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经历过程体验提升化学课堂有效性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88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围绕新课程理念,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经历过程的体验,可以通过在“做” “疑”等策略的学习中,经历思维和过程体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化学教学;经历思维;过程体验
  
  课堂改革十分重视学生的经历和过程体验。当代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事积极的实验活动和思维活动。”那么,初中化学课堂上,如何让学生的学习经历和过程体验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做”中,学习经历和体验过程。
  这里讲“做”是做实验,强调的是真正地“做”。现在或许是因为课程时间紧,或许是怕麻烦,有的教师把做实验变为讲实验、看录像,这其实是把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和过程体验省略了。下面举一个甲烷的燃烧的简单例子,具体比较一下用“讲实验、看录像、做实验”三种学习方法,结果到底有多大的差别。
  1、讲实验。要讲点知识:(1)甲烷能燃烧;(2)甲烷燃烧的现象;(3)观察检验甲烷燃烧的产物,推断甲烷有什么元素组成。具体地讲,甲烷是化石燃料,天然气,又叫沼气,是最简单的碳氢化合物,所以能燃烧;再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到的氢气、CO燃烧的现象,推出甲烷燃烧的现象——火焰明亮、发出淡蓝色火焰。还可以追问:甲烷燃烧生成水和CO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甲烷有什么元素组成?学生能回答,甲烷由碳、氢元素组成;在点燃甲烷前为什么一定要检验气体的纯度?学生也能回答出,防止混有空气,发生爆炸。
  点评:就知识而言,达成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没有让学生体验实验田的过程,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达成率很低,课堂效率不高。
  2、看录像。〔情景再现〕:录像中,一位教师从贮藏瓶子中用试管取少量沼气,移近酒精灯火焰,听燃烧声,检验了纯度后,连接导管,点燃。(学生观察到火焰明亮、发出淡蓝色火焰。)一会儿在火焰上方罩上一只干燥烧杯,(学生观察到烧杯壁上附有水珠)一会儿在火焰上方罩上一只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学生观察到烧杯壁上附有白色浑浊)
  教师:根据甲烷燃烧产物,推断甲烷由什么元素组成?
  学生:甲烷由碳、氢元素组成。
  点评:与第一种方法比较,信息量明显增加,学生可以直接看到甲烷是液化气,被点燃,看到燃烧现象,检验燃烧产物现象明显。但是仍然没有近距离真正看到教师的演示实验,更没有自己动手做实验。
  3、做实验。〔情景再现〕:学生进行与录像教师一样的操作。也从贮藏瓶子中用试管取少量沼气,移近酒精灯火焰,听燃烧声,检验了纯度后,连接导管,点燃。开始学生的检验生成产物,在火焰上方罩上一只干燥烧杯,导管觜口接触到烧杯壁,学生观察到火焰明亮、发出淡蓝色火焰,观察不到烧杯壁上附有水珠;学生相看到水珠,就不断将导管觜口往上伸,还是观察不到烧杯壁上附有水珠,教师引导说:“燃烧产生了热量,烘干了烧杯壁上附有水珠。”学生重选另一烧杯,观察到了水珠;紧接着在火焰上方罩上一只干燥烧杯,学生观察到烧杯壁上有白色浑浊。
  不用说,做实验的效果是最好的,培养了学生 “取”、“点”、“检验” 等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在检验生成产物的操作中,将导管觜口伸往烧杯何在有了深刻的感受。这种有意义的过程体验是讲实验和看录像所没有的、所不能代替的。这一操作技能得到了加强。俗话说“听过了,我忘记了;看过了,我记住了,我理解了。”正是说明“做”的重要性。坚持做实验,给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及过程体验。
  二、在设"疑"中,经历思维和过程体验。
  在课堂上学生最常态的活动是以“疑”为思维活动,它本身是一种最重要的学习经历和过程体验。那么,如何立"疑"设"障",才能引起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呢?才能使学习经历和过程体验变得更的意义、更积极呢?
  1、以问题为纽带,引起深入的思维活动。
  陶行知说过:“只有问题,才能引起思考、只有思考才能解决问题。”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教师应努力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提出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并使知识得以升华。
  例如:在学习第十章碱的化学性质后溶液的导电性一节时,对探究溶液的导电性,如果设计这样一个系列问题:
  (1)连接蒸馏水和乙醇灯泡为什么不亮?
  (2)为什么连接熟石灰粉末灯泡不亮而连接Ca(OH)2溶液的灯泡亮?
  (3)为什么连接NaOH溶液的灯泡亮而连接乙醇溶液的灯泡不亮?
  (4)为什么连接30%H2SO4水溶液的灯泡比连接5%H2SO4水溶液的灯泡亮?
