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方法,提高患者的临床康复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某妇幼医院在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随机进行分组(治疗组/参照组);参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盆腔肌肉训练治疗及其它的对症治疗;而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电刺激盆腔底疗法及心理护理干预。结果:治疗组患者盆底肌张力恢复效果总有效率为95.00%、子宫脱垂率为10.00%;阴道前后壁膨出率为15.00%、压力性尿失禁率为7.50%;参照组患者盆底肌张力恢复效果总有效率为45.00%、子宫脱垂率为65.00%;阴道前后壁膨出率为67.50%、压力性尿失禁率为72.50%;两组患者数据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取电刺激盆腔底疗法及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具有临床治疗可行性。
关键词:盆底功能障碍;防治;临床康复
女性盆底主要是由多层肌肉、筋膜组织的漏斗状肌板,承载着盆腔,支持盆腔内的器官,如子宫、直肠、膀胱的功能及位置稳定[1]。对于经过妊娠期及分娩后的产妇,由于妊娠期子宫重力长时间对盆底组织造成拉伤、性激素分泌水平改变影响着盆底组织的新陈代谢、分娩过程盆底受到胎头挤压,肌肉牵张过度,造成不可逆的机械性损伤,引起一系列因盆底结构损伤而导致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如子宫脱垂(POP)、阴道前后壁膨出(AVP)、压力性尿失禁(SUI)等[2]。根据临床需要,对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需要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提高此类患者的临床治愈率。而本研究,将探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方法,提高患者的临床康复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妇幼医院在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随机进行分组(治疗组/参照组);治疗组与参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护理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
组别 例数(例) 年龄(岁) 首次怀孕(例) 顺产(例) 剖产(例) POP
(例) AVP
(例) SUI
(例)
参照组 40 27.5±4.2 28 21 19 39 40 40
治疗组 40 28.0±3.1 30 22 18 40 38 40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1.2 研究方法
1.2.1参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盆腔肌肉训练治疗及其它的对症治疗;用手操作将下垂的器官推回去,持续做紧缩肛门的动作。
1.2.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电刺激盆腔底疗法及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对收缩能力较差的盆底组织给予电刺激,根据患者的病情,设定好个体化的参数,使患者能够形成条件反射,提高患者的盆底肌肉的耐受能力;②加强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提高患者此病的认识水平,消除患者的疑虑,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1.3 疗效评价标准 ①盆底肌张力恢复效果,明显:盆底肌张力收缩Ⅲ级以上,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以及压力性尿失禁消失、有效:盆底肌张力收缩Ⅱ级以上,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以及压力性尿失禁有所缓解、无效:盆底肌张力收缩Ⅱ级以下,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以及压力性尿失禁无明显好转;总有效率=效果明显率+有效率;②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及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情况。
1.4 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治疗组患者子宫脱垂率为10.00%;阴道前后壁膨出率为15.00%、压力性尿失禁率为7.50%;参照组患者子宫脱垂率为65.00%;阴道前后壁膨出率为67.50%、压力性尿失禁率为72.50%;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及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POP[n(%)] AVP[n(%)] SUI[n(%)]
参照组 40 24(60.00) 27(67.50) 29(72.50)
治疗组 40 4(10.00) 6(15.00) 3(7.50)
P <0.05 <0.05 <0.05
2.2治疗组患者盆底肌张力恢复效果总有效率为95.00%;参照组患者盆底肌張力恢复效果总有效率为45.00%;详情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盆底肌张力恢复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 明显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参照组 40 10(25.00) 8(20.00) 22(45.00) 45.00
治疗组 40 16(40.00) 18(45.00) 6(15.00) 95.00
P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本研究,采取电刺激盆腔底疗法及心理护理干预的治疗组患者底肌张力恢复效果总有效率为95.00%,参照组为45.00%;这表明,电刺激盆腔底疗法及心理护理干预的治疗强度更大,比常规的肌肉锻炼更具有临床价值。因为,对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病的治疗,常规方法为提肛肌的肌肉锻炼,虽然可以提高盆底肌的收缩能力,改善会阴部肌肉的微循环[3];但治疗强度较弱,收效较慢,治疗效果欠明显;而电刺激盆腔底疗法可以提高肌肉收缩的强度及自律性,提高盆底筋膜及肌肉的紧张度,提高盆底的牵张力[4];联合心理干预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顺从性,协调患者的生理平衡,避免因心理问题引起性激素分泌异常,不利于盆底肌张力的恢复[5]。
综上所述,对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取电刺激盆腔底疗法及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具有临床治疗可行性。
参考文献:
[1]于迎春,宋俊华,于凤等.产科因素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影响[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1,12(2):88-91.
