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理念的概念教学及其价值分析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a0358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模型意识”和“方程思想”的教学设计,体现的是对课程标准的坚决执行和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基于“教学完整性理念”的教学设计,则侧重于概念教学的连贯性,过于追求完整,而不顾课标和教材的要求,把课堂的“有深度地教学”让位于“完整性”,会导致教学价值缺失. 只有立足“三个理解”,心怀课标、教材,才能在教学中为学生获取最大的利益.
  [关键词] 模型意识;方程思想;完整性;三个理解
  在名教师送教下乡活动中,笔者有幸聆听了一位特级教师和一位年轻教师的同题异构课,教学内容是苏科版七年级上“4.1 从问题到方程”,两位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了风格迥异的课堂教学,体现了对概念教学不同的理解. 两种教学观的碰撞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整理成文,供参考.
  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
  (一) 基于“模型意识”和“方程思想”的教学设计
  1. 情境创设
  例1 根据图1回答问题.
  (1)怎样描述图中天平平衡所表示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左托盘中3个球的质量和与右托盘中砝码的质量相等】
  (2)如果设相同小球的质量为x g,你可以用什么样的方程来描述?【2x 1=5】
  例2 篮球联赛规定: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篮球队赛了12场,共得20分.
  (1)怎样描述其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胜场得分与负场得分之和为20】
  (2)如果设该队胜了x场,你可以用什么样的方程来描述?【2x (12-x)=20】
  师:通过上述两例,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受——在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中,通常有已知的量和未知的量,这些数量之间常常有相等的关系? 如果设未知的量为x,可把这些相等的关系转化为方程. 对于这一过程,大家结合小学学习的算术方法和方程知识,能说说感受吗?
  生1:小学时用算术的方法解答应用题很难,碰到难题问父母,他们也不会用算术方法解,就说要是用方程解就简单多了. 通过上面两例,我感觉以后碰到应用题,就先找等量关系,然后设未知数,再列方程,最后解方程就行了.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就是我们这节课的标题——“从问题到方程”. 为什么要列方程呢?方程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有哪些作用?下面我们继续体会从问题到方程.
  2. 体会“从问题到方程”
  师:又通过三个实例的学习,大家对用方程解决问题有新的感悟吗?
  (经过师生的反复研讨,最后老师总结)
  师:通过上面五道例题,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样一个思想,即“方程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模型”,或者说“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通过建立方程可以把现实世界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解决数学问题而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数学的建模思想,是本节课的重点,大家需反复体会.
  3. 课堂练习
  学生做P98“练一练”1~3题. 做完三条练习,已经花了25分钟左右的时间,教师反复让学生感受“从问题到方程”的过程,体会这一过程中蕴含的“模型意识”和“方程思想”. 教师放慢了教学节奏,拉长了教学过程,留给学生足够的体会、感悟时间.
  (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略)
  (二)基于“教学完整性理念”的教学设计
  1. 创设情境(PPT展示)
  例1?摇 篮球联赛规定: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篮球队赛了12场,共得20分,求该球队胜了几场.
  (1)在这个问题中,你能读出哪些数字信息?
  (2)用算术方法可求出胜______场,负______场.
  (3)若设该球队胜了x场,则负了______场,胜的场次得______分,负的场次得______分.
  (4)由题意可列方程为_________.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可以用算术方法,还可以通过列方程解决,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2. 探究新知(PPT展示)
  例2?摇 观察式子:①3 2=5;②4=6-2;③2x 1=5;④3m 4n=9;⑤0.4x=1200;⑥4 y=2y 5.
  (1)说说这些式子的共同特征;
  (2)式子①~②和③~⑥分别有什么区别?
  师生合作得出:这些式子的共同特征是都是等式,式子③~⑥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像这类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3. 学以致用
  经过师生的共同分析得出:②③④⑤⑦⑧都是方程;①是等式;⑥是多项式.
  师:在上面②③④⑤⑦⑧六个方程中,我们从未知数的个数、未知数的次数、是否是整式方程三个角度来逐一分析它们的特点,并进行归类.
  生:②③⑧均只含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是整式方程;④含两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是整式方程;⑤含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2,是整式方程;⑦含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不是整式方程. (师:这里未知数的次数不是1)
  师:方程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了,我国最早的数学名著《周髀算经》早有记载. 关于方程我们只能从最简单的方程开始研究,上述三种方程,哪种最简单呢?我们就从最简单的方程开始我们的学习.
  师生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对“元”“次”作解释(教学过程常规,不详述).
  两种教学设计的价值分析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不同的教学设计源于不同的教学观和价值观,也受制于教师的学识和对课标、教材的理解,一句话,有不同的教学观,就有不同的教学设计.
  基于“模型意识”和“方程思想”的教学设计,体现的是对课程标准的坚决执行和对教材“从问题到方程”的正确理解.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在对方程和方程组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作为方程的起始课,教师没有在概念教学上花过多的时间,没有纠缠于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及其辨析,而是不断地创设生活情境,从天平平衡、篮球联赛、以绳测井、搭“小鱼”游戏、年龄问题等,让学生感悟从现实背景的数量关系中列出方程,构建方程这一模型,不断强化学生的“模型意识”和“方程思想”. 在这一抽象概念的教学中,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和“建立方程思想”这一主题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 本节课既关注了数学的结果(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也关注了数学结果的形成、发展与应用的过程及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建模思想、方程思想),使学生在“过程”中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本质,掌握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的方法,体现了“四基”的理念.   基于“教学完整性理念”的教学设计,侧重于概念教学的连贯性. 本设计对教材进行了处理,舍弃了“从问题到方程”的过程,从“篮球联赛”这一情境引入方程,然后遵循“等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概念辨析——练习巩固”这一教学流程进行教学,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流畅和知识学习的完整性,完成了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认知过程,但该设计却有两个明显不足,一是虽然重点突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学,却将“列方程”这一核心内容删除了,未能突出“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和“建立方程思想”这一主题,二是虽然我们强调“用教材教”,鼓励对教材进行整合,但是整合教材不能失去教材的教育功能和教学价值,整合教材要基于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同时保证数学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从问题到方程”这一标题就明确提示了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从大量现实背景中感知“列方程”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建立“模型意识”和“方程思想”, 而本节课删除了“从问题到方程”的过程,直接从代数式、等式入手引入方程概念,然后对概念进行教学,从这两个角度看,该教师在没有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而随意对教材进行了整合.
