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繁就简三秋树 标新立异二月花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drago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聆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一课,对我来说是一大享受。孙老师的课充满挑战,亮点频频,给人一种怦然心动的喜悦,一种柳暗花明的惊奇,一种冰雪消融的暖意。孙老师的课站得高,看得远,立意新,具有哲学之思,充满辩证味道,渗透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孙双金老师的课走向学生,走向智慧,走向人生,开阖有度,质朴灵动,浑然天成。
  孙双金老师深刻独到的文本解读,别出心裁的学习活动设计,独一无二的理解性阅读视角,独具匠心的批判性阅读尝试,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领略了别有洞天的风景,给我们带来了小学语文教学课改的春天。
  一、挑战性读书——改变姿态练就高贵
  学生阅读了数不清的课文,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教师如何转变学生一以贯之的读书姿态,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体验、不同的冲击,孙双金老师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师:请给“站着”找反义词。
  生:坐着。
  师:这是正常思维。你能否打破常规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地想?
  生:“躺着”“蹲着”“趴着”“卧着”“跑着”……
  师:今天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板书:站着读书)你怎么理解?
  生:“站着读书”,一想站在哪里读书?二想站着读书是一种姿态,用自己的想法去读书,用自己的心灵去读书,读出不一般的思考。
  师:“站着读书”要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师:“站着读书”要研究文本、讨论文本。
  师:“站着读书”还要学会挑战,对文本的细节进行挑战、对文本的结构进行挑战、对文本的观点进行挑战。
  师:学到这里,你对“站着读书”有什么体会?
  生:读书要深入地读。
  生:我们读书要动脑筋,可以找文章不合理之处,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
  师:我们不能跪着读书,要站着读书,带着自己的思考读书,成为思想的巨人,拥有自己的智慧,与苏格拉底这样的大师平等对话。
  评析: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其实就是发现自己。孙老师让学生站着读书,向文本挑战,用自己的心灵和自己的思想去读书,读出自己不一般的看法,旨在练就学生富有创意的读书方式,练就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形成学生独特的行走方式。孙老师整堂课贯穿着“站着读书”这一理念,视角新颖,先声夺人,教给学生阅读的新方法,带给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改变学生阅读的单一视角,更新学生的阅读理念,“风物宜放长远量”,努力练就学生高尚的读书姿态,让学生从小拥有从容、典雅、睿智的人生姿态。
  二、理解性阅读——立足整体激发思维
  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文本的体裁特点,授给学生学习这一类课文的方法,便于学生举一反三,从学会走向会学,因此规律在运用中掌握,智慧在学习中形成。
  【案例一:抓故事主干提炼哲理】
  师:了解哲理性课文的题材特点,这类哲理性文章有什么特点呢?
  生:哲理性文章通过讲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哲理。
  师:默读全文,文章讲了什么故事?
  (默读,略)
  板书:想摘最大的,结果两手空空
  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1:把握机会,不能错失良机。
  生2:把握住眼前的机会,不能错失良机。
  生3:追求真理是最重要的,可是,将眼前的东西拿到手里才是实实在在的。
  生4:世界上永远没有最大的麦穗,最大的就是你眼前的麦穗。
  生5:不要总以为好的机会在后面,要抓住眼前的机会。
  师:追求是最大的,但是把握眼前的机会最重要。
  板书:追求最大,把握眼前
  师:拓展课外阅读短文《闭上眼睛》,说说文章讲了什么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
  【案例二:抓故事结局深究原因】
  师:苏格拉底的学生都是成人,都是聪明的弟子,为什么他们两手空空,谁都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呢?
  生1:第一个原因是弟子们认为机会有很多,不需过早定夺。
  生2:第二个原因是麦地里只有一穗最大的麦穗,根本不可能碰到它。
  生3:第三个原因是即使弟子碰到了最大的麦穗,也不能一下子确定它是最大的一穗,极有可能随手扔掉了。
  师:苏格拉底跟弟子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让我们再回到课文第一自然段,苏格拉底偷换了什么概念,让弟子上了套?
  ……
  评析:学生学习《最大的麦穗》一课,“抓故事,悟哲理”,哲理性课文体裁特点鲜明体现,“整体读、抓关键、学概括”哲理性课文学习方法在学生心中立了起来。孙老师善于抓住关键问题,激起矛盾冲突,思维火花碰撞,学生着眼于全文整体思索,前后连贯,具有很大的思维张力。
  三、批判性阅读——转换视角看待文本
  “批判性阅读”即对文本的观点、内容、结构陈述自己独特的批判观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孙老师抓住核心问题,带领学生一同研究文本、讨论文本、挑战文本,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燃起学生创新的火花。
  【案例一:挑战细节】
  师:弟子们摘不到最大的麦穗,苏格拉底到底设了什么圈套?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师:苏格拉底提了几个条件?
