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结合所在院校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分层次教学 测试
近几年来,由于各高校不断扩招,新的高校不断出现,高等教育已渐渐趋于大众化,大学教育已成为提升个人文化水平的必须,高职高专由于适应了国家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在这一时期异军突起,短短几年时间里已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三分之二。毋庸置疑,如何在这样一个规模的群体中教好英语是当前英语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教育部高教司2000 年对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做了如下阐述:“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英语课程不仅要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达到这个目标并非容易之事。本人所在学校是所由原来的承德卫校升格的高职院校,自2010年开始招收高职学生以来,英语教学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对此本人结合我院英语教学现状及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对英语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做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生源质量不容乐观。
以我院为例,所招学生大多是高中学生中的中下等生,高考英语成绩普遍偏低,有的甚至只有十几分。高教司曾明确入校高职学生必须达到的英语水平:需认知1000(较低要求)——1600(标准要求)单词。对于基础如此薄弱的学生,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实属不易。
2.教学设施难以达到要求。
硬件上的不足几乎是高职院校的通病,我院也不例外。高职生所用语音室设备故障频频,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可供使用的多媒体教室相当有限,明显不能满足英语教学的要求,录音机成了英语教师的标志。这无论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还是对促进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是远远不够的。
3.课堂教学研究不足。
在高职院校的英语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卖力地讲,学生在讲台下呼呼大睡的情形。这其中固然有学生基础太差,放弃了英语学习等方面的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研究的不足不可否认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教师只备了教材,没有备学生。比如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对教材应怎样合理地增删,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行之有效,布置什么样的课堂任务易被接受等问题都还有待解决。
4.关于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是指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班级,并在班级授课制下进行施教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由于高职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进行分层次教学理论上可以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分层次教学却碰到了许多问题。以我院为例,与强化班相比,普通班的出勤率明显偏低,迟到早退现象严重,课班堂纪律松散,学生中几乎无人能读、能听,破罐子破摔现象严重,态度恶劣,几乎无法正常开展教学。由此看来,分层次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排列组合,还有许多的操作性问题有待讨论和研究。
5.教学评价方式不合理。
我国各类教育的评价长期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本是手段的考试都成了学校教师教育追求的目的,以致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导致教师与学生重结果,轻过程,重学业成绩,轻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重量化和书面测试,轻综合评价。有些学生平时不学,缺勤现象严重,只要期末考试神不知鬼不觉地抄一抄就能拿个好成绩,这种现象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助长了不良风气的树立。
二、几点建议
1.增加教育投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台录音机”的教学条件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和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必须花大力气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尽快建设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自身素质、身体状况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普遍都存在教师学历结构不合理,研究生比例偏低的现象。学校在抓好教师基础培训工作的同时,应拓宽进修培养渠道,加快教师学历建设的步伐。提高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还有赖于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新时期的英语教师更应具备熟练使用现代化电子技术和设备,获取信息并从事教学的能力。
2.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多年来,外语教学界盛行各种教学法,它们告诉教师应该教什么,如何教,课堂教学的程序是什么。各种教学法之间的竞争、流行和没落所隐含的一个共同的观点是:在外语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最佳的学习或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各种学习环境下都能奏效,只要忠实地执行这种方法就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或盲从或无所适从,常处于一种任某种教学法摆布的处境。语言学家David Nunan 曾强调指出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要角色,应着力研究自己的课堂。对教师而言,特别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学习任务而不是某种方法,教师应研究并设法找出哪些任务在课堂中是成功的,哪些任务是失败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状况,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设计可行的课堂任务,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有利于学习者外语习得的条件。
3.实施切实可行的得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无疑是对高职公共英语教育的有效探索。它能有效改变自然班教学中存在的优生吃不饱,后进生跟不上的尴尬局面,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本人认为分层次教学应坚持不懈地继续进行下去,并使之不断趋于完善。对于我院分层次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解决。(1)严格考勤制度,把考勤与期末总评,以及各项评优直接挂钩。(2)针对普通班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多加赞赏与鼓励,帮助学生建立信心。(3)教考结合,教师在课堂上教了什么内容,考试就考什么内容,使学生提高听课的积极性。当然,分层次教学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研究,才能更好地去完善它,让它发挥更理想的作用。
4.科学的评价系统。
目前高职院校的评价系统多以结果性评价为主,即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其实教师心里都清楚教师对学生的总体评价有时会比考试卷面成绩更准确一些。如果能提高平时成绩的权重,即重视形成性评价,就更能如实地反映学生在英语课程中的表现。而对于平时的测试及期末测试应建立从命题、阅卷到反馈的完整性校内英语测试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试题库、集体阅卷和及时反馈的制度,提高校内英语测试的信度与效度,提高阅卷尺度的统一性,重视测试结果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导性。英语测试对英语教学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只有发挥其正面影响,才能促进英语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深层动机。
高职英语教育的实际情况还存在许多问题,除了本人以上谈到的这些,还有许多方面值得深思。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应深入探讨和研究,善于学习,敢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使高职英语改革进行得更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周学明.基础英语教学改革之我见[J].语文学刊(外语教研版),2005,(5):73-77.
[2]任翠菊.高职英语分层次教学的探索[J].文教资料,2005,(35):119-120.
[3]周树江.《英语课程标准》与高职英语教学新模式的形成[J].文教资料,2005,(34):120-121.
