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年我都在思考如何渐进式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风格。一直以来我上课的风格就是喜欢滔滔不绝,我确实也做到了旁征博引,在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滔滔不绝地显示历史的广博和丰富的同时,有时候还能妙语如珠,获得掌声四起的效果。一时陶醉,自足,认为这就是书卷气十足历史味十足的我的歷史。我就是百家讲坛。
之后不断地看很多课堂研究的文字,也看名家课堂的视频,相形之下,我发现自己最大的一个不足,就是和学生课上课下的心灵交流不够,有时候对很多学生的知识的深浅和接受能力不甚了了,不能做到知己知彼的传授和知识的交融交汇。
记得李镇西曾经深情的回忆,他所带的高中毕业班全体学生由班长黄金涛做代表在毕业留言薄上款款深情的说:"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永远沟通!"我看了很感动也很羡慕,这是很高的境界。我的眼睛长久的停留在"兄"和"沟通"的字眼上。我的学生毕业后或年节上来不少短信和书信或QQ留言,向我表达感谢和感恩,但是都是一律的"老师"、"恩师"和"尊敬的老师"这样的称谓。
其实现代的师生关系不应该在长时间内横着一道鸿沟。这几年尝试着去改变,得到一些我认为满意的效果。我给新接手的学生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板书我的姓名我的手机,公布我的QQ号,告诉我的博客地址,并表达不会利用网络不是现代意义的中学生,沉溺网络游戏也不是现代意义的健康的中学生的观点。
这几年所教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有厂矿的,也有农村的。他们对历史也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看法和观点,所以第一堂课我不讲历史知识,而是讲学习历史的态度和方法,讲清楚历史的实际功用和非功利的作用。不讲大道理,不务虚只求实,谈眼前,说当下,历史不得不学的个人成长的需求,态度诚恳,举例实际,入理入心,有提纲挈领之效。开始上课传授知识以后,我总在下课的间隙,晚自习下课的走廊,在容易讲真话的地点和时间,平等真诚地和学生交流,哪些地方没有听懂,那些地方觉得老师没有讲好讲细致,自己需要历史老师在某个方面讲深一点,之后真心反思,认真整改,择其善者而从之。学生对我的态度和方式很感动,大都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愿望,总能收获一大把信任和沟通的快乐。
有一次刚开学,有一个学生发来短信,告诉我,我一次板书,"满"字写错了,并告诉我,"满"是左右结构,而您写成了上下结构,我真诚地立即回短信表示了感谢。那位学生又回了一条短信:"老师,我的初中班主任是语文老师,他对我们说,他一时写错,影响我们也许就是一辈子,所以我们也变得和他一样"斤斤计较",嘿嘿,曹老师,失礼失礼!"
有时候自己的错误很容易视而不见,学生直言的批评,在我的心里,永远看作是一份真诚和善意,是一份沟通和情谊。我向他及他的班主任语文教师表达谢意和敬意。
我的课堂严防死守力求不出错,但是面对一时难免的口误或者笔误,我都会蹲下来向他们表达真诚的谢意。有时候我没有错,学生指出来,我就平和的做解释或者下课再做极其耐心的解释。譬如有一个学生质疑我"肯綮"的"綮"读去声,错了,并且拿出《现代汉语词典》佐证,我没有恼怒和不屑,和学生解释,这个字的字音《现代汉语词典》原来注音是错误的,再版已更正过来,下课带到办公室,翻给他看。
我记得一则日本的故事,一位表演艺术家准备上舞台,旁者提醒,表演艺术家,你鞋带散了。艺术家连忙俯下身来系好,之后又如故的松散开来,有人不明白,就问为什么,艺术家回答,对人的善意要回以善意的感谢。
学生的质疑有几个不是善意的?老师实在没有必要不屑和恼怒地面对质疑自己的学生。和学生交流,蹲下来和学生平等谈话,很多教学上的问题迎刃而解,孔夫子所说的教学相长,恐怕这一点也算在内吧。
之后不断地看很多课堂研究的文字,也看名家课堂的视频,相形之下,我发现自己最大的一个不足,就是和学生课上课下的心灵交流不够,有时候对很多学生的知识的深浅和接受能力不甚了了,不能做到知己知彼的传授和知识的交融交汇。
记得李镇西曾经深情的回忆,他所带的高中毕业班全体学生由班长黄金涛做代表在毕业留言薄上款款深情的说:"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永远沟通!"我看了很感动也很羡慕,这是很高的境界。我的眼睛长久的停留在"兄"和"沟通"的字眼上。我的学生毕业后或年节上来不少短信和书信或QQ留言,向我表达感谢和感恩,但是都是一律的"老师"、"恩师"和"尊敬的老师"这样的称谓。
其实现代的师生关系不应该在长时间内横着一道鸿沟。这几年尝试着去改变,得到一些我认为满意的效果。我给新接手的学生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板书我的姓名我的手机,公布我的QQ号,告诉我的博客地址,并表达不会利用网络不是现代意义的中学生,沉溺网络游戏也不是现代意义的健康的中学生的观点。
这几年所教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有厂矿的,也有农村的。他们对历史也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看法和观点,所以第一堂课我不讲历史知识,而是讲学习历史的态度和方法,讲清楚历史的实际功用和非功利的作用。不讲大道理,不务虚只求实,谈眼前,说当下,历史不得不学的个人成长的需求,态度诚恳,举例实际,入理入心,有提纲挈领之效。开始上课传授知识以后,我总在下课的间隙,晚自习下课的走廊,在容易讲真话的地点和时间,平等真诚地和学生交流,哪些地方没有听懂,那些地方觉得老师没有讲好讲细致,自己需要历史老师在某个方面讲深一点,之后真心反思,认真整改,择其善者而从之。学生对我的态度和方式很感动,大都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愿望,总能收获一大把信任和沟通的快乐。
有一次刚开学,有一个学生发来短信,告诉我,我一次板书,"满"字写错了,并告诉我,"满"是左右结构,而您写成了上下结构,我真诚地立即回短信表示了感谢。那位学生又回了一条短信:"老师,我的初中班主任是语文老师,他对我们说,他一时写错,影响我们也许就是一辈子,所以我们也变得和他一样"斤斤计较",嘿嘿,曹老师,失礼失礼!"
有时候自己的错误很容易视而不见,学生直言的批评,在我的心里,永远看作是一份真诚和善意,是一份沟通和情谊。我向他及他的班主任语文教师表达谢意和敬意。
我的课堂严防死守力求不出错,但是面对一时难免的口误或者笔误,我都会蹲下来向他们表达真诚的谢意。有时候我没有错,学生指出来,我就平和的做解释或者下课再做极其耐心的解释。譬如有一个学生质疑我"肯綮"的"綮"读去声,错了,并且拿出《现代汉语词典》佐证,我没有恼怒和不屑,和学生解释,这个字的字音《现代汉语词典》原来注音是错误的,再版已更正过来,下课带到办公室,翻给他看。
我记得一则日本的故事,一位表演艺术家准备上舞台,旁者提醒,表演艺术家,你鞋带散了。艺术家连忙俯下身来系好,之后又如故的松散开来,有人不明白,就问为什么,艺术家回答,对人的善意要回以善意的感谢。
学生的质疑有几个不是善意的?老师实在没有必要不屑和恼怒地面对质疑自己的学生。和学生交流,蹲下来和学生平等谈话,很多教学上的问题迎刃而解,孔夫子所说的教学相长,恐怕这一点也算在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