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职学生家庭教育离不开学校教育的辅助,因此,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把控好学校教育这个大背景,创设环境,优化方式,有效提升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学校和家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本文立足于中职学生家庭教育,浅谈了中职学生家庭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学校应当如何去优化教育环境,有效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关键词:中职学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环境优化
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当中的一个旁支,是人才培养的一大途径。在教育方面,我们面临着很多不同类型的问题,其中家庭教育问题凸显的尤为突出。针对中职院校学生的教育问题,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学校教育指导下,不断的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才能对学生本身的教育起到一定意义。
一、中职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关系的不和谐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家庭在日常生活当中演变出很多矛盾,甚至因矛盾导致离异的情况。家庭关系不和谐造成的紧张氛围,直接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如一些孩子情绪不稳定、心理阴暗等等,都与家庭关系和谐与否有着紧密关系。除此之外,矛盾纠纷较多的家庭,父母没时间顾及孩子们的内心感受,孩子感受不到家庭温暖,自然而然会产生逆反心理。
(二)家长长期积淀的不合理教育模式
当下家庭教育中呈现出来的主要问题,还包括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模式不适应。在我国中职学生家庭教育当中,部分家长不能够正视孩子中考失利选择中职学校就读的实际情况,仍活在理想主义当中,迫使孩子按照过高的要求和目标生活;有的家长存在思想弊端,认为孩子就读了中职院校以后就丧失前途,因此对孩子不管不问,甚至打骂厌恶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更是持放任自流的态度;更有甚者,认为孩子还小,与此放逐到社会上学坏了,还不如花点钱让孩子在中职院校里受老师管教,自身对教育根本不上心。
(三)家長与孩子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在与孩子沟通方面,部分家中缺乏主动性,不愿意和孩子进行主动交流。有的家长是孩子有问题时候才询问,平时根本没有多余的对话。这样的家庭教育,缺失孩子和家长的基本交流,无论是情感上还是生活中,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有效加强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一)唤醒家长责任意识
当下很大一部分中职院校的家长,对于自己所应该担负的教育孩子的责任意识浅薄,不能够正确对待和履行作为家长的责任。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应该起辅助性作用,帮助家长们唤醒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们应该背负的责任意识,让家长认知到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在于家庭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提及“马太效应”,以“穷着越穷,差着越差”的原理去进行分析,如果还是让再读中职院校的孩子随意成长,那么只会让他们越来越差。
(二)指导家长正确开展家庭教育
因势利导的指导家长实施家庭教育,是学校辅助不断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一项重要程序。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与学校相互配合,在细节上鼓励子女,让他们拥有前进的动力;在教育内容上,家长应该把眼界放宽,不要仅仅盯着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而要注重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多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在教育方式上,要摒弃固有的家长式作风,切勿体罚打骂孩子,正确引导孩子成长。
三、改善家庭教育,优化教育环境
(一)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要想在日常生活当中稳定家庭关系,就必须有意识的去培养家庭氛围,一个良好的环境是开展教育的必要前提。家庭氛围对于孩子们来说,无论是激发智力还是陶冶情操,亦或者是塑造个性,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影响,中职院校的学生在融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自然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二)转变家庭教育方式
为了使中职院校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作为家长必须转变自身的教育方式,以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为重,在塑造家庭关系和创建家庭家风时本着发扬民主理念,寻求利于孩子发展的教育手段。摒弃之前固步自封的家庭教育观念,多与学校教师沟通,选择科学合适的家庭教育方式去和孩子们沟通交流。
(三)改善亲子沟通方式
家庭教育离不开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让沟通更加科学化?对于家长来说,应该掌握沟通的主动性,在了解孩子的过程中传递来自家庭的关爱。学校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场所,一举一动都折射出了学生们的喜怒哀乐。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经常性通过电话或者微信与教师保持联系,对接孩子近期在校表现,而后寻找话题和孩子展开交流。唯有从实际出发,去改善亲子之间的交流方式,才能创建优质家庭教育环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教育的发展不管对于家庭还是学校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唯有教师和家长相互配合,才能为学生创建一个健康优质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孩子们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洪华.和而不同 和合而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合作的生态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10).
