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文本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的把握,它把创设审美意境、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在一次观摩课上,我多次听到音乐在语文课堂上响起,这令我感触很深:精选的课文其实是充满了美的情趣的,然而,审美还需要一种媒介,一种能让文字与情感相连接的纽带。音乐,刚好就可以充当这个角色。那么,怎样实现音乐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呢?本人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音乐导入,培养兴趣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它能深入每一个学生内心,能让学生更快进入艺术境界,从而进入角色,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它给本来枯燥的课堂谱上了跳动的音符,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教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我以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雄浑的音乐把古战场勾勒得更显壮阔,于是学生很快进入词作的氛围,更加容易理解英雄人物悲壮的情怀。又如在《琵琶行》的导入时,我先播放一段《春江花月夜》的曲子,古朴的语言,配上古色古香的音乐,使学生几乎忘记了古文的艰涩,忘记了学古文时的痛苦,悠悠一篇古文,在音乐的奏响中,他们大声地诵读着、品味着,不觉地吟哦起来,心神为琵琶女的悲惨身世所动,竟然也学得轻松而美丽!用音乐导入,能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进入或体会到课文所描写的境界,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配乐朗诵,体会情感
屠格涅夫说过:“有些情感是我们只能意会,却不可言传。”意会作用于审美者的心理接受机制,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远比言传来得深刻,因为意会可以给予审美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鲁迅的《祝福》描写了深受封建制度摧残的贫苦农村妇女的不幸遭遇,要讲清本文的主题、思想性也不容易。怎样让学生认清这一点呢?对此,不妨一边朗诵,一边找来阿炳的《二泉映月》,这如诉如泣的音乐让学生久久不能平静,在深深的叹息、哀怜中,教师进而指出造成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使学生把握本文的主题思想。如教学散文《故都的秋》,可反复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既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诵,又让学生欣赏这一展现秋日风光的乐曲,体会“槐树落蕊”与“秋蝉残鸣”的情景,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双翼,去感知秋实、秋色、秋味、、秋叶、秋景。
三、欣赏音乐,提升作文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在音乐的认识和审美作用的激发下,进行想象作文,使学生在美的教育中陶冶情操,丰富情感,培养想象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在教授学生写以“季节”为话题的作文时,我选择《北国之春》的录音,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春天里大自然美好的景致,仿佛看到春天穿着美丽的衣裳,同学们欢聚在一起,曲调优美酣畅,起伏跳跃,旋律轻盈优雅。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写些优美的描写景物的句子,这样音乐中的“美”就变成了学生心中的美——一种意境的美。自然学生写作文时得心应手。
四、引用流行歌曲的歌词做作文
好的流行歌曲除了美的旋律外,还有美的歌词,歌词均是精粹的语言。针对学生写作文语言贫乏的现象,可把歌词搬上课堂,告诉学生有的歌词适合做标题;有的能作为中心论点;有的可放在开头结尾,给文章添彩增光。如《挥着翅膀的女孩》可做“自信”话题作文标题;“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扭成的花”可做话题作文“生活的滋味”的开头。利用美的歌词可以丰富词汇,陶冶情操,潜移默化地学习写作。
五、用音乐来丰富语文课外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具有自愿性、主体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点,因而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是终身受益不尽的。如学生平时可自己配乐朗读,提高语文阅读的兴趣,培养语文阅读能力;或可举行配乐朗诵比赛;或可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话剧、戏剧。例如《长亭送别》可进行戏剧表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雷雨》可改编成话剧……
音乐语言以其独有的魅力填补了文字语言的空白,语文与音乐的融合,使语言的美更加清晰地凸现出来,使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加深了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感受着汉语的优雅,体味华夏语言的魅力。弥漫了音乐的语文课堂,也必然焕发出勃勃生机,而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习的学生,必定是轻松的、快乐的。
在一次观摩课上,我多次听到音乐在语文课堂上响起,这令我感触很深:精选的课文其实是充满了美的情趣的,然而,审美还需要一种媒介,一种能让文字与情感相连接的纽带。音乐,刚好就可以充当这个角色。那么,怎样实现音乐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呢?本人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音乐导入,培养兴趣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它能深入每一个学生内心,能让学生更快进入艺术境界,从而进入角色,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它给本来枯燥的课堂谱上了跳动的音符,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教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我以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雄浑的音乐把古战场勾勒得更显壮阔,于是学生很快进入词作的氛围,更加容易理解英雄人物悲壮的情怀。又如在《琵琶行》的导入时,我先播放一段《春江花月夜》的曲子,古朴的语言,配上古色古香的音乐,使学生几乎忘记了古文的艰涩,忘记了学古文时的痛苦,悠悠一篇古文,在音乐的奏响中,他们大声地诵读着、品味着,不觉地吟哦起来,心神为琵琶女的悲惨身世所动,竟然也学得轻松而美丽!用音乐导入,能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进入或体会到课文所描写的境界,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配乐朗诵,体会情感
屠格涅夫说过:“有些情感是我们只能意会,却不可言传。”意会作用于审美者的心理接受机制,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远比言传来得深刻,因为意会可以给予审美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鲁迅的《祝福》描写了深受封建制度摧残的贫苦农村妇女的不幸遭遇,要讲清本文的主题、思想性也不容易。怎样让学生认清这一点呢?对此,不妨一边朗诵,一边找来阿炳的《二泉映月》,这如诉如泣的音乐让学生久久不能平静,在深深的叹息、哀怜中,教师进而指出造成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使学生把握本文的主题思想。如教学散文《故都的秋》,可反复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既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诵,又让学生欣赏这一展现秋日风光的乐曲,体会“槐树落蕊”与“秋蝉残鸣”的情景,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双翼,去感知秋实、秋色、秋味、、秋叶、秋景。
三、欣赏音乐,提升作文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在音乐的认识和审美作用的激发下,进行想象作文,使学生在美的教育中陶冶情操,丰富情感,培养想象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在教授学生写以“季节”为话题的作文时,我选择《北国之春》的录音,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春天里大自然美好的景致,仿佛看到春天穿着美丽的衣裳,同学们欢聚在一起,曲调优美酣畅,起伏跳跃,旋律轻盈优雅。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写些优美的描写景物的句子,这样音乐中的“美”就变成了学生心中的美——一种意境的美。自然学生写作文时得心应手。
四、引用流行歌曲的歌词做作文
好的流行歌曲除了美的旋律外,还有美的歌词,歌词均是精粹的语言。针对学生写作文语言贫乏的现象,可把歌词搬上课堂,告诉学生有的歌词适合做标题;有的能作为中心论点;有的可放在开头结尾,给文章添彩增光。如《挥着翅膀的女孩》可做“自信”话题作文标题;“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扭成的花”可做话题作文“生活的滋味”的开头。利用美的歌词可以丰富词汇,陶冶情操,潜移默化地学习写作。
五、用音乐来丰富语文课外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具有自愿性、主体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点,因而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是终身受益不尽的。如学生平时可自己配乐朗读,提高语文阅读的兴趣,培养语文阅读能力;或可举行配乐朗诵比赛;或可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话剧、戏剧。例如《长亭送别》可进行戏剧表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雷雨》可改编成话剧……
音乐语言以其独有的魅力填补了文字语言的空白,语文与音乐的融合,使语言的美更加清晰地凸现出来,使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加深了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感受着汉语的优雅,体味华夏语言的魅力。弥漫了音乐的语文课堂,也必然焕发出勃勃生机,而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习的学生,必定是轻松的、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