  让学生根据物质在水中电离存在的微观形式来讨论和探讨,学生学习激情荡漾,思维活跃,教学效果显著。现代教学论认为,当学生遇到问题和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够自主地参与探究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因此,我们要以问题为纽带,让思考成为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和过程体验。
  2、以应用为导向,引起深入的思维活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如何把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真正为学生授业、解惑的师者,正是化学教师探索的方向,要想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仅仅是简单地将书本上或者记忆里的信息原封不动地搬过来是不能解决的,必须经过深入思考、有效迁移才能解决。
  如学习"CO2和CO"内容后,我在黑板上写了"论CO2和CO与自然、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功与过,"几个大字,学生顿时一片哗然,怎么物质也有功和过呢?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把学生分成两组展开激烈的讨论,一组论功,一组论过,功过分明了,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以下结论: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存量,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化学是一门离不开生活的学科,化学知识在真实情景中,在讨论、交流的过程得到解决。因此,我们要更多更好地创设这样的真实问题情境,让学生多一点这样的经历和过程体验,
  3、化结果为过程,引起深入的思维活动。
  袁振国在教育新理念一书中明确指出:“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因为任何知识都有它的来龙去脉,都有它的产生、发展、更新的过程。”其实,追寻知识发展的过程,就是将我们的思维活动一步步带入深入的过程。
  例如:用KClO3和MnO2混合加热制O2的实验,这个实验涉及到很多的化学实验问题,比如MnO2对KClO3的催化过程以及反应机理等等,如果只按照教材进行一次用少量KClO3和MnO2混合加热实验,学生很难理解MnO2对KClO3起催化作用。可设计一些小问题进行探索。如不加或加入少量的MnO2对产生氧气的速度有何影响?加入MnO2后生成O2的质量有什么变化?
  以及反应完毕后MnO2如何回收、质量有什么变化?回收到的MnO2与KClO3混合加热,又起如何作用等,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催化剂的概念。
  总之,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过程就是通过矛盾的不断冲突激化和解决而发展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和过程体验,围绕核心概念,创设一个具有探究性、开放性、且具有一定思维空间和含量问题,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的效益将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高剑南,王祖浩.化学教学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丘秀美.化学课堂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EB/OL].[2009-02].
  [3]徐洪俊.《浅谈化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J].化学教学, 2007.11.
  [4]张长江主编.《中学化学教学技术指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材料题在高考历史中所占分数比重大,如何在短时间内根据设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答,需要一定的方法技巧。下面我就以08年重庆卷第37题第(1)题为例谈谈如何做好材料题。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入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隋书》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瀑涨,漂六百余家。……十三日
(要求占一个版面)  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全方位的。一个会听课,会记笔记,会用笔记复习的学生才满足学好语文的基本条件。现在不少的高中学生上语文课,要么不知道什么是重点,不知道笔记记什么;要么写字速度慢,重点记不下来;更有甚者,习惯了上课只带两个耳朵听,根本就是懒得记,当然也就谈不上课后复习了……从目前学生存在的各种情况来看,造成语文学习被动化的原因之一,是他们不懂得记笔记的重要性,也不懂得该怎样来记笔
班主任的工作非常重要,尤其是小学班主任,不仅要完成普通教师的教学任务,还要做好班主任的其他职责,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健康,而且要关心学生学习,不仅要关心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而且要关心他在家庭中和社会上的行为。因此,班主任基本的工作就是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创建一个团结友爱、和谐上进的班集体,我是怎样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呢?   一、认真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   班主任的工作头绪多,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题目:只准使用一只电表,不准改动电路连接导线,只靠断开或闭合数量充足的开关,你能探究出哪些电学规律?还能测出哪些电学物理量的值?  1题、只用一只电流表(初中阶段决不能用它“测电源电压”)如图1所示:  说明:①为了简明地表示电路的连接方式,文中釆用电路示意图。②只用一只表A做测定性实验时,必须应用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特点,被测元件跟己知阻值的电阻圈(决不允许使用误差较大的滑动变阻器替代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规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育中注重并提倡人文性这一观点,已经逐渐被广大语文教师达成共识。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每一个中学生的“个性”和“人格”都是无比丰富、无比生动的。这也就决定了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丰富性、生动性。那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体现人文精神呢?本人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教学中,许多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引入都是从实验展开并最终由实验加以论证的。艺术化的演示实验具有特殊的魅力,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为学生提供鲜明、生动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宏观向微观过渡,使概念和原理容易理解,使知识形象化,便于记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习正确、规范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可以说,化学实验
很多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原本自然科学成绩不错的初中学生,升入高中后觉得化学太难了,难以适应,化学成绩急剧下降;同样,由于教材的改动,课时的变化,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师感觉到化学这门学科难教。如何走出困境,怎样使高中化学教学特别是高一化学教学得到有效地开展?这是每位老师都面临的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  以上问题的原因:  1.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差距  举个例子:初中自然科学中学生已学习
培养自学能力是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他认为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倡导的这种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教育思想,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认识规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如何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语文课本为此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课本把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分为讲读、略读二种类型而略读课文是学生自读为主,不难看出,编者的目的在于逐步实现由教到
【摘要】文章分析在新教育理念、新课改要求的情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四种新的趋势和变化以及提出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趣味化;生活化;动态化;多样化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层出不穷。为了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学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应当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环境和空间,提倡数学课堂教学的
当前,正处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阶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究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方法,成为当前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其中,作为改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手段,教学反思备受重视。然而,如何开展教学反思?特别是,如何结合课程实施实际,开展确实可行、富有实效的教学反思活动,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研究亟待解决的焦点话题。本文就以自身教学经历和亲身的实证研究,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