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个性化氛围 强化个性化训练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2825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是具有个性特点的生命体,这决定了小学作文教学天经地义是个性化的。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生作为写作的主体和教学的主体已经迷失,导致作文中“假话”“套话”“大话”“空话”满天飞。小学生的作文大同小异,毫无个性可言,具体表现为:内容狭窄陈旧,千篇一律,标新立异难,抒写真情难,准确表达难。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来,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呢?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创设个性化氛围,发挥学生潜能
  1.转变观念,创设个性化氛围。对教师而言,绝不仅仅是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简单转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广施博爱,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现时表现出来的知识、智慧、才能、兴趣、情感、追求,并促使其不断发展,而且应当发现和发掘学生身上尚未表现出来的潜在能力。
  2.示范引领,培养个性化潜能。教师的个性就像是一把钥匙,它能开启或封闭学生个性发展的大门,教师个性的影响力形成特定的教学氛围,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对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强化个性化训练,提高作文兴趣
  要想让学生喜爱上作文课,写出个性化作文,就必须使他们了解生活,热爱生活,感知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
  1.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认真思考生活中的人、事、物,才能写出一篇篇具有真情实感、思想深刻的文章来。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一样能触发“独特感受”。另外,要求学生抽出时间收看一些时事新闻类、科技类、综合类的电视节目。
  2.理解生活,挖掘生活的真谛。在作文教学中,本人深深认识到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感受最深,写起来既具体又生动,甚至还有一些让你意想不到、惊叹不已的见解。
  3.感悟生活,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作文教学中,要把终极目标定位为创新能力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感受生活中的人性美、人情美,艺术地反映生活。
  三、注重个性化的选材、立意,提高习作能力
  1.独特的选材显个性。作文选择材料,怎样才能有新意呢?首先要选人无我有的材料。学生写有新意的文章,除了平时要留心观察各种各样的事物,在脑子里积累素材之外,还必须注意文章的选材的角度要新。
  2.新奇的立意显个性。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有意识地开展学科间互动、课内外统一、校内外结合的活动,引导小学生去关注社会,在他们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的体验活动中,运用学到的方法观察,不断提高观察能力。
  (1)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目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作文时更容易出现雷同,缺乏个性。应进行立体化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获得独特的感受,都有许多话可写,自由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2)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从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爸爸》,大多数学生只是写爸爸怎样关心自己的事,往往千人一面,教师可启发学生从爸爸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
  教师在小学生的个性化作文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导小学生写出真正具有个性的文章,以此作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提高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形成小学生的作文个性,并进而促进小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
  【作者单位:涟水县涟城镇中心小学江苏】
其他文献
认知结构迁移说以认知结构和新知识学习的相互作用的同化理论为前提。它强调先前的学习经验是学习新知识的一个关键因素,过去经验对当前学习的影响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认知结构的变化间接发生的。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学习迁移的影响,主要决定于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1)可利用性;(2)可辨別性;(3)稳定性和清晰性。奥苏伯尔及其合作者通过关于认知结构变量影响学习迁移的实验研究表明,如果儿童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高、可
苏州工业园区尚城幼儿园为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直属事业单位,是一所由园区教育局直接管辖的公办幼儿园,于2013年9月1日正式开园,曾先后获得“苏州市平安校园”、“苏州市优质幼儿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行为习惯,都是为了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我们更应知道,好的规则意识是好习惯的前提,小学生的可塑性是最强的,在这个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学校应该为学生塑造一种好的教育环境,充分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識的重要学科,同时对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本文分析了数学教学与规则的关系,从而探索出如何在小学
幼儿园《指南》中指出,语言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们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在语言区内可以自由、宽松地交流、运用语言,并在运用交流中不断发展语言能力,因此有效地建构语言区对幼儿的语言发展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小班幼儿在语言区中,由于自我的社会经验缺乏,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倾听能力、表达能力都处于低下水平,所以更需要运用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流动人口大幅度增加,这也引发了流动子女德育教育的新一轮热潮。这些流动子女的教育过程具有一定的发展共性。在小学时期,部分孩子会出现多动、焦躁等现象。如不及时教育,到了中学时期会发展为厌学、逃学等不良行为。应该说,小学时期是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萌芽期”。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品行。因此,教育部门应当对流动人口子女特别是处于初期教育的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这些学生的
農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氛围不成熟,除了考试检测就很难学以致用。语言的学习在初级阶段都有一个模仿的过程,必须以丰富的目标语积累为基础。没有大量的输入积累,英语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背诵就成为行之有效的模仿积累的方法和提高质量的有效方法。  小学英语把“听说为主,读写跟上”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语言学习强调实践,但农村孩子缺乏英语实践运用的环境,加之懒散,不爱记,记不住,常常会出现“两极分化”严重,
新的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课程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动态性、实践性等特点。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引发有效的课堂资源的生成,并把它转化成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学科知识的有效因子,从而让课堂呈现学生生命的灵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呢?  一、互动、生成的课堂需要民主与和谐  现代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