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课文 畅谈感受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ic57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茅盾的文章《天窗》。请看(大屏幕显示):
  《天窗》是茅盾先生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题材撰写的抒情散文。这里有对天窗的介绍与赞美,有乡下孩子的生活与快乐,有想象的放飞与神奇。
  文章者[额习了吧。我们共同回厕一下(出示大屏幕,生齐读):
  师:读得很正确,这些生字词要默记。第一行是生字词。第二、三行的词语今后可能会用到,用上这些词,表达就不同了,会更生动,更有文采。
  师:课文都读了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课文,请9个同学读,每个人读一段,其他同学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读课文。老师正音:似的。)
  师: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讲了孩子们透过天窗想象到很多事物,得到了快乐。
  生:课文写了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生:课文写了大人们发明天窗,孩子们从天窗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师:看来同学们预习得不错,课文读得正确通顺,对天窗也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深入学习课文,相信你们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会和作者一样感受到天窗的神奇。今天主要有两个活动(大屏幕出示):
  师:先进行第一个活动。我们怎样品读呢?就是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语段讲的是什么意思,要表达什么,并且把你品出来的味儿,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谁来读课文的前三自然段,说说这三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生读1~3自然段,用书上原句回答。)
  师:你答得很多,也都沾着边,但是不够确切。想一想,这扇窗户跟其他的窗户有什么不同?
  生:它开在房顶上,非常小。
  生:其他窗户是木头做的,它是玻璃的;其他窗户可以打开,天窗打不开。
  师:请填上合适的量词——一(
  )天窗。
  生:扇、孔、个、排、块。
  师:有没有更确切的?请看这两句:“于是乡下人在屋顶上面开一个小方洞”,“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生:应填“方”。
  师:四人小组讨论,“方”与你们填的其他量词哪个更合适,为什么?
  (小组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讨论得很好,从“方”字中我们感受到了天窗的形状、天窗的小,体会到了作者对天窗的珍爱。我们通过这个“方”字认识到了天窗的与众不同。把这一特点概括地写在书上。
  师:这是一篇非常美的散文,刚才你们只是读正确、读流利了,下一步应该读出什么?
  生:感情。
  师:好,就在4~7自然段中选择你觉得写得特别美的地方,带上自己的感情读一读,开始。
  (生自由读,师巡视,了解学生各喜欢读哪些部分。)
  师:咱们先来读读第四自然段吧,这一段的感情非常丰富,联系你们的生活实际,边读边品,看语句里包含哪些感情。
  生:高兴快乐的心情,因为能在雨地里尽情地玩耍。
  生:失落郁闷的心情,大人不允许他们在外面玩,把他们叫回屋里。
  生:苦闷无奈的心情,孩子们在地洞似的屋里感到黑暗孤独。
  师:你们体会得都对,请把这些体会表达出来。男女生对读,女生读高兴的部分,男生读失落的部分,最后一句话齐读。注意男女不要读错了。想一想,应该用什么语调和速度读出句子中蕴涵的感情。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们读得真好!女生那明亮、甜美、欢快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乡下孩子的快乐;男生那低沉、缓慢、悲伤的声音让我听出他们的失落与无奈。请你们再读一遍。大家好好欣赏,品一品你们能从男女对读中收获什么。
  生:我感受到他们的情感由高兴到失落的变化。
  生:我感受到他们很可怜,很需要安慰。
  生:我的感觉跟他们不一样,我觉得我们读得很美,很像男女合唱。
  师:真好!这就是享受语文!你们把自己带进了情境中,经历了情感的体验,感受到外面的世界很广阔、很精彩,屋里的世界却很孤独、很黑暗。
  师:“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这时候”指什么时候?
  生:对外面雨天渴望的时候。
  生:从高兴到失落的时候。
  生:是面对大人呵斥又无法抗拒的时候。
  师:那小小的天窗是怎样慰藉了信们的?
  生: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外面。
  师:仅仅是看?我们再读,边渎边画,看哪是作者看到的,哪是作者想到的,把你们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朗读。)
  师:“卜落卜落”是个象声词,表示声音的大还是小呢?为什么?
  生:声音大,是电闪雷鸣的暴风雨。
  师:很遗憾,老师查了资料,它表示细小的碎响。想一想为什么会用这个词呢?
