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清晰的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就是每一步怎么做的,学生掌握到哪个程度,能达到什么效果。通常的教学目标会这样设置:初步认识xx反应、xx概念。这样的目标让人迷惑具体怎样认识,通过哪些活动认识,认识达到哪个水平等,教师还得利用课堂时间进一步向学生说明。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安排教材内涵和外延教学准备幻灯片辅助
教学目标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一节课学生学到或掌握些什么,以及后一个阶段继续学习必储备的知识。一些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话费太多时间和精力,甚至花很多心血在书写教学计划上。但是如果没有设定明确的目标,或者没有真正贯彻目标,那么课堂依然混乱低效,教学计划成了一纸空文。
一、首先应制定清晰详细的目标,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清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
学生的经验告诉我们:清晰的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就是每一步怎么做的,学生掌握到哪个程度,能达到什么效果。通常的教学目标会这样设置:初步认识xx反应、xx概念。这样的目标让人迷惑:具体怎样认识,通过哪些活动认识,认识达到哪个水平等,教师还得利用课堂时间进一步向学生说明。
那为何不直接告之学生,比如:<金属的活动性>目标改为:通过对金属与盐酸、稀硫酸能否反应、反应快慢或者金属与另一金属的盐溶液能否反应判断任意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氧化反应>一节目标改为:通过氧化反应的定义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反应。这样学生一上课就知道该密切关注的核心是什么,在教师的带领下所有活动植根于目标之上,课堂就“活”起来。
二、有了明确可行的目标,如何具体实施,实施过程极可能会出现些什么问题,出现后怎么解决呢?
第二招:教师目标应该配备最优化的教学安排,作为课堂组织者,在大脑中须反复模拟课堂的每个环节、同时以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每个环节、细微处的处理,找到最佳实施方案。比如: <金属的活动性>一课,在学生活动中就会遇到这样的几个不可避免的问题:1、在比较锌、镁、铁、铜四种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快慢时,因金属种类多,现象易混淆,怎么才能顺利得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呢?2、镁条与盐酸、稀硫酸反应速度过快,加入酸后迅速消失,使没有经验的学生们来不及观察、对比现象;3、如果两种金属都不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学生如何能联系到金属与另一金属的盐溶液来比较活动性强弱上来。
所以实验前提出这些问题,各小组商量出活动方案,学生遇到困难才不会吃惊。但是预测到困难不是带领学生避开困难、轻松成功,而是提醒学生困难存在是合理的,也是能够解决的,学生在活动中即使受挫也会泰然处之。接下来 根据详尽实验方案、应对策略,就可以着手准备相关实验器材。
三、挖掘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合理把握教学目标的深浅尺度
“为了对不断增长的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和选择,要求人们提高处理、选择和理解信息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有赖于教育的作用。”化学教材提供信息通常只有短短几句话,有什么可值得研究的呢?年轻教师通常喜欢抛开教材,去找各大类教辅资料,模仿现成的教学内容,却难以静心思考:教材中每一步安排的用意。笔者在《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有什么不同》一节得到较大启发。教材提供一组相关资料:1)CO2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白色浑浊越多,气体中的CO2越多。其中我们可挖掘到以下问题:①目前知识中有没有其它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检验CO2气体的方法是什么?②白色浑浊越少,说明什么?如果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说明什么?(没有CO2或CO2很少,这个答案为后面空气中石灰水没变浑浊是因CO2太少作出必要的铺垫。)2)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设计问题:①体现氧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②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是氧气独有的现象,检验一种气体为氧气的方法是什么?③空气中也有氧气为什么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说明什么?④氧气越少,燃着木条会怎样?如果要比较俩气体中氧气的多少,应该怎么做?而最后一点恰恰是本节探究实验的重点。如果没有对资料的透彻分析,学生极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当然也有些教师详细研究了教材,可是由于对忽略了教材的后面内容的衔接,想一次性将某知识“吃透”,结果弄得后面的新课弄成了吃’回锅肉’,丧失知识探究和呈现最佳的机会。比如:O2 的助燃性在第一节就出现了,这时能否将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的复燃的这个重点呈现呢?我认为不能,因为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O2的独特现象,是检验氧气的方法,如果学生观察到这个重要现象、印象最深刻时,没有总结检验氧气的方法以及带火星的木条熄灭得出的结论,就失去最佳机会。教育工作者识别出学生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期限,让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放能达到最佳效果。可见有时需要将教学目标分几次达成,需要把握好教学的度。
四、幻灯片应用
关于幻灯片,有人主张将主干知识展示出来,有人反对,认为只需要呈现图片、习题以及课堂无法完成的实验等,总之幻灯片只是辅助手段,笔者认为,除此以外,还必须做到两点:1、整堂课的关键提问。提问引领学生思维不断延伸,接连不断的问题清晰,知识一层层拨开,最终直奔主题;2、课堂结束时的小结,最好以流程图的形式展开,一节课中的小知识就像散落在沙中的珍珠,流程图就像一根线,串起来就成了价值连城的项链。只有将学生在脑海中的零散记忆串起来,建立起知识结构,在学生脑海中留下知识结构的轮廓。这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制胜一步。
综上所述,顺利完成一节课教学任务,除了目标清晰外,还得深度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内容、做一个安排详尽的组织者同时借助电教设备为课堂画龙点睛,能抓住这几点紧紧围绕目标实施教学,相信一定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
参考文献
[1] 海南出版社《国际教育新理念》.
