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课改将个性化教育问题推向了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探讨的层面。
“个性是教育的灵魂,教育的真谛就是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形成学生的独特个性。”(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个性化教育应是教育的原始核心。教育本身就是“人”作为个体的一种存在形式,一种自觉、自愿、自由的发展活动;其根本任务就是实现个体依照自身愿望和有效条件而得到解放和发展,让每个人的独有潜能都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发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的个性化教育都有叙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高中语文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要“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显然,在实施新课标的实践中,倡导语文个性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的个性化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课程内容为中心,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因材施教为基本教学策略,以学生个性化的学和教师个性化的教相统一为主要教学活动的过程。
语文的个性化教学以阅读和写作为主要内容。
关于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有这样的表述:“从语文心理角度说,阅读活动则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而是经过内容言语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和改造原文的句子、段落,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这里所说的“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和改造原文的句子、段落”就是阅读理解。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行为”,阅读能力的形成主要是靠学生的自我领悟体会,因而阅读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的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一是在课堂上需多读,二是要广泛阅读各类书籍。
好的语文课堂是书声琅琅的,师生互动,双促双发,共同陶醉于课文的情境之中,感受作品语言的意蕴。在阅读中心灵受到碰撞,受到感染。张艺谋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有这样一组画面:从简陋的教室里传出教师领读课文的声音,“我的母亲”站在水井边听到“我的父亲”朗读课文的声音,受到了强烈的感染而深深地爱上了“我的父亲”。当“我的父亲”被抓走以后,“我的母亲”来到破败的、空荡荡的父亲原来上课的地方,伴随着画外音,母亲心里回荡的仍是父亲读书的声音,这就是读的力量和作用。“阅读,几乎就如呼吸一样,是我们的基本功能”。([加]阿尔维托·曼古埃尔《阅读学》,商务印书馆)
要加大阅读量。我们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各种媒体每天会充斥着大量的信息。阅读作为一种现代生活的方式,是处理信息的一种手段。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帮助人们快速浏览信息,处理信息,在阅读中获取新知识。语文教学的现状是阅读少,信息量少;实施个性化阅读,加大阅读量是关键。要指导学生首先利用好课本及读本,加大课堂的阅读信息量。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整体感知为基础,全面的理解、吸收、领悟文章的主旨。阅读教学中不要孤立地去分析词语和语法、修辞,不要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拿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阅读课,阅读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习惯。这是让学生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阅读活动。这种在自由放松状态下的阅读,按鲁迅先生的话叫“嗜好的读书”。他说:“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到深厚的趣味。”他主张“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鲁迅全集》第三卷438页)鲁迅先生倡导的“嗜好的读书”,就是靠自己,靠自觉,靠自主,不依赖别人,不盲从别人,用自己的眼睛读书,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感悟解读。把书读活,就是个性化阅读。
还要注意把阅读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发展学生的个性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要为每一个学生创设适合自己的学习条件和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在阅读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就体现出了个性化的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倡导学生学会作文、写好作文是作文教育的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贯穿了关于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新精神,主要精神就是倡导学生作文个性化,明确提出作文要“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有感而发”、“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就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
每个学生都生活在社会中,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空间。虽然他们每天大多数时间在学校里度过,学的是同样的课程,面对的是同样的老师,但由于先天的、家庭的、环境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每个学生各不相同,表现出显著的个性差异。作文教学当然要注意学生的差异。只有当学生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体验,真实的生活,才能写出个性的作文。
现在学生作文“假、大、空”的现象还很普遍,作文模式化,语言成人腔,为了应试,不少学生在作文“模式”中机械造作,千人一面,千人一腔,想象力、创造力荡然无存。笔者1998年参加高考作文阅卷时感到,为了表明自己“战胜脆弱”,许多考场作文编造了在中考或高考前家里亲人故去,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在亲人(或老师或同学)的关怀下,终于战胜了自我,战胜了脆弱,振作了精神,坐在考场上迎接人生的挑战。为了应试作文,一些学生竟然拿亲人的生命来开玩笑。当私下问及学生为何编造这样的故事时,有的学生以为“作文不就是编的吗”。由于思想的缺位,学生作文的情感必然是虚假的,必然会缺乏生命的灵动和鲜活的色彩。这种失真的作文是缺乏真情的作文。
学生作文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作文少了个性,没有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所以同衣食一样,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原在表白内心,与他人相感通。”“表白内心”就是“写自己想写的话”,就是“有感而发”。真实是作文的生命,感情是作文的血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惟有“情动于衷”,才能“形之于言”。作文必须呼唤真实,呼唤个性。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乃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话说得多么深刻!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讲都是诗人,要让他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创作的源泉,就必须教给他们观察。”作文教学要“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体验能力;要培养学生思考、评价生活的能力。“文章合为时而著”,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从而感悟生活,认识生活,审视生活中的真善美。学生对生活有了兴趣,必然对身边的一切有了印象,有了认识,有了思索,有了积累,就形成了让自己同别人交流沟通的表达欲望,这时引导学生用笔和心记下生活的点滴“感动”,从而拓宽自己的认识空间,增加情感的积累。
要加强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训练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束缚,寻求变异。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发现事物的闪光点。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便于形成师生间的思维碰撞。当然,教学中要创设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宽松的空间里自由发挥,能调动起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起他们的创造才能。