  生:他们是被关在屋里的,所以听到的声音就小了,看到的也少了。
  师:夏天的阵雨大、急、快,他却感受不到。请打开你记忆的大门,想想暴雨什么样,狂风下你看到了树木怎么样,暴雨中天地如何,雷电怎样划破黑暗震撼大地,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学生欣然大声朗读。)
  师:读得很流利,声音也很大。但没读出起伏,屋里和屋外是不一样的,应该怎么读?
  生:屋里看到的雨是轻快地跳。屋外是疾风暴雨。
  生:雨是猛烈地扫荡,应该读出大十倍百倍的气势。
  师:请注意,这句里面有四个“这”字——“这风、这雨、这雷、这电”,读这样句子,有一个规律,要读出它们的轻重缓急,高低变化。(老师范读)请再读一遍,然后谈谈在欣赏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我感受到屋里的雨声小,外面的雨声大。
  生:我感到屋里是黑暗的,什么都看不清楚,屋外是丰富多彩的,有样子,有颜色,有声音,有惊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师:是什么让孩子们从小中看到大,从单调中感到丰富?
  生:想象。
  师:是啊,想象让孩子们不再孤独,不再苦闷,想象使柔弱变得强大,能化普通为神奇,化忧信为快乐。小小的天窗就是这样慰藉孩子们的。这个句子很特别,它承上启下,这叫什么呀?
  生:过渡句。
  师:下面两段和这两段结构相似,你们自己品读吧,把你们的感悟理解批注在书上。
  (学生练习,品读,批注。)
  师:把你们品读的结果交流一下吧!
  (学生用读的形式交流。)
  师:请大家关注,第六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在晚上看天窗的情景,你们找一找,标注出来,想想应该怎样读。第七自然段中想象出来的形象有轻有重,有大有小,有快有慢,有无声和有声。怎样读出美丽、有趣和奇幻?
  (学生练读后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们的朗读让我走进了月光下静谧的夜晚,看到了透过天窗仰望星空的孩子。从他的想象中,我感到天窗是那么有趣。那梦幻般的一切真好。
  下面我们做仿写练习,请填充(出示大屏幕):
  1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
  ),想象到(
  )   2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 ),想象到这也许是(
  ),也许是( ),也许是( )
  师:这两个练习,任选一处。填充的内容可以部分选用书上的,也可以完全用自己的。
  (学生活动,师巡视。)
  师:老师很喜欢你们专心认真的样子,谁来汇报?
  生: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颗星,无数像巨象、像绵羊、像白兔的云彩。
  师:请评价他的发言。
  生:正确,想象很丰富。
  师:请继续。
  生: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滴露珠,想象到满塘的荷叶上那露珠在滚动,晨曦中人们在晨练、在歌唱。
  师:想一想,书上哪些话能概括想的魅力,画一画,读一读。
  (学生在书上标注,练习读。)
  师:我们借助最后两段话对想象进行了赞美,显而易见,作者在这两段中表达了对丰富大胆的想象的赞颂。读到这里,我们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到底要表达什么——
  生:写的是天窗,但实际是为了赞美想象。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带着赞美之情诵读这两段。
  (生齐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下面,进行第二个活动——畅谈感受。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可以谈学到了什么,从标点、字词、句子、写作方法谈:也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人物,谈感情,谈画面,谈思考,谈体会,谈表达;还可以欣赏文章的妙词美句。可以用书上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先自己练一遍,把自己的语言组织好,一会儿交流。
  (生静思、练说,老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感悟很多,我们一同来分享。先说学习收获吧,不能重复别人的。
  生:我觉得文中用了很多排比句。如说阵雨时,把风雨雷电几个方面都说到了,读起来有暴风雨的气势。
  师:很会欣赏。
  生:文中用了好几组反义词,从对比中我们能体会到想象的神奇。
  师:体会得真好!最后一段是难点,“虚”“实”“有”“无”是对立的,又是相依相生的。如果单纯地理解这段话很难,但你们联系全文,就读懂了,理解了。
  生:“卜落卜落”这个词用得很好,能够表现雨的形象和轻快。
  生:我觉得感叹词用得也好,从“啊唷唷”里我感到作者好像恍然大悟,发现了天窗的奥秘,表现了对想象的惊叹喜欢、赞美。
  师:说说内容方面的吧。
  (学生答书上的原话。)
  师:除了书上的话,谁还能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天窗的神奇在于孩子们那丰富的想象。
  生:我觉得天窗就是孩子们的想象之门。
  生:我觉得这个时候的天窗已经不是在房顶上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的窗户了,我觉得它是孩子们想象的窗户。
  师:说得很好。谁能用这样的话说:“天窗是我孤独时的朋友”。这样说是不是更有文采呀?