[2]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与训练》.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安排教材内涵和外延教学准备幻灯片辅助
教学目标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一节课学生学到或掌握些什么,以及后一个阶段继续学习必储备的知识。一些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话费太多时间和精力,甚至花很多心血在书写教学计划上。但是如果没有设定明确的目标,或者没有真正贯彻目标,那么课堂依然混乱低效,教学计划成了一纸空文。
一、首先应制定清晰详细的目标,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清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
学生的经验告诉我们:清晰的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就是每一步怎么做的,学生掌握到哪个程度,能达到什么效果。通常的教学目标会这样设置:初步认识xx反应、xx概念。这样的目标让人迷惑:具体怎样认识,通过哪些活动认识,认识达到哪个水平等,教师还得利用课堂时间进一步向学生说明。
那为何不直接告之学生,比如:<金属的活动性>目标改为:通过对金属与盐酸、稀硫酸能否反应、反应快慢或者金属与另一金属的盐溶液能否反应判断任意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氧化反应>一节目标改为:通过氧化反应的定义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反应。这样学生一上课就知道该密切关注的核心是什么,在教师的带领下所有活动植根于目标之上,课堂就“活”起来。
二、有了明确可行的目标,如何具体实施,实施过程极可能会出现些什么问题,出现后怎么解决呢?
第二招:教师目标应该配备最优化的教学安排,作为课堂组织者,在大脑中须反复模拟课堂的每个环节、同时以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每个环节、细微处的处理,找到最佳实施方案。比如: <金属的活动性>一课,在学生活动中就会遇到这样的几个不可避免的问题:1、在比较锌、镁、铁、铜四种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快慢时,因金属种类多,现象易混淆,怎么才能顺利得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呢?2、镁条与盐酸、稀硫酸反应速度过快,加入酸后迅速消失,使没有经验的学生们来不及观察、对比现象;3、如果两种金属都不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学生如何能联系到金属与另一金属的盐溶液来比较活动性强弱上来。
所以实验前提出这些问题,各小组商量出活动方案,学生遇到困难才不会吃惊。但是预测到困难不是带领学生避开困难、轻松成功,而是提醒学生困难存在是合理的,也是能够解决的,学生在活动中即使受挫也会泰然处之。接下来 根据详尽实验方案、应对策略,就可以着手准备相关实验器材。
三、挖掘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合理把握教学目标的深浅尺度
“为了对不断增长的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和选择,要求人们提高处理、选择和理解信息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有赖于教育的作用。”化学教材提供信息通常只有短短几句话,有什么可值得研究的呢?年轻教师通常喜欢抛开教材,去找各大类教辅资料,模仿现成的教学内容,却难以静心思考:教材中每一步安排的用意。笔者在《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有什么不同》一节得到较大启发。教材提供一组相关资料:1)CO2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白色浑浊越多,气体中的CO2越多。其中我们可挖掘到以下问题:①目前知识中有没有其它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检验CO2气体的方法是什么?②白色浑浊越少,说明什么?如果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说明什么?(没有CO2或CO2很少,这个答案为后面空气中石灰水没变浑浊是因CO2太少作出必要的铺垫。)2)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设计问题:①体现氧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②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是氧气独有的现象,检验一种气体为氧气的方法是什么?③空气中也有氧气为什么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说明什么?④氧气越少,燃着木条会怎样?如果要比较俩气体中氧气的多少,应该怎么做?而最后一点恰恰是本节探究实验的重点。如果没有对资料的透彻分析,学生极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当然也有些教师详细研究了教材,可是由于对忽略了教材的后面内容的衔接,想一次性将某知识“吃透”,结果弄得后面的新课弄成了吃’回锅肉’,丧失知识探究和呈现最佳的机会。比如:O2 的助燃性在第一节就出现了,这时能否将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的复燃的这个重点呈现呢?我认为不能,因为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O2的独特现象,是检验氧气的方法,如果学生观察到这个重要现象、印象最深刻时,没有总结检验氧气的方法以及带火星的木条熄灭得出的结论,就失去最佳机会。教育工作者识别出学生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期限,让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放能达到最佳效果。可见有时需要将教学目标分几次达成,需要把握好教学的度。
四、幻灯片应用
关于幻灯片,有人主张将主干知识展示出来,有人反对,认为只需要呈现图片、习题以及课堂无法完成的实验等,总之幻灯片只是辅助手段,笔者认为,除此以外,还必须做到两点:1、整堂课的关键提问。提问引领学生思维不断延伸,接连不断的问题清晰,知识一层层拨开,最终直奔主题;2、课堂结束时的小结,最好以流程图的形式展开,一节课中的小知识就像散落在沙中的珍珠,流程图就像一根线,串起来就成了价值连城的项链。只有将学生在脑海中的零散记忆串起来,建立起知识结构,在学生脑海中留下知识结构的轮廓。这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制胜一步。
综上所述,顺利完成一节课教学任务,除了目标清晰外,还得深度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内容、做一个安排详尽的组织者同时借助电教设备为课堂画龙点睛,能抓住这几点紧紧围绕目标实施教学,相信一定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
参考文献
[1] 海南出版社《国际教育新理念》.
[2]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