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朱熹也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问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提问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中如果运用得好,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架起学生思维与情感的桥梁。只有掌握了这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提问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孔子曰:“循循然,善诱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围绕本堂课的知识点精心设计问题,通盘考虑问题的主次和先后,做到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如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精心设计了四个台阶式问题:本课里的亲人指的是谁?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他们分别为志愿军作了哪些事?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这四个问题层层递进,步步紧逼,不但促使学生快速思维,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提问要有趣味性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对于那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例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我是这样提问的:你们见过老虎吗?它的脾气怎么样?“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呢?”不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但是老师今天要讲的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他非但不敢吃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怪不怪?想知道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本《狐假虎威》。此时,教师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思维内部的矛盾,顿时,学生学习的兴趣立即被激发出来。
三、提问要有启发性
在教学中,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重要手段。问题的难易要适宜。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难度,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索然无味,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比如在教学《三个小伙伴》一课时,我问:“三个小伙伴栽树的时候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怎么解决困难的?”就比“三个小伙伴一起干什么?”“他们栽树的时候有没有工具呢?”这样的问题富有启发性。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因此,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中善于寻找学生“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置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实践证明,凡是切合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掀起其感情波澜;有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提问要抓住矛盾,适时追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教学《月光曲》一文,在充分细读文本之后,我让学生感悟这位盲姑娘酷爱音乐,想实现亲耳听一听贝多芬的钢琴曲的愿望,可入场券太贵了,家境太穷。因此哥哥为无法实现妹妹的愿望而伤心、难受。在学生感受哥哥那份无奈之时,通过抓住妹妹话中的矛盾点,不断追问,从中体会妹妹的善良、体贴、善解人意美好品质及兄妹情深。(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这位盲姑娘酷爱音乐,明明是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可还说随便说说,这句话是随便说说吗?生:不是……
师:这是为什么呢?生:他不想让哥哥伤心,非常体贴哥哥。
生:因为哥哥整日为一个双眼失明的妹妹的生活够劳累了,不想再为满足自己的愿望使哥哥难过了。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盲姑娘?生:是一个善良、体贴、善解人意的盲姑娘。
师:这真是一个善良、体贴、善解人意的盲姑娘啊。妹妹的体贴与安慰;哥哥对妹妹的伤心与内疚。无不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对手足情深的兄妹啊!难以割舍的兄妹之情啊!
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五、课堂提问要有包容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计一些有容量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在最后一段时,我没有问“小女孩死了,为什么脸上带着微笑,她的梦实现了吗”等问题,而是问,作者为什么用小女孩的死这个悲惨的结局作结尾?这个问题内涵比较丰富,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小女孩的家一贫如洗,没有温暖没有爱,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可是没有一个人买她的一根火柴,在这样寒冷的大年夜里,她的死是必然的”;有的学生说,“唯一疼小女孩的奶奶去世了,小女孩在大年夜里梦见了疼她爱她的奶奶,她渴望和奶奶一起飞到那没有饥饿、没有寒冷、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也有的学生说,“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这样具有包容性的设问,让学生在几经反复的思考中作出回答,训练了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有所收获的感悟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式下,在新课标实施的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确是一门艺术,要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交给学生,“问”中长见识,“问”中出成果,以“问”助“教”,以“问”促学,启迪学生的思维,把他们引入文学的殿堂,我们就必须循着“问题”贯穿教学的始终这一路线,让学校成为个人成长和创造的一方沃土,让个人成为自我生命发展的主人;我们就必须在备课时多下功夫,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使课堂提问真正起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
一、提问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孔子曰:“循循然,善诱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围绕本堂课的知识点精心设计问题,通盘考虑问题的主次和先后,做到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如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精心设计了四个台阶式问题:本课里的亲人指的是谁?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他们分别为志愿军作了哪些事?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这四个问题层层递进,步步紧逼,不但促使学生快速思维,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提问要有趣味性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对于那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例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我是这样提问的:你们见过老虎吗?它的脾气怎么样?“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呢?”不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但是老师今天要讲的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他非但不敢吃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怪不怪?想知道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本《狐假虎威》。此时,教师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思维内部的矛盾,顿时,学生学习的兴趣立即被激发出来。
三、提问要有启发性
在教学中,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重要手段。问题的难易要适宜。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难度,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索然无味,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比如在教学《三个小伙伴》一课时,我问:“三个小伙伴栽树的时候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怎么解决困难的?”就比“三个小伙伴一起干什么?”“他们栽树的时候有没有工具呢?”这样的问题富有启发性。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因此,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中善于寻找学生“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置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实践证明,凡是切合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掀起其感情波澜;有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提问要抓住矛盾,适时追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教学《月光曲》一文,在充分细读文本之后,我让学生感悟这位盲姑娘酷爱音乐,想实现亲耳听一听贝多芬的钢琴曲的愿望,可入场券太贵了,家境太穷。因此哥哥为无法实现妹妹的愿望而伤心、难受。在学生感受哥哥那份无奈之时,通过抓住妹妹话中的矛盾点,不断追问,从中体会妹妹的善良、体贴、善解人意美好品质及兄妹情深。(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这位盲姑娘酷爱音乐,明明是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可还说随便说说,这句话是随便说说吗?生:不是……
师:这是为什么呢?生:他不想让哥哥伤心,非常体贴哥哥。
生:因为哥哥整日为一个双眼失明的妹妹的生活够劳累了,不想再为满足自己的愿望使哥哥难过了。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盲姑娘?生:是一个善良、体贴、善解人意的盲姑娘。
师:这真是一个善良、体贴、善解人意的盲姑娘啊。妹妹的体贴与安慰;哥哥对妹妹的伤心与内疚。无不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对手足情深的兄妹啊!难以割舍的兄妹之情啊!
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五、课堂提问要有包容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计一些有容量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在最后一段时,我没有问“小女孩死了,为什么脸上带着微笑,她的梦实现了吗”等问题,而是问,作者为什么用小女孩的死这个悲惨的结局作结尾?这个问题内涵比较丰富,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小女孩的家一贫如洗,没有温暖没有爱,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可是没有一个人买她的一根火柴,在这样寒冷的大年夜里,她的死是必然的”;有的学生说,“唯一疼小女孩的奶奶去世了,小女孩在大年夜里梦见了疼她爱她的奶奶,她渴望和奶奶一起飞到那没有饥饿、没有寒冷、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也有的学生说,“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这样具有包容性的设问,让学生在几经反复的思考中作出回答,训练了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有所收获的感悟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式下,在新课标实施的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确是一门艺术,要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交给学生,“问”中长见识,“问”中出成果,以“问”助“教”,以“问”促学,启迪学生的思维,把他们引入文学的殿堂,我们就必须循着“问题”贯穿教学的始终这一路线,让学校成为个人成长和创造的一方沃土,让个人成为自我生命发展的主人;我们就必须在备课时多下功夫,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使课堂提问真正起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