  生:天窗是想象的钥匙。
  生:天窗是驶向远方的渡轮。
  生:天窗是通往世界的桥梁。
  师:多有诗意呀!我们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再说一遍,一起来回味想象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生深情朗读自己的句子。)
  师:你们对想象认识很深刻了,请谈其他感受。
  生:家长们太聪明了,发明了天窗,孩子们能在黑屋子里看到、想到很多。
  师:对。天窗让生活条件简陋的贫困的孩子,在精神上变得充实、丰富。
  生:课文告诉我们,“关”只能关住孩子的身体,关不住孩子的想象。
  师:对。任何限制、扼杀都是无济子事的,它反而更激发了人们想象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
  师:读有字之书犹如品美味佳肴。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受到你们已悟出文字之外的内容。其实这一课我们要学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文章的构段,先介绍天窗外在的特点,又介绍天窗的神奇之处,最后是作者的感悟,结构清晰,层层推进,使文章很有深度,我们今后也要关注和运用这种写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了两个活动,在品读课文中,我们收获了方法和体验;在畅谈感受中,我们提升了表达与思维的能力。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点评
  本节课设计严谨灵动,学生活动充分有效,教师语言丰富准确,让我们感受到在自由和谐的氛围里透出的大气洒脱,在精微丰富的细节处显露的厚重真实。具体有以下几点令人回味:
  
  一、构思精妙,简约扎实
  老师通过提炼、整合、拆分,使整节课围绕“品读”和“畅谈”两个活动展开,避免了串讲串问的俗套。此设计紧扣主题,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态势串起众多细小问题,在简化的教学环节中实现了语文的丰富性。两个活动衔接有序,各有侧重,在朗读中处理了理解、仿写、读书方法等问题,在思考和讨论中完成了写作特色的赏析及拓展等问题。两个活动相辅相成,整体推进,使课堂得到了简化和优化,上出了高效。
  
  二、细品真读,读写结合,语文味浓郁
  这节课目标明确,紧紧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主线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扎实地进行识字正音、品词析句、感情朗读、动笔写话、交流表达等语言能力训练。如品读环节,方式多样,层次多级。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在读中怡情积累,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揣摩方法。再如读写互动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文这个载体,从课文内容出发,设计了有血肉联系的”写”的内容,分别是第六、七自然段的仿写和”天窗是什么”,学生在品读感悟的基础上提升认识,发展思维,锤炼语言,体验到交流表达的乐趣,达到了以写促读、以读带写的读写双赢的目的。如此这般,学生的朗读、感悟、表达、写作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训练,课堂上既有人文熏陶,又有能力的提升。
  
  三、活动充分,动静结合,合作共享
  整节课中,学生主动地在读中品、在品中思、在思中悟。学生积极自觉、大胆地层示着自己读书的收获,教师平等地加入其中,时而正面引导,时而顺势转移,时而静心倾听,时而梳理小结……丰富到位、针对性强的评价使学生或悄然习得或恍然大悟,活动使大家享受到思维碰撞、情感交流、合作共享的快乐。良好的状态形成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师生心灵对话的磁场。在这种力量的促使下,学生的情思在飞扬,想象在驰骋,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也在无声中随机生成。
  纵观整节课,处处透露着理解的深度、思维的广度和语言的效度,师生共同体验着在知识与心灵中散步的愉悦。
其他文献
【摘 要】食品标签上的百分数真实存在,深入其里,聚焦问题,在解读中,这些问题可以成为数学深度学习的资源。回归生活,深入探究,反复体悟,可以感受真实性问题的价值,凸显“大哉数学”的美妙。  【关键词】百分数 真实性问题 开发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华罗庚先生在《大哉数学之为用》中曾这样精彩地描述数学:“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
