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对大革命给法国服饰审美观带来的影响展开讨论,指出大革命后男士在形象上所表现的是以挺拔为主的气概,一改之前所追求的阴柔特质;女性也同样一改之前的矫饰虚华的体态美,而是以追求自然的体态美为主。
关键词:大革命;法国;服饰;审美;影响;
“它被称为大革命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次革命给本阶级、给它所服务的那个阶级,给资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以致整个19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
——列宁
大革命如暴风骤雨,推翻了在法国延续近千年的君主政体,它不仅改变了法国的历史,还深刻地影响到法国服饰审美观的变化。
在大革命前的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法国中上层社会先后流行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风格的服饰。
17世纪的法国处在欧洲大陆最有权力的“太阳王”路易十四(1638~1715年)的统治下,他的执政期是欧洲君主专制的典型和榜样。不仅因为他喊出“朕即天下”的口号,缔造了法国封建史上最鼎盛的时期;同时也因为他在宫廷里掀起了一股“金光四射”的奢华之风,并把这股风气吹遍了整个法国大地。从以恢宏奢华而举世闻名的凡尔赛宫、相当于法国全年税收一半的庞大宫廷开支,到富丽堂皇的宫殿里没日没夜极尽奢华的宴会。
我们不难想象,在这样一位“太阳般耀眼”的国王的影响下,十七世纪法国人的餐桌是怎样的丰盛和令人垂涎。
继之而后的是其重孙路易十五(1715~1774年在位),路易十五在位的前期和中期,法国颇有“内圣外王”的气度。尽管这是一个虚假的繁荣,因为在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政府始终摆脱不了入不敷出财政危机。
路易十四、十五时期的鼎盛和繁荣反映在当时的服饰文化上就体现出一种奢华繁复的特征。巴洛克风格正好迎合了这种崇尚高度华丽的需求。巴洛克风格服饰主要特征是大量的缎带、花边以及皮革和V领。
款式上表现为提胸、收腰,大开的领子和领口花边、层层叠叠的裙摆,夸张后臀部。
在细节上将繁复且精细的做工做到极致。甚至那时的鞋子也大多采用优质的材料,像皮革、锦缎,配以奢侈豪华的装饰,如丝绸带、大扣子、刺绣、珠宝等。
就连男装也需要大量的装饰:饰满花边大袖子、一件男式内衣需要100多米长的缎带、还有羽毛大帽子和佩剑……。
历史上没有一个时期的男人像这个时候一般妩媚化。
洛可可风格服饰它基本是一种强调C形、S 形曲线的漩涡状花纹及反曲线的装饰风格。这种风格发端于路易十四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时代。它纤巧、精美、浮华、繁琐。
进入18世纪40年代,路易王朝卷入很多对外战争,国力消耗严重。
在争夺霸权和海外殖民地的战争中,法国始终处于劣势。特别是在七年战争中,法国几乎失尽了在海外的一切殖民地,专制政府再也不能以法兰西民族的代表自居了。
而恰在这个时代,英国成为海上霸主,俄国加强了欧洲强国的地位,普鲁士在德意志的特殊地位得到巩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相对地位开始下降。
据说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藉着繁琐的礼仪与无意义的职务折腾贵族们,再以浓妆艳抹、穿着华丽的贵妇和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有利滋生风流韵事,以便消耗贵族们的精力,使他们无暇去策划造反。
路易十四、十五时期的男士则普遍地戴上假发。
在18世纪初期是以“中分、圆膨的长发”为主,中期以后转变为“两边卷曲,后留辫子并绑上发带”的造型。
而这一时期不论男女都盛行在头发上洒香粉,在脸上涂抹或扑上白粉的习惯,出现“白粉脸”的矫饰情形。
这可能是路易十四、十五时期在繁荣辉煌的表面下难以掩盖其统治危机的事实在当时统治阶级意识中的反映,进而在人们自身装饰上表现出来。
一场风云激荡的大革命,改变了法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方式,也改变了法国社会的服饰审美观。
兴起于18世纪的中期的“新古典主义”在法国大革命后大肆流行起来,其精神是针对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所进行的一种强烈的反叛。
它力求恢复古希腊、罗马所强烈追求的“庄重与宁静感”,追求淡雅、自然之美。
这种强调自然、淡雅、节制的艺术风格,与古希腊罗马的题材形式结合所发展出来的服饰,在法国大革命之后,跃升为服装款式的代表。特别是在女装方面,以自然简单的款式,取代华丽而夸张的服装款式,它摒弃受约束、非自然的“裙撑架”、繁复的装饰,奢华的材料等等。它给人以自然清新之感,也奠定了近代欧洲服饰风格的基础。
受大革命追求自由平等、打击贵族意识的影响,此时男士已不戴假发。
女性也改变之前夸张而巨大的发型形象,而出现一种仿古希腊风格,象征“自然,不受拘束”,强调自然的短发。
为了表现推翻路易王朝的精神,男士此时也不再喷洒或涂抹白粉,女士也强调清澈洁白的化妆,取代过度的化妆。
总而言之,大革命后男士在形象上所表现的是以挺拔为主的气概,一改之前所追求的阴柔特质;女性也同样一改之前的矫饰虚华的体态美,而是以追求自然的体态美为主。
