达成.   学习平行线的性质时,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画出直线a的平行线b,结合画图过程,思考画出的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同位角的关系是怎样的. 当学生知道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定理后,笔者诱导学生思考: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是相等的,那么内错角、同旁内角是什么关系呢?随后,笔者和学生一起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推理(如图1):因为a∥b(已知),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因为∠1=∠3(对顶角相等),所以∠2=∠3(等量代换). 由此可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紧接着,笔者又带领学生对同旁内角进行推理:因为a∥b(已知),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因为∠1 ∠4=180°(邻补角的定义),所以∠2 ∠4=180°(等量代换). 由此得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利用推理引入法引入新知,可以为学生建构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系统. 更重要的是,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类比引入法,增强数学学习的
  系统性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须积累的一种素养、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将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 而数学思想有时可以通过课堂导入顺势而导,将知识与思想融为一体,将目标和思想融入导入环节. 比如,类比引入法就是以类比这一数学思想作为主要依据,通过对两种联系性较强的数学知识进行类比,让学生抓住区别和相同点,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的.
  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时,笔者在课堂上将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进行类比引入. 首先,笔者让学生求解下面这个方程:3-x=2x 6. 利用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方式,学生解出了这个方程的解:x=-1. 随后,笔者让学生在数轴上画出表示-1的点,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x的取值小于-1,3-x和2x 6之间应该是什么符号?学生取-2,-3代入计算,发现3-x>2x 6,于是得出结论:如果x<-1,那么3-x>2x 6. 同理,笔者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x取大于-1的值,式子中间的符号应怎样变化. 学生把2和3代入进行计算,于是得出结论:如果x>-1,那么3-x<2x 6. 通过对不等式和方程的解进行类比,学生能够发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是满足此关系的解的集合.
  利用类比引入法带领学生学习,能够让学生对两部分具有联系的知识拥有更加深刻的把握和理解,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系统性,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 而思想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所在,在导入环节也可以用到很多数学思想方法,如建模法、反證法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慢慢地渗透给学生.
  总而言之,课堂的引入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让教学质量变得更高. 除了以上几种经典的引入方法之外,还有很多适合初中数学课堂的引入方法等待我们去探究和开发.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以笔者执教的“5.1 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设计为例,认为开展概念教学应该基于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情境,并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以促进概念理解,并在概念教学反思基础上,涵育数学素养.  [关键词] 数学概念;概念教学;数学素养  基于教学反思,涵育数学素养  在新一轮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数学课程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挑战着广大数学教师的智慧.
镇江利用双休日为教师办乡土知识讲座  为推动“教育思想大讨论、专业知识大学习、专业技能大练兵”活动深入开展,镇江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市教育局、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商定,共同为市区中小学教师举办名城知识系列讲座。参加这次活动的为市区中小学40岁以下的优秀班主任和语文、历史、地理、政治学科的优秀教师代表。讲座内容为名城山水、名城历史、名城文化等。镇江市教育局局长刘国荣希望镇江的教育工作者虚心聆听专
[摘 要] 以平面直角坐標系为背景求变量的取值范围,实际上是数学的动点问题,本文将结合实例简要讲解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及其应用思路,并对该类题型的解题教学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 取值范围;几何;代数;平移;构造; 数形结合;思维链条
[摘 要] 当前,多种版本的初中数学新教材正在实验进行中,对不同版本教材在处理同一知识内容时运用的方式不尽相同.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可以对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促进教学. 本文选取新人教版与沪科版的同一内容编排、体例等进行比较研究,梳理教学思路,为实际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不同版本;教材;比较;数学教学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教材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
[摘 要] 文章研究了2019年镇江市中考数学第28题. 以线段示意图为始,利用整体视角、等价转换突破难点、悟透问题,并将问题推广到一般情形. 在此题的解决过程中,整体视角和等价转换是突破难点的关键思想方法.  [关键词] 整体视角;等价转换;中考数学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每年中考季都会涌现一批形式新颖、构思巧妙、立意高远的优秀试题,这些试题凝聚了各地中考命题专家的智慧和心血,
我们都知道,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间-开始的时间。但当题目出现上午、下午、晚上等词语表示不同时段的時间信息时,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运用这个公式计算。那该怎么办?“分段计时法”可以解决。  【例1】小志约几个朋友在周日上午10时一起去公园玩耍,下午3时回家。  请问他们一共玩了多长时间?  【错解】 10-3=7(时)  【错因】求“经过时间”用“减法”并没有错,但是直接用大的数减小的数在本题并不适用。结
[摘 要] 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本文结合“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一课的教学实例,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协作学习”“联系与思考”几方面,探讨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建构主义;初中数学;待定系数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
[摘 要] 求线段的比值是几何中的常见考题,问题融合了几何与代数的双重特征,求解时需要结合几何性质和代数运算,因此解题的方法较为特殊. 本文以一道考题为例,剖析解題思路,并开展解法探究,解后反思,与读者交流、学习.  [关键词] 几何;线段;比值;相似;等面积
[摘 要] 数学教学在于将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成合适的教育形态,将教科书的“冰冷美丽”演绎成学生心中最美的神话. 文章通过对“合并同类项”同课异构课例的对比分析,启示数学教学应注重构建数学知识的教育形态,提升数学知识理解的层次,把握“冰冷美丽”与“火热思考”的平衡.  [关键词] 合并同类项;教育形态;构建  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说起  “鸡生蛋,蛋生鸡,到底谁先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是鸡还是蛋?”先
[摘 要] 文章以一道试题的讲解,在学生答案不一的情况下追本溯源,找到错误的源头,发现结果与题目所给的条件并不兼容. 进而让学生试着改编数学试题,抽丝剥茧,训练了学生的分析思维、评价思维和创新思维等高阶思维.  [关键词] 错题;高阶思维  写在前面  北师大著名教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项目负责人林崇德先生在“核心素养与思维型教学”论坛上强调,“不管是学科能力还是学科核心素养,它们的基础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