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时代的滑翔家——翔兽

来源 :天天爱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l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64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的山丘上生长着茂密的亚热带森林。森林是许多古生物的家。夜深了,恐龙们已经进入梦乡,安静的森林中偶尔传来几声昆虫的鸣叫声。
  一棵大树的树叶突然发出阵阵响声,一个小黑影钻了出来。它的模样就像一只松鼠,在树上敏捷地爬上爬下。这个小家伙抬起脑袋,用自己那双闪亮的大眼睛观察着周围。似乎发现了什么,只见它跃入空中,四肢伸直,张开皮质的翼膜,在空中滑翔起来。原来是一只翔兽。
  翔兽滑翔了一段距离后,落在了一棵大树的树干上。只见它用小爪子抓住一只昆虫,一口吞了下去,然后顺着树干向上爬去。说不定头顶上方的树枝和树叶间还有更多的昆虫呢。就在翔兽向上攀爬的时候,不知道从哪里又飞来一只翔兽,刚好落在它的身上。这两只翔兽打了起来,它们发出的“吱吱”声在漆黑的森林中清晰可闻。



  后来的那只翔兽体形比较小,知道自己实力不足,于是滑翔到另外一棵树上去了。将同类赶走之后,胜利的那只翔兽继续向上爬,它的大眼睛看到有群小虫子正在啃食树叶。小虫子们还不知道自己即将成为别人的美餐。在这个静谧的夜晚,翔兽肯定会饱餐一顿,然后赶在太阳升起之前返回树洞休息。

道虎沟的怪化石


  宁城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南部,与辽宁省和河北省相连,属于内蒙古高原到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你或許不知道,宁城县道虎沟村周围的地层中蕴藏着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这些古生物能够追溯到遥远的侏罗纪时期。正是因为富含古生物的地层出现在道虎沟村附近,古生物学家将这个生物群称为道虎沟生物群。
  在道虎沟生物群中,哺乳动物的化石吸引了古生物学家的注意,其中就包括一具特殊的化石。这具化石保存在一块平整的石板上,可以清楚地辨认出动物的脑袋以及四肢的骨骼,同时,这具化石的四肢和尾巴之间有薄膜一样的独特印痕。这个结构是之前没有发现过的。



  多位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对这个奇特的化石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判断这是一种之前从来没被发现过的长着翼膜、能够滑翔的哺乳动物,于是将其命名为翔兽,相关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著名科学杂志《自然》上。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关于翔兽的论文还是那一期《自然》杂志的封面文章,封面图为翔兽复原图,由中国艺术家赵闯绘制,这可是中国人创作的古生物复原图第一次登上《自然》杂志的封面,具有特殊的意义。


保存在岩石上的翔兽化石


树梢滑翔者


  翔兽的体形非常小,体长在12—14 厘米之间,还没有一根标准的15 厘米的直尺长;体重约70 克,比一个鸡蛋沉一点儿。如果从今天的动物中找一个与翔兽相似的,那肯定就是鼯鼠啦,它们的外形是如此相似。
  翔兽的脑袋较大,上面长着一对大眼睛和竖起来的耳朵,这表明它们的视觉和听觉都不错。翔兽的嘴中长着外形和功能各不相同的小牙齿,前面的犬齿和门齿尖而长,后面的臼齿矮而钝,这可是典型的哺乳动物的牙齿类型。看到翔兽的牙齿就知道它们是肉食动物,只是由于体形太小,只能捕食一些小型昆虫。
  翔兽的身体较瘦,身后有一条毛茸茸的长尾巴,身体两侧有长而有力的四肢。翔兽四肢末端的指头上长着弯曲的小爪子,其作用是牢牢地钩住树皮。翔兽的四肢上最独特的结构是那层柔软坚韧的皮膜。翔兽的皮膜不仅连接着四肢,后面还与尾巴相连,当翔兽张开四肢的时候,皮膜便会变成滑翔翼。
  有了滑翔用的皮膜,翔兽就能够在空中飞行了。确切地说,它是在滑翔,毕竟翔兽的翼膜面积太小,无法像鸟类和蝙蝠那样拍打飞行。当翔兽在树上活动的时候,它的皮膜也不碍事,因为皮膜具有伸缩性,会紧紧地贴在它的四肢和身体的两侧。