[2]王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6):69-70.
[3]祁俊来.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孰重[J].新校园(中旬),2016(5).
◆关键词:中职学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环境优化
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当中的一个旁支,是人才培养的一大途径。在教育方面,我们面临着很多不同类型的问题,其中家庭教育问题凸显的尤为突出。针对中职院校学生的教育问题,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学校教育指导下,不断的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才能对学生本身的教育起到一定意义。
一、中职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关系的不和谐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家庭在日常生活当中演变出很多矛盾,甚至因矛盾导致离异的情况。家庭关系不和谐造成的紧张氛围,直接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如一些孩子情绪不稳定、心理阴暗等等,都与家庭关系和谐与否有着紧密关系。除此之外,矛盾纠纷较多的家庭,父母没时间顾及孩子们的内心感受,孩子感受不到家庭温暖,自然而然会产生逆反心理。
(二)家长长期积淀的不合理教育模式
当下家庭教育中呈现出来的主要问题,还包括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模式不适应。在我国中职学生家庭教育当中,部分家长不能够正视孩子中考失利选择中职学校就读的实际情况,仍活在理想主义当中,迫使孩子按照过高的要求和目标生活;有的家长存在思想弊端,认为孩子就读了中职院校以后就丧失前途,因此对孩子不管不问,甚至打骂厌恶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更是持放任自流的态度;更有甚者,认为孩子还小,与此放逐到社会上学坏了,还不如花点钱让孩子在中职院校里受老师管教,自身对教育根本不上心。
(三)家長与孩子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在与孩子沟通方面,部分家中缺乏主动性,不愿意和孩子进行主动交流。有的家长是孩子有问题时候才询问,平时根本没有多余的对话。这样的家庭教育,缺失孩子和家长的基本交流,无论是情感上还是生活中,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有效加强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一)唤醒家长责任意识
当下很大一部分中职院校的家长,对于自己所应该担负的教育孩子的责任意识浅薄,不能够正确对待和履行作为家长的责任。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应该起辅助性作用,帮助家长们唤醒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们应该背负的责任意识,让家长认知到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在于家庭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提及“马太效应”,以“穷着越穷,差着越差”的原理去进行分析,如果还是让再读中职院校的孩子随意成长,那么只会让他们越来越差。
(二)指导家长正确开展家庭教育
因势利导的指导家长实施家庭教育,是学校辅助不断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一项重要程序。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与学校相互配合,在细节上鼓励子女,让他们拥有前进的动力;在教育内容上,家长应该把眼界放宽,不要仅仅盯着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而要注重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多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在教育方式上,要摒弃固有的家长式作风,切勿体罚打骂孩子,正确引导孩子成长。
三、改善家庭教育,优化教育环境
(一)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要想在日常生活当中稳定家庭关系,就必须有意识的去培养家庭氛围,一个良好的环境是开展教育的必要前提。家庭氛围对于孩子们来说,无论是激发智力还是陶冶情操,亦或者是塑造个性,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影响,中职院校的学生在融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自然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二)转变家庭教育方式
为了使中职院校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作为家长必须转变自身的教育方式,以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为重,在塑造家庭关系和创建家庭家风时本着发扬民主理念,寻求利于孩子发展的教育手段。摒弃之前固步自封的家庭教育观念,多与学校教师沟通,选择科学合适的家庭教育方式去和孩子们沟通交流。
(三)改善亲子沟通方式
家庭教育离不开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让沟通更加科学化?对于家长来说,应该掌握沟通的主动性,在了解孩子的过程中传递来自家庭的关爱。学校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场所,一举一动都折射出了学生们的喜怒哀乐。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经常性通过电话或者微信与教师保持联系,对接孩子近期在校表现,而后寻找话题和孩子展开交流。唯有从实际出发,去改善亲子之间的交流方式,才能创建优质家庭教育环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教育的发展不管对于家庭还是学校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唯有教师和家长相互配合,才能为学生创建一个健康优质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孩子们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洪华.和而不同 和合而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合作的生态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10).
[2]王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6):69-70.
[3]祁俊来.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孰重[J].新校园(中旬),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