  对概念教学的启示
  (一)引入数学概念应着力关注概念产生的“过程”
  数学概念的获取可分为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两种方式,前者是学习者在对客观事物的反复感知和进行分析、类比、抽象的基础上概括出某一类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 一般基于问题情境抽象出概念的教学都适用于概念的形成教学. 上述第一种教学设计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情境,着力还原概念产生的背景,让学生充分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模型,并初步建立起方程思想. 课堂上,教师拉长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感悟、体会,因为只有关注“过程”的教育,才能保证学生思维的完整,才能克服学生机械记忆概念的习惯.
  (二)深化数学概念必须坚持“三个理解”
  教学是艺术,且教无定法,但教学必须坚持“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 不少课堂,尤其是一些公开课,出于效果的考虑,教师立足于课堂的精彩、完整,不顾课标和教材的要求,任意整合教材,以牺牲教材的教育功能和教学价值为代价,把课堂的“有深度地教学”让位于“完整性”. 上述第二种教学设计之所以不被认可,就是因为教师过于追求概念教学的完整性,没有充分理解数学、学生、教学,一味遵循“等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概念辨析——练习巩固”这一教学流程,虽然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流畅和知识学习的完整性,但对“模型意识”“方程思想”这一核心内容的忽视,是“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只有正确理解数学才能因“材”施教,在规则范围内自由整合教学资源;只有正确理解学生才能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既教知识,又培养能力;只有正确理解教学,才能既遵循教学规律,又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地进行“有深度地教学”.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有什么样的课堂设计,我们只有立足“三个理解”,心怀课标、教材,才能在教学中为学生获取最大的利益.
其他文献
[摘 要] 初中数学教学,要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而将这个问题进一步细化,那就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应当在什么样的途径中落地?文章将教学研究的目光投向了教学传统,发现初中数学教学传统中的生活化教学思路,对数学抽象这一素养要素的落地有着极大的帮助.  [关键词]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数学抽象  纵观近20年的教学改革,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学科教学总是在新
[摘 要] 研究合作学习中的小组讨论与反馈展示机制可以发现,学生对数学概念、规律的理解,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都可以得到解释,也可以发现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隐藏其中.  [关键词]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内在机制  在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之所以为一线教师所接纳,主要原因是,其打破了原有教师讲授式背景下学生单向接受知识的单一现象,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多地具有
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要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这样才能投入到美妙奇异的音乐大世界中去。正如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所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我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许多有趣的音乐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在活动中拓展他们探究问题、探寻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  今年的“六一”前夕,我就一直在琢磨这样一个问
[摘 要] 几何动点问题的难点集中体现在“动”字,包括处理动态条件、求解动态线段、转化动态模型. 实际解题时可围绕运动公式,由点求线、以线建模,合理利用分类讨论思想,把握运动临界点来构建模型,实现动态模型的具体化. 文章将以一道几何双动点问题为例,探究解题过程,开展教学微设计,反思解题教学.  [关键词] 几何;动点;函数关系  几何动点问题是中考常见问题类型,该类试题往往以动点为依托,引出动线,
[摘 要]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这句话所蕴含的道理是众所周知的. 由此可见,一堂成功的数学课离不开课堂起始阶段的精彩导入,精彩的导入对于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导入的方式、方法并将精彩的导入带到学生面前.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途径与方法  数学教学中各个环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也越来越受到数学教师的重点关注. 不过,
[摘 要] 思维是学生生长的核心,问题是思维生长的纽带. 因此,在常态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问题为纽带,促进数学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也借此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深入,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也促进学生的思维生长.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思维开发;生长  思维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学习中,思维的发展有利于知识的建构与能力的提高,因此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
今天为大家带来一款非常有趣的泡茶器。這个泡茶器以可爱的鲸鱼为造型,泡茶时,将茶叶放在鲸鱼的“肚子”里,热水通过鲸鱼“肚子”的小孔慢慢地渗入茶叶中,从而泡出香浓的茶汁。
[摘 要] 从考题探究走向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基础知识,促进知识融合,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而在考题教学中应重视解法点拨、思路构建,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解题策略,同时注意渗透解题的思想方法. 文章以一道函数与几何综合题为例,开展解题探究,并进行教学微设计.  [关键词] 函数;几何;教学;分类讨论;数形结合   背景介绍  在中考的备考阶段需要开展考题教学,利用具体的考题引导学生学习综合题的分析方
[摘 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必备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渗透思想与方法,真正诠释数学的价值和内涵. 本文结合“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谈如何渗透数学模型思想,以此真正诠释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 模型;初中数学;渗透;价值  模型思想是数学基本思想中的一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模型思想列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 在初中阶段,模型思想是连接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它能让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
[摘 要]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益,已成为数学教师研究的一个重点与热点. 而要真正提升自身对合作学习的理解水平与实践能力,就必须开展案例研究.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主要组织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表现为奖励依据,促成学生认知、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1].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