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前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总是以教师、书本教育模式为主的课堂教学。这种模式使教师在课堂上的可操作性强,容易完成课堂任务,但教师在课堂上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忽视了学生用脑和动手的时间,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课改提倡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真正为使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因此现在我们应该转变旧思想,寻找新的教学方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形成良好的教学方法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得到“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即改“注入式”为“启发式”,改“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改“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改“学生模仿”为“学生探究”,改“注重教条结论”为“注重知识发现过程”。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概念”时,可先出示两道与学生生活非常密切的应用题,让学生先把式子列出来,在比较两个式子的异同点,最后再归纳小结出“一次函数的定义”。让学生从一般问题过渡到特殊问题中来,然后又将特殊问题回归到一般问题中去。这一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一次函数定义”的掌握,充分地体现了上述的教学理念。
二、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奥妙无窮。但数学知识当中也包含许多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等难啃的“硬骨头”。比如:七年级学生难于理解的有理数,在引进负数后使人感到眼花瞭乱,纷繁复杂的“平行四边形”,捉摸不定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说理题”,时间跨度非常长的“统计知识”等“硬骨头”。
正是由于这些啃不动的“硬骨头”作怪,使得许多刚刚入学、稚气未脱的学生无所适从,对本来魅力无穷、作用巨大的数学这个“最亲密的朋友”敬而远之,最终导致由好学到厌学的恶性循环。
要上好数学课,需把生动、活泼的语言引入课堂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的一些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问题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为什么呢?因为初中生的认识兴趣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
三、控制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地追求课堂内容的“多而全”是极其错误的,因为一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要想把所有问题都说清楚,就会造成蜻蜓点水,难以深入。事实上每堂数学课都有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知识点,教师只要把这一知识点揭示出来,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探索、去联想、去思考,那么其他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讲多练,以点带面,抓住重点,使所授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掌握。
四、努力分层推进,科学对待学生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当前许多教师都采取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新课的教学时间,以便腾出比较长的时间来进行总复习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因为学习时间变短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会被教师的灌输所代替,就容易导致学生知识静化,能力弱化的结果产生,到时反而欲速不达。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各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如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个地方该精讲,哪个地方该让学生去探求,如何设计各层次学生的作业等等。
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不要一概而论否则会造成“好的吃不饱,差的消化不了”的现象。我通常把作业分成较难、一般、简单三个层次来布置,让学生都有机会独立完成作业,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克服了抄袭作业的现象,从而间接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学生的能力也不例外,给学生定目标时应因人而异,一般成绩好的学生,把目标定高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目标要尽量地低一些,尽量让他们接近目标,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
总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多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只关心某一次结果。一个学生如果他确实努力了还考不好,教师就不能再责备他,应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学习伙伴,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型关系,让课堂教学在师生的互动中和谐地发展,这是我这些年在教学中一点点体会,与大家共享。
一、转变教学理念、形成良好的教学方法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得到“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即改“注入式”为“启发式”,改“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改“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改“学生模仿”为“学生探究”,改“注重教条结论”为“注重知识发现过程”。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概念”时,可先出示两道与学生生活非常密切的应用题,让学生先把式子列出来,在比较两个式子的异同点,最后再归纳小结出“一次函数的定义”。让学生从一般问题过渡到特殊问题中来,然后又将特殊问题回归到一般问题中去。这一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一次函数定义”的掌握,充分地体现了上述的教学理念。
二、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奥妙无窮。但数学知识当中也包含许多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等难啃的“硬骨头”。比如:七年级学生难于理解的有理数,在引进负数后使人感到眼花瞭乱,纷繁复杂的“平行四边形”,捉摸不定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说理题”,时间跨度非常长的“统计知识”等“硬骨头”。
正是由于这些啃不动的“硬骨头”作怪,使得许多刚刚入学、稚气未脱的学生无所适从,对本来魅力无穷、作用巨大的数学这个“最亲密的朋友”敬而远之,最终导致由好学到厌学的恶性循环。
要上好数学课,需把生动、活泼的语言引入课堂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的一些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问题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为什么呢?因为初中生的认识兴趣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
三、控制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地追求课堂内容的“多而全”是极其错误的,因为一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要想把所有问题都说清楚,就会造成蜻蜓点水,难以深入。事实上每堂数学课都有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知识点,教师只要把这一知识点揭示出来,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探索、去联想、去思考,那么其他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讲多练,以点带面,抓住重点,使所授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掌握。
四、努力分层推进,科学对待学生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当前许多教师都采取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新课的教学时间,以便腾出比较长的时间来进行总复习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因为学习时间变短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会被教师的灌输所代替,就容易导致学生知识静化,能力弱化的结果产生,到时反而欲速不达。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各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如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个地方该精讲,哪个地方该让学生去探求,如何设计各层次学生的作业等等。
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不要一概而论否则会造成“好的吃不饱,差的消化不了”的现象。我通常把作业分成较难、一般、简单三个层次来布置,让学生都有机会独立完成作业,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克服了抄袭作业的现象,从而间接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学生的能力也不例外,给学生定目标时应因人而异,一般成绩好的学生,把目标定高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目标要尽量地低一些,尽量让他们接近目标,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
总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多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只关心某一次结果。一个学生如果他确实努力了还考不好,教师就不能再责备他,应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学习伙伴,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型关系,让课堂教学在师生的互动中和谐地发展,这是我这些年在教学中一点点体会,与大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