[2]袁善冰.电刺激生物反馈配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的疗效探讨[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4):195-196.
[3]杨晓,刘玉玲.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3,40(2):164-166.
[4]李楚梅,蒋莹,刘静华等.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康复干预[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5):44.
[5]韩永霞,牛余霞.探讨盆底康复综合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5):50-51.
关键词:盆底功能障碍;防治;临床康复
女性盆底主要是由多层肌肉、筋膜组织的漏斗状肌板,承载着盆腔,支持盆腔内的器官,如子宫、直肠、膀胱的功能及位置稳定[1]。对于经过妊娠期及分娩后的产妇,由于妊娠期子宫重力长时间对盆底组织造成拉伤、性激素分泌水平改变影响着盆底组织的新陈代谢、分娩过程盆底受到胎头挤压,肌肉牵张过度,造成不可逆的机械性损伤,引起一系列因盆底结构损伤而导致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如子宫脱垂(POP)、阴道前后壁膨出(AVP)、压力性尿失禁(SUI)等[2]。根据临床需要,对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需要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提高此类患者的临床治愈率。而本研究,将探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方法,提高患者的临床康复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妇幼医院在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随机进行分组(治疗组/参照组);治疗组与参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护理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
组别 例数(例) 年龄(岁) 首次怀孕(例) 顺产(例) 剖产(例) POP
(例) AVP
(例) SUI
(例)
参照组 40 27.5±4.2 28 21 19 39 40 40
治疗组 40 28.0±3.1 30 22 18 40 38 40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1.2 研究方法
1.2.1参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盆腔肌肉训练治疗及其它的对症治疗;用手操作将下垂的器官推回去,持续做紧缩肛门的动作。
1.2.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电刺激盆腔底疗法及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对收缩能力较差的盆底组织给予电刺激,根据患者的病情,设定好个体化的参数,使患者能够形成条件反射,提高患者的盆底肌肉的耐受能力;②加强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提高患者此病的认识水平,消除患者的疑虑,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1.3 疗效评价标准 ①盆底肌张力恢复效果,明显:盆底肌张力收缩Ⅲ级以上,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以及压力性尿失禁消失、有效:盆底肌张力收缩Ⅱ级以上,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以及压力性尿失禁有所缓解、无效:盆底肌张力收缩Ⅱ级以下,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以及压力性尿失禁无明显好转;总有效率=效果明显率+有效率;②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及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情况。
1.4 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治疗组患者子宫脱垂率为10.00%;阴道前后壁膨出率为15.00%、压力性尿失禁率为7.50%;参照组患者子宫脱垂率为65.00%;阴道前后壁膨出率为67.50%、压力性尿失禁率为72.50%;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及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POP[n(%)] AVP[n(%)] SUI[n(%)]
参照组 40 24(60.00) 27(67.50) 29(72.50)
治疗组 40 4(10.00) 6(15.00) 3(7.50)
P <0.05 <0.05 <0.05
2.2治疗组患者盆底肌张力恢复效果总有效率为95.00%;参照组患者盆底肌張力恢复效果总有效率为45.00%;详情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盆底肌张力恢复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 明显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参照组 40 10(25.00) 8(20.00) 22(45.00) 45.00
治疗组 40 16(40.00) 18(45.00) 6(15.00) 95.00
P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本研究,采取电刺激盆腔底疗法及心理护理干预的治疗组患者底肌张力恢复效果总有效率为95.00%,参照组为45.00%;这表明,电刺激盆腔底疗法及心理护理干预的治疗强度更大,比常规的肌肉锻炼更具有临床价值。因为,对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病的治疗,常规方法为提肛肌的肌肉锻炼,虽然可以提高盆底肌的收缩能力,改善会阴部肌肉的微循环[3];但治疗强度较弱,收效较慢,治疗效果欠明显;而电刺激盆腔底疗法可以提高肌肉收缩的强度及自律性,提高盆底筋膜及肌肉的紧张度,提高盆底的牵张力[4];联合心理干预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顺从性,协调患者的生理平衡,避免因心理问题引起性激素分泌异常,不利于盆底肌张力的恢复[5]。
综上所述,对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取电刺激盆腔底疗法及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具有临床治疗可行性。
参考文献:
[1]于迎春,宋俊华,于凤等.产科因素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影响[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1,12(2):88-91.
[2]袁善冰.电刺激生物反馈配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的疗效探讨[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4):195-196.
[3]杨晓,刘玉玲.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3,40(2):164-166.
[4]李楚梅,蒋莹,刘静华等.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康复干预[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5):44.
[5]韩永霞,牛余霞.探讨盆底康复综合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5):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