  生:苏格拉底提了两个条件:一个是摘最大的麦穗,另一个是只许进不许退。
  师:最大的麦穗只有一穗。我是弟子,现在下麦地摘麦穗,这束不错,摘下来;那束鼓鼓的,摘下来。摘了四五束,从中挑选最大的一束,递到老师苏格拉底面前。我的要求符合吗?我只进不退,抓住了眼前的一穗,及时下手,善于把握机会。为什么苏格拉底的弟子这么傻、这么笨?
  师:苏格拉底少说了一个最重要的要求,弟子们能像我这样见一个摘一个吗?肯定还有一个条件。
  生:弟子们不能这样摘,每个弟子只能摘一束。
  生:在课文中补上“只能摘一次”这个条件。   板书:挑战细节
  师:谁说小学生不能挑战教科书?加上这个条件有什么用意?
  生:人生的机会不多,有时可能只给你一次机会。
  师:想想你人生中什么只有一次。
  生:人的生命、一个人的童年、一个学生的中考和高考只有一次。
  生:此时此地的上课只有一次,每年的生日只有一次。
  生:一个人结婚只有一次。(笑声)
  【案例二:挑战结构】
  师:如果我加了“只能摘一次”这个细节,与后文什么地方矛盾了?
  生:与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的“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矛盾了。
  师:与后面不一致,当场改课文,怎么改?
  板书:挑战结构
  生:弟子们看了几穗,但并不满意。
  生:弟子们比较了几次想摘,但没有摘。
  生:弟子们刚想摘,想想机会只有一次,便打消了念头。
  师:你改得少而精当。
  师:站着读书,对文本挑战。细节处挑战,结构处挑战,观点处挑战。
  【案例三:挑战观点】
  出示结尾: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师:“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生:最好的机会、最大的成功、最满意的结果……
  师:“颗粒饱满”呢?找最好的良机。
  师:齐读“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你同意他观点的话,请说明理由;你不同意他观点的话,也说明理由。
  生:如果生活中我找到“小的麦穗”,我要把它改造成“最大的麦穗”。
  生:找最适合自己的目标,找最适合自己的成功。
  师:如果人生只有一次选择,我不会轻易下手,也不会总是放弃,该出手时就出手;如果人生有好几次机会,我会先把握小机会,再适时把握大机会。
  师:请你给“眼前的一穗”前面加上一个词语,改一改,让它更完美。
  生1: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你认为比较满意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生2: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你认为最大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师:可以。
  生3: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你认为最适合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评析:日本佐藤学教授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中指出:“所谓‘学习’,是同教材的相遇与对话,是同伙伴与教师的相遇与对话,也是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通过同他人的合作,同多样的思想的碰撞,实现同教材的新的相遇与对话,从而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孙老师的小学阅读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充分体现了这一先进教学思想。这样的阅读教学训练了语言、培养了思维、显示了创新、充满了辩证,扎根于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基于同教师、同伙伴合作的有效学习,学生的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促进了学生自身的精神成长。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四、启迪性智慧——领悟哲思沉淀精髓
  学语文不仅要学知识,而且要学思维、学创造、学智慧、学做人。教学生学语文容易,引导学生悟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何实现这样的飞翔与超越,孙双金老师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
  师:中国人对“悟”字有特别的感觉。“悟”不能说破,不要别人说出,而是要自己内心领悟,这才说明悟性高,有慧根。弟子们悟到了什么?
  ……
  师: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你有不同的观点吗?
  师:改写观点,写出你自己的想法。
  师:读了课外阅读短文《闭上眼睛》,说说短文讲了什么故事,阐释了什么哲理。
  师:阅读短文《闭上眼睛》,同桌讨论是听天由命还是有效应对。
  师:你们来挑战这一观点。你有什么观点?