[4]David Nunan.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关键词: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分层次教学 测试
近几年来,由于各高校不断扩招,新的高校不断出现,高等教育已渐渐趋于大众化,大学教育已成为提升个人文化水平的必须,高职高专由于适应了国家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在这一时期异军突起,短短几年时间里已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三分之二。毋庸置疑,如何在这样一个规模的群体中教好英语是当前英语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教育部高教司2000 年对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做了如下阐述:“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英语课程不仅要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达到这个目标并非容易之事。本人所在学校是所由原来的承德卫校升格的高职院校,自2010年开始招收高职学生以来,英语教学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对此本人结合我院英语教学现状及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对英语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做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生源质量不容乐观。
以我院为例,所招学生大多是高中学生中的中下等生,高考英语成绩普遍偏低,有的甚至只有十几分。高教司曾明确入校高职学生必须达到的英语水平:需认知1000(较低要求)——1600(标准要求)单词。对于基础如此薄弱的学生,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实属不易。
2.教学设施难以达到要求。
硬件上的不足几乎是高职院校的通病,我院也不例外。高职生所用语音室设备故障频频,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可供使用的多媒体教室相当有限,明显不能满足英语教学的要求,录音机成了英语教师的标志。这无论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还是对促进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是远远不够的。
3.课堂教学研究不足。
在高职院校的英语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卖力地讲,学生在讲台下呼呼大睡的情形。这其中固然有学生基础太差,放弃了英语学习等方面的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研究的不足不可否认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教师只备了教材,没有备学生。比如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对教材应怎样合理地增删,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行之有效,布置什么样的课堂任务易被接受等问题都还有待解决。
4.关于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是指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班级,并在班级授课制下进行施教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由于高职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进行分层次教学理论上可以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分层次教学却碰到了许多问题。以我院为例,与强化班相比,普通班的出勤率明显偏低,迟到早退现象严重,课班堂纪律松散,学生中几乎无人能读、能听,破罐子破摔现象严重,态度恶劣,几乎无法正常开展教学。由此看来,分层次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排列组合,还有许多的操作性问题有待讨论和研究。
5.教学评价方式不合理。
我国各类教育的评价长期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本是手段的考试都成了学校教师教育追求的目的,以致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导致教师与学生重结果,轻过程,重学业成绩,轻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重量化和书面测试,轻综合评价。有些学生平时不学,缺勤现象严重,只要期末考试神不知鬼不觉地抄一抄就能拿个好成绩,这种现象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助长了不良风气的树立。
二、几点建议
1.增加教育投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台录音机”的教学条件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和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必须花大力气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尽快建设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自身素质、身体状况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普遍都存在教师学历结构不合理,研究生比例偏低的现象。学校在抓好教师基础培训工作的同时,应拓宽进修培养渠道,加快教师学历建设的步伐。提高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还有赖于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新时期的英语教师更应具备熟练使用现代化电子技术和设备,获取信息并从事教学的能力。
2.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多年来,外语教学界盛行各种教学法,它们告诉教师应该教什么,如何教,课堂教学的程序是什么。各种教学法之间的竞争、流行和没落所隐含的一个共同的观点是:在外语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最佳的学习或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各种学习环境下都能奏效,只要忠实地执行这种方法就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或盲从或无所适从,常处于一种任某种教学法摆布的处境。语言学家David Nunan 曾强调指出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要角色,应着力研究自己的课堂。对教师而言,特别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学习任务而不是某种方法,教师应研究并设法找出哪些任务在课堂中是成功的,哪些任务是失败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状况,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设计可行的课堂任务,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有利于学习者外语习得的条件。
3.实施切实可行的得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无疑是对高职公共英语教育的有效探索。它能有效改变自然班教学中存在的优生吃不饱,后进生跟不上的尴尬局面,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本人认为分层次教学应坚持不懈地继续进行下去,并使之不断趋于完善。对于我院分层次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解决。(1)严格考勤制度,把考勤与期末总评,以及各项评优直接挂钩。(2)针对普通班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多加赞赏与鼓励,帮助学生建立信心。(3)教考结合,教师在课堂上教了什么内容,考试就考什么内容,使学生提高听课的积极性。当然,分层次教学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研究,才能更好地去完善它,让它发挥更理想的作用。
4.科学的评价系统。
目前高职院校的评价系统多以结果性评价为主,即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其实教师心里都清楚教师对学生的总体评价有时会比考试卷面成绩更准确一些。如果能提高平时成绩的权重,即重视形成性评价,就更能如实地反映学生在英语课程中的表现。而对于平时的测试及期末测试应建立从命题、阅卷到反馈的完整性校内英语测试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试题库、集体阅卷和及时反馈的制度,提高校内英语测试的信度与效度,提高阅卷尺度的统一性,重视测试结果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导性。英语测试对英语教学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只有发挥其正面影响,才能促进英语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深层动机。
高职英语教育的实际情况还存在许多问题,除了本人以上谈到的这些,还有许多方面值得深思。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应深入探讨和研究,善于学习,敢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使高职英语改革进行得更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周学明.基础英语教学改革之我见[J].语文学刊(外语教研版),2005,(5):73-77.
[2]任翠菊.高职英语分层次教学的探索[J].文教资料,2005,(35):119-120.
[3]周树江.《英语课程标准》与高职英语教学新模式的形成[J].文教资料,2005,(34):120-121.
[4]David Nunan.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