与翔兽生活在一起的悟空翼龙,很可能会捕食翔兽


最古老的飞行兽


  翔兽的发现轰动了整个世界!因为这个发现改变了我们对哺乳动物滑翔能力的认知。翔兽被发现之前,最古老的滑翔哺乳动物生活在94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而翔兽则生存在1.64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它将哺乳动物滑翔的历史提前了整整7000万年!
  翔兽不仅是一种会滑翔的哺乳动物,还是一种树栖动物。大部分时间里,它们都待在树上。根据今天鼯鼠的习性,古生物学家推测翔兽是夜行性动物,会在深夜的森林中飞来飞去,捕食各种昆虫。之所以要在夜晚出来活动,是因为白天的森林中到处都是危险的肉食恐龙和翼龙,而翔兽很可能会成为这些猎食者的盘中餐。
  翔兽是哺乳动物,在分类学上属于三尖齿兽目。早在三叠纪时期这个家族就已经出现了,它们身上还保留着许多原始特征,与今天的哺乳动物是近亲,但并没有直接的进化关系。因此,翔兽与鼯鼠没有亲缘关系,它们的外形之所以相似,只是趋同进化罢了。



  翔兽的发现丰富了我们对中生代哺乳动物的认知:原来,在那个恐龙横行的时代,哺乳动物并不甘愿委身于地下洞穴之中,它们也在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其他文献
摘要:有效利用长方体模型,可巧妙解决立体几何中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定性及定量问题,有利于培育和发展直观想象、抽象概括、数学运算等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活用;长方体模型;巧解;立体几何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8-0036-02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强调在立体几何教学中,要充分借助长方体的模型功能,通过直观感知,认识和理解空
摘要:高中物理试题在编制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因考虑不周而导致试题或者答案出错的情况,教师在使用此类问题时,要善于发现陷阱、变废为宝,引导学生利用错题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动量守恒定律;解析;质疑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1)30-0070-02  一、原题与解析  如图1为一足够长的光滑水平面,右侧档板C与轻质弹簧一端相连.接触面均光滑的
摘要:本文围绕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阐述模型构建的策略,按模型分类的三种类别,着重介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模型(形象模型)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形象模型认知能力和构建能力,落实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形象模型构建;电离平衡;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1)30-0100-02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
摘要:新课改下,学科的核心素养备受教育学家的重视,在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当中,其提出的对学生的物理思维以及动手实践力培养,则是依据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开展的,经过动手实践的过程,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与技能掌握,从而确保物理课堂的趣味性,并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物理实验对促成学生形成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核心素养;
摘要:本文针对氯水的成分和性质探究实验进行了改进,设计了一种将氯气与氯水的制备实验、氯水的性质实验、尾气吸收装置结合在一起进行的一体化微型创新实验.该微型实验,耗样量少、操作方便、实验效果明显、安全性强且绿色环保,不仅可以进行教师演示实验还可以进行学生分组实验,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新知.  关键词
摘要:高中数学的教学模式创新,其不仅能给学生创造相应的学习机会,促使学生自身学习思维开放化,而且还能夯实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追求新知识,从而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能够独立思考与解决相关数学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高中数学的教学模式创新原则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1)
摘要:探究式教学是生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笔者依托高中化学课堂,联系教学内容,应用适宜的策略,如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思考问题等引导学生们探究化学,使他们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锻炼化学探究能力,提高化学学习效果.以自身教学经验为基础,具体阐述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策略,为其他化学教师和提供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化学的借鉴.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教学策略;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摘要:深度学习背景下的“项目式学习”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最佳方式,项目式教学以核心素养为教学设计思想,以实际问题为教学任务,以真实情景为教学载体,以化学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通过“微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案例,剖析教学设计过程和教学流程,思考其背后的意义,期望为深度学习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有机合成教学;课堂教学;项目式学习;深度学习;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
摘要:数学是我国高中教育阶段中的主要学科之一,有着自身的历史,教师除讲授理论知识、训练解题技能以外,还要有针对性的渗透数学史,带领学生一边学习知识与技能,一边了解数学的发展史,培养他们数学的综合素质,使其在今后学习中表现的更为积极.  关键词:学习兴趣;数学史;数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1)30-0034-02  广义的数学史研究范围相当广泛
近来, 天气变得越来越干燥,我们在脱毛衣时,在碰到门把手时,甚至在与他人接触时,常会冷不丁地被电一下。这些都是静电现象。实验材料  塑料带子、PVC管、毛巾。实验步骤  1. 剪下一段塑料带子,末端打结,再把塑料带子撕开,做成章鱼的造型。  2. 把“章鱼”平放在桌子上,用毛巾朝一个方向摩擦“章鱼”。  3. 用毛巾来回摩擦PVC 管,听到有“噼里啪啦”的声音后停止摩擦。  4. 将“章鱼”往上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