【作者单位:苏州国际外语学校 江苏215131】
关键词:大革命;法国;服饰;审美;影响;
“它被称为大革命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次革命给本阶级、给它所服务的那个阶级,给资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以致整个19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
——列宁
大革命如暴风骤雨,推翻了在法国延续近千年的君主政体,它不仅改变了法国的历史,还深刻地影响到法国服饰审美观的变化。
在大革命前的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法国中上层社会先后流行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风格的服饰。
17世纪的法国处在欧洲大陆最有权力的“太阳王”路易十四(1638~1715年)的统治下,他的执政期是欧洲君主专制的典型和榜样。不仅因为他喊出“朕即天下”的口号,缔造了法国封建史上最鼎盛的时期;同时也因为他在宫廷里掀起了一股“金光四射”的奢华之风,并把这股风气吹遍了整个法国大地。从以恢宏奢华而举世闻名的凡尔赛宫、相当于法国全年税收一半的庞大宫廷开支,到富丽堂皇的宫殿里没日没夜极尽奢华的宴会。
我们不难想象,在这样一位“太阳般耀眼”的国王的影响下,十七世纪法国人的餐桌是怎样的丰盛和令人垂涎。
继之而后的是其重孙路易十五(1715~1774年在位),路易十五在位的前期和中期,法国颇有“内圣外王”的气度。尽管这是一个虚假的繁荣,因为在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政府始终摆脱不了入不敷出财政危机。
路易十四、十五时期的鼎盛和繁荣反映在当时的服饰文化上就体现出一种奢华繁复的特征。巴洛克风格正好迎合了这种崇尚高度华丽的需求。巴洛克风格服饰主要特征是大量的缎带、花边以及皮革和V领。
款式上表现为提胸、收腰,大开的领子和领口花边、层层叠叠的裙摆,夸张后臀部。
在细节上将繁复且精细的做工做到极致。甚至那时的鞋子也大多采用优质的材料,像皮革、锦缎,配以奢侈豪华的装饰,如丝绸带、大扣子、刺绣、珠宝等。
就连男装也需要大量的装饰:饰满花边大袖子、一件男式内衣需要100多米长的缎带、还有羽毛大帽子和佩剑……。
历史上没有一个时期的男人像这个时候一般妩媚化。
洛可可风格服饰它基本是一种强调C形、S 形曲线的漩涡状花纹及反曲线的装饰风格。这种风格发端于路易十四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时代。它纤巧、精美、浮华、繁琐。
进入18世纪40年代,路易王朝卷入很多对外战争,国力消耗严重。
在争夺霸权和海外殖民地的战争中,法国始终处于劣势。特别是在七年战争中,法国几乎失尽了在海外的一切殖民地,专制政府再也不能以法兰西民族的代表自居了。
而恰在这个时代,英国成为海上霸主,俄国加强了欧洲强国的地位,普鲁士在德意志的特殊地位得到巩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相对地位开始下降。
据说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藉着繁琐的礼仪与无意义的职务折腾贵族们,再以浓妆艳抹、穿着华丽的贵妇和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有利滋生风流韵事,以便消耗贵族们的精力,使他们无暇去策划造反。
路易十四、十五时期的男士则普遍地戴上假发。
在18世纪初期是以“中分、圆膨的长发”为主,中期以后转变为“两边卷曲,后留辫子并绑上发带”的造型。
而这一时期不论男女都盛行在头发上洒香粉,在脸上涂抹或扑上白粉的习惯,出现“白粉脸”的矫饰情形。
这可能是路易十四、十五时期在繁荣辉煌的表面下难以掩盖其统治危机的事实在当时统治阶级意识中的反映,进而在人们自身装饰上表现出来。
一场风云激荡的大革命,改变了法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方式,也改变了法国社会的服饰审美观。
兴起于18世纪的中期的“新古典主义”在法国大革命后大肆流行起来,其精神是针对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所进行的一种强烈的反叛。
它力求恢复古希腊、罗马所强烈追求的“庄重与宁静感”,追求淡雅、自然之美。
这种强调自然、淡雅、节制的艺术风格,与古希腊罗马的题材形式结合所发展出来的服饰,在法国大革命之后,跃升为服装款式的代表。特别是在女装方面,以自然简单的款式,取代华丽而夸张的服装款式,它摒弃受约束、非自然的“裙撑架”、繁复的装饰,奢华的材料等等。它给人以自然清新之感,也奠定了近代欧洲服饰风格的基础。
受大革命追求自由平等、打击贵族意识的影响,此时男士已不戴假发。
女性也改变之前夸张而巨大的发型形象,而出现一种仿古希腊风格,象征“自然,不受拘束”,强调自然的短发。
为了表现推翻路易王朝的精神,男士此时也不再喷洒或涂抹白粉,女士也强调清澈洁白的化妆,取代过度的化妆。
总而言之,大革命后男士在形象上所表现的是以挺拔为主的气概,一改之前所追求的阴柔特质;女性也同样一改之前的矫饰虚华的体态美,而是以追求自然的体态美为主。
【作者单位:苏州国际外语学校 江苏21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