阅读和作文的个性化只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的一个切入点。在关注学生阅读个性化和作文个性化的同时,必须重视与之相关的诸如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将个性化教育纳入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个性是教育的灵魂,教育的真谛就是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形成学生的独特个性。”(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个性化教育应是教育的原始核心。教育本身就是“人”作为个体的一种存在形式,一种自觉、自愿、自由的发展活动;其根本任务就是实现个体依照自身愿望和有效条件而得到解放和发展,让每个人的独有潜能都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发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的个性化教育都有叙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高中语文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要“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显然,在实施新课标的实践中,倡导语文个性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的个性化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课程内容为中心,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因材施教为基本教学策略,以学生个性化的学和教师个性化的教相统一为主要教学活动的过程。
语文的个性化教学以阅读和写作为主要内容。
关于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有这样的表述:“从语文心理角度说,阅读活动则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而是经过内容言语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和改造原文的句子、段落,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这里所说的“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和改造原文的句子、段落”就是阅读理解。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行为”,阅读能力的形成主要是靠学生的自我领悟体会,因而阅读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的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一是在课堂上需多读,二是要广泛阅读各类书籍。
好的语文课堂是书声琅琅的,师生互动,双促双发,共同陶醉于课文的情境之中,感受作品语言的意蕴。在阅读中心灵受到碰撞,受到感染。张艺谋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有这样一组画面:从简陋的教室里传出教师领读课文的声音,“我的母亲”站在水井边听到“我的父亲”朗读课文的声音,受到了强烈的感染而深深地爱上了“我的父亲”。当“我的父亲”被抓走以后,“我的母亲”来到破败的、空荡荡的父亲原来上课的地方,伴随着画外音,母亲心里回荡的仍是父亲读书的声音,这就是读的力量和作用。“阅读,几乎就如呼吸一样,是我们的基本功能”。([加]阿尔维托·曼古埃尔《阅读学》,商务印书馆)
要加大阅读量。我们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各种媒体每天会充斥着大量的信息。阅读作为一种现代生活的方式,是处理信息的一种手段。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帮助人们快速浏览信息,处理信息,在阅读中获取新知识。语文教学的现状是阅读少,信息量少;实施个性化阅读,加大阅读量是关键。要指导学生首先利用好课本及读本,加大课堂的阅读信息量。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整体感知为基础,全面的理解、吸收、领悟文章的主旨。阅读教学中不要孤立地去分析词语和语法、修辞,不要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拿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阅读课,阅读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习惯。这是让学生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阅读活动。这种在自由放松状态下的阅读,按鲁迅先生的话叫“嗜好的读书”。他说:“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到深厚的趣味。”他主张“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鲁迅全集》第三卷438页)鲁迅先生倡导的“嗜好的读书”,就是靠自己,靠自觉,靠自主,不依赖别人,不盲从别人,用自己的眼睛读书,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感悟解读。把书读活,就是个性化阅读。
还要注意把阅读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发展学生的个性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要为每一个学生创设适合自己的学习条件和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在阅读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就体现出了个性化的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倡导学生学会作文、写好作文是作文教育的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贯穿了关于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新精神,主要精神就是倡导学生作文个性化,明确提出作文要“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有感而发”、“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就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
每个学生都生活在社会中,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空间。虽然他们每天大多数时间在学校里度过,学的是同样的课程,面对的是同样的老师,但由于先天的、家庭的、环境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每个学生各不相同,表现出显著的个性差异。作文教学当然要注意学生的差异。只有当学生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体验,真实的生活,才能写出个性的作文。
现在学生作文“假、大、空”的现象还很普遍,作文模式化,语言成人腔,为了应试,不少学生在作文“模式”中机械造作,千人一面,千人一腔,想象力、创造力荡然无存。笔者1998年参加高考作文阅卷时感到,为了表明自己“战胜脆弱”,许多考场作文编造了在中考或高考前家里亲人故去,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在亲人(或老师或同学)的关怀下,终于战胜了自我,战胜了脆弱,振作了精神,坐在考场上迎接人生的挑战。为了应试作文,一些学生竟然拿亲人的生命来开玩笑。当私下问及学生为何编造这样的故事时,有的学生以为“作文不就是编的吗”。由于思想的缺位,学生作文的情感必然是虚假的,必然会缺乏生命的灵动和鲜活的色彩。这种失真的作文是缺乏真情的作文。
学生作文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作文少了个性,没有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所以同衣食一样,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原在表白内心,与他人相感通。”“表白内心”就是“写自己想写的话”,就是“有感而发”。真实是作文的生命,感情是作文的血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惟有“情动于衷”,才能“形之于言”。作文必须呼唤真实,呼唤个性。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乃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话说得多么深刻!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讲都是诗人,要让他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创作的源泉,就必须教给他们观察。”作文教学要“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体验能力;要培养学生思考、评价生活的能力。“文章合为时而著”,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从而感悟生活,认识生活,审视生活中的真善美。学生对生活有了兴趣,必然对身边的一切有了印象,有了认识,有了思索,有了积累,就形成了让自己同别人交流沟通的表达欲望,这时引导学生用笔和心记下生活的点滴“感动”,从而拓宽自己的认识空间,增加情感的积累。
要加强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训练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束缚,寻求变异。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发现事物的闪光点。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便于形成师生间的思维碰撞。当然,教学中要创设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宽松的空间里自由发挥,能调动起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起他们的创造才能。
阅读和作文的个性化只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的一个切入点。在关注学生阅读个性化和作文个性化的同时,必须重视与之相关的诸如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将个性化教育纳入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