  评析:孙老师的妙招贵在为学生金手指般地点化“悟”,点在穴位处,点到关键处。似懂非懂,似通非通,似悟非悟,这是高超的学导,让学生窥视中国文化“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一点美妙。孙老师阅读教学学习活动的精妙设计,既有基于文本的领悟,又有超越文本的碰撞;有充满辩证的哲学之思,更有人生禅意的微涉,打造学生别样的人生。这是学语言,这是学思辨,这是学哲学,这是学智慧。
  总评:孙双金老师执教的《最大的麦穗》一课,老师带领学生理解文本,多个角度看文本,很好地体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一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这是充满创新意味的课堂;孙老师引导学生在理解性阅读基础上进行批判性阅读,学生发言精彩,尽情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思维碰撞,擦出美丽的思维火花,氤氲在活跃思维的情境之中,这是展示学生才华的课堂;孙老师善于挑动学生发现各种矛盾冲突,在理解冲突中引发深刻思考,深化情感体验,这是尽显情智语文特色的课堂;孙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从挑战细节、挑战结构、挑战观点等方面挑战文本,找到绝佳的切入口,让学生碰撞智慧的火花,这是智慧不断生成的课堂;孙老师教学时体现“先学后导、因学设导、顺学而导、多学少导、以学代导”特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利,带领学生进行高水平的学习,这是体现成功学导的课堂;孙老师教学时引领学生对“悟”有一点感觉,内心领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只露冰山之一小角吸引学生,这是博大精深文化的课堂;孙老师尊重学生生命,提高师生生命质量,课堂真正成为激扬师生生命的场所,这是师生生命飞翔的课堂。
  苏派名师的杰出代表孙双金老师认为“小学阶段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积累的语文,种子的语文,经典的语文,综合的语文;是暂时不求甚解的语文,是逐步反刍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他不断自我否定,不断自我提升,情智语文之路越走越宽,达到大巧若拙的境界,带给我们惊喜无限。
其他文献
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是1994年12月19日第49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大第二委员会的建议而设立的。大会决定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2021年6月17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为了能够唤醒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那些触目惊心的“环境之
摘 要:回忆性的童年书写在新时期后期蔚然成风,这种童年书写的繁荣与时代文化的转型和文学的嬗变密切相关,映现出普遍存在于创作主体内部的认同焦虑,也反映出他们对生命家园与文学本体的反思和追求。这种亲近自身存在的“寻根”式文学选择是对其主体建构困境的一种内在突围。  关键词:童年书写;转型;认同焦虑;主体建构  作者简介:谈凤霞,女,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儿童文学研究。
问与答是课堂教学传递与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和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方式,教师在课堂中要积极地加以利用。如何在学生五彩缤纷的答问中开拓创新的源头活水,营造创新的天地呢?  一、见仁见智时,求同存异,培养求异思维  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型的创造性思维形式。从同一问题中去探求不同的答案,是提高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针对同一问题学生往往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应该大胆放手
摘 要 2009-2013年江苏省数据的BIA收益归宿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各地区中职教育公共支出受益差距总体呈缩小态势,苏南地区是中职教育公共支出的主要受益者,苏南、苏中地区的生均受益程度高于人均受益程度,苏北地区的人均受益程度高于生均受益程度。政府的中职教育公共支出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经费支出的方向是江苏省中职教育公共支出受益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加强中央政策执行力度、继续加大省级中职教育
教师对学生写作的评价,目的是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进步,并让其体验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教师获取作文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的评价里提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应重视对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  一、鼓励,让学生树立信心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纵风雨漂泊,罹受病害,总有人于沉霭中破云而出,总有明亮刺破黑暗。“授光天下,以照四方。”不问前路,无谓生死,肩担道义,心向黎明,因为他们,万世太平;因为光亮,山河不夜。  “虽千万人,吾往矣。”他们以血肉之躯,为病人挡住死神的镰刀,他们日夜奔走,用心中温暖救度他人生命。他们披甲挂帅,84岁的钟南山直入疫情一线,于风雨中擎起生命的明灯;他们不顾生死,拼上生命,与疫情赛跑,金
摘 要 无论是作为一种科学思想,还是一种人生体验方式,“心流”理论都为正在向更加关注人自身发展的目标转型的职业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把心流体验引入职业教育中,具有非常广阔的空间,既可以渗透到每个学习和训练任务中,把它变成一种课程和教学方式,也可以将其应用到学生和教师日常工作与生活的每个细节之中,把心流体验变成一种生活技能。应用这一理论的最终目标是让职校生学会成长、体验成长、享受成长,成长本身就是目的
一、语篇整体教学的概念   语篇是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具备完整的语义。坚持语篇的整体教学是语篇教学的首要基本原则(张伊娜,2010)。语篇整体教学,即从整体入手,向学生展示完整的语言概念,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并运用所学语言。  二、小学英语语篇整体教学实施的误区  随着语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小学英语老师逐渐有了语篇整体教学的意识。然而,笔者在近期观摩的一些课例中,发现有些老师在开展语篇整体教学时
对于《3的倍数的特征》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往往先让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然后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进行观察、思考,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大都受2、5的倍数的特征的负面影响,仍然只注意个位上的数,很难关注到“各位上数的和”,发现不了3的倍数的本质特征。最后,班级个别优秀学生发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教师就顺势出示这一结论。如此过程,虽然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没有异议,但这种以个别学生的发现代替
语文部分命题: 海盐元济高级中学语文组  数学部分命题: 嘉兴市第一中学沈新权 (特级教师)  英语部分命题: 湖州中学英语组  政治部分命题: 嘉兴市第一中学张强  历史部分命题: 嘉兴市第一中学赵宇慧  地理部分命题: 嘉兴市第一中学李接君  物理部分命题: 上虞市教育局教研室陈新  化学部分命题: 杭州第二中学 王发高 (特级教师)  生物部分命题: 富阳市教育局教研室包玉娟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