在关汉卿的著名剧作《窦娥冤》的第三折中,有这样的情节:窦娥拒绝再嫁,张驴儿父子与蔡婆、窦娥的关系陷入僵局,张驴儿想趁蔡婆生病之时将她毒死,以打破僵局,使窦娥屈从于己,却因误药死自己的父亲,最终导致了窦娥屈死的悲剧结局。对于张驴儿为什么如此筹谋,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摘引研究者的表述说:张驴儿先害死蔡婆,更有利于霸占窦娥。这样表述看似合乎情理,但却造成了剧本情节的前后矛盾:蔡婆此前已经答应自己嫁给张驴儿
《孔雀东南飞》诗中有“阿母大拊掌”句。某高中语文教材对“拊掌”的注释为“击掌”。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篇第一册《焦仲卿妻》注为:“拍掌。这里是表示惊异。”《汉语大词典》释为“拍手,鼓掌。表示欢乐或愤激。”以上注释均不完善。高中语文课本的注释只说明了体态动作,没有说明体态动作的含义,过于简单。朱东润注和《汉语大词典》注既说明了体态动作,也解释了体态动作的含义,但是没有说明“拊掌”为什么有“欢
1946年出生,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1967年毕业于呼和浩特市第一师范学校;1967—1984年分别在五塔寺小学、乃莫齐召小学担任教师;1985—1989年在公义店小学担任教导主任;1990—2002年分别担任乃莫齐召小学副校长、头道巷小学校长。连续多次被评为校、区、市级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发表论文曾多次获省级、市级奖励。  我出生于呼和浩特市(以下简称“呼
编者按:语文课程改革走到了第十个年头,我们该怎样看待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十年中有哪些新经验值得重视,语文教学未来的方向在哪里?本刊从第3期开始,陆续刊发徐州师范大学魏本亚等与语文教学专业研究领域多位专家的对话,围绕人们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进行深入探讨。我们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参与。    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实施了十年,大家经历了改革初期的观望与期待、中期的急躁与冒进之后,逐渐进入对语文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
参加这样的比赛,本身就是冲着名利而去的,说不关注比赛结果似乎有些矫情。  说课一结束,就热切地想要知道结果。但分数并不是当场公布,实际的情况是,评委先大致议定名次,然后再打分,而且有明文规定:“以全体评委的平均分作为每节课的最后得分。最后得分应作为评定名次的主要依据,同时也应充分考虑评议中大多数评委的一致性意见,以保证名次的准确、客观、公正、有效。”  我不愿意低声下气地询问具体名次。比赛结束就如
一、教学理念    李海林先生在《评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种倾向》一文中说,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出现了七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泛语文、反文本、无效讨论、教师不作为、无中心拓展、去知识化、多媒体化。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七种倾向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把文本这个“本”给弄丢了。在很多语文公开课上,出现了和语文不相干的东西,有历史的、政治的,甚至还有生物的、航天的,就是没有语文的。教师为了求新,迁移出了和文
在唐诗中,以诗表现其他艺术形式的作品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表现绘画的有杜甫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杜甫追求的艺术效果是用语言形容图画,用连续性的语言表现静态的视觉形象,用文字来表现图画的逼真。  这表明
2012年北京高考作文没有满分,高分作文也为数不多。一时间众人议论纷纷:有人将之归罪于高考作文试题没有广阔的开掘空间,不利于好学生发挥;有人指责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要求立意打中材料靶心,过于苛刻;有人批评阅卷者水平不高、缺乏欣赏的眼力,对学生作文误判、错判有失公正……  实际状况如何呢?平心而论,在数万份学生作文中,可圈可点的文章寥寥无几,一些相对较好的文章也是乏善可陈。回顾反思2012年北京考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强烈的感情、飞腾的想象、和谐的韵律、深邃的意境来高度集中地反映现实生活。诗歌作为最常见的文学形式,是朗诵者的首选,也是朗读教学的切入点。我们在朗诵时要紧紧抓住诗的这些特点,去再现诗歌的意境,表达诗歌的情感,读出和谐优美的节奏韵律,从而给人以美感。我在朗诵教学中主要从“深入其中,忘却自我;真情流淌,引人入胜;挖掘内涵,全面展现;节奏分明,随韵而歌”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实践,从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