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学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ongtao34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这个内容我教了两次,但两次的教学方式有根本性的区别。第一次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的教学设计层次很清晰,先是导入新课,接着讲授例题,最后巩固训练,整个流程都是教师一步一步指引着学生在学习,师生问答式是课堂的主旋律。而第二次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一改往常的做法,先让学生自学后再点拨质疑,最后进行拓展延伸,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一:
  师:我们学校每天下午的“阳光大课间”活动经常看到有同学在树荫下下棋,同学们喜欢下棋吗?下面老师就带同学们去商店买棋。(出示例题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象棋12元一副,围棋15元一副,买了3副象棋和4副围棋。
  师:要求什么问题?
  生:一共要付多少元?
  师:求一共要付多少元先要求什么呢?
  生:先要求出3副象棋多少元和4副围棋多少元。
  师:同学们会列出综合算式吗?
  生:12×3 15×4。
  师:你认为这道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教师指名学生板演,得出以下算法:
  12×3 15×4
  =36 15×4
  =36 60
  =96
  师:还有其他算法吗?
  一名学生举手并上来写出了新的算法:
   12×3 15×4
  =36 60
  =96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算法哪一种简便呢?
  生:第二种算法简便。
  (出示两道题让学生计算:80÷2 76÷4、240÷6-2×17)
  师:通过这几题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生:先算两边再算中间。
  师:看来,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我们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两边能同时计算的同时计算比较简便。
  实践二:
  (先给每位学生发放了一张自学提示单,内容如下)
  自学提示:
  1.观看书第35页的例题,说说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一共要付多少元,你会列出综合算式吗?
  3.想:这道综合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能想出比较简便的算法吗?
  4.根据自己的想法尝试着算出结果。
  (学生交流)
  算法(一):算法(二):
  12×3 15×4 12×3 15×4
  =36 15×4=36 60
  =36 60 =96
  =96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算法哪一种简便呢?
  生:第二种简便。
  师:两边的乘法可以同时计算,这样比较简便。
  师:想一想,如果把这道算式稍加改动,变成以下的几道题,该怎么做呢?
  12÷3 15×415×4-12×3
  生:先算两边的乘除法,再算中间的加减法。
  师:看来,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我们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两边能同时计算的同时计算比较简便。
  反思:
  一、 自学应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新课程提倡“先学后教”,而自学就是实现“先学后教”的重要途径。通过自学,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这样学生内在向上发展的欲求才会真正被激发出来。而有些创设了所谓的情境去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索新知的做法,表面上看热热闹闹,但实际上仍是教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思维空间被所束缚,自我发展的自由被限制。如实践一中,虽然流程比较清晰,也注意启发引导,但整个学习的主动权仍被掌握在教师手中,学习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师生问答式。这不仅使得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有所束缚,而且比较耗费时间,课堂效率不高。其实,本节课是教学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步混合运算,掌握新知的难度不大,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学,无需教师一步一步地指引。实践二中,把学习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借助自学提示单较好地进行了自学探究,教师只是进行了必要的点拨提升。教师少讲了,效率却变高了。
  二、 教师的点拨提升必不可少
  我们强调学生自学,目的是把更多的探究空间交给学生,但教师适时的点拨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知识生成状况,发现问题及时点拨,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少走弯路,提高自学的效果。我们强调教师少讲但不等于不讲,只是要求教师的话语要少而精,恰到好处。教师的点拨要做到两点:一是点拨要抓住关键,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如实践二中,学生在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时已经知道了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因此在这方面只要点到为止。二是点拨要抓住时机。如实践二中,在学生掌握了简便算法后,教师趁热打铁,将例题中的算式改编成另外两道算式并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我们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两边能同时计算的同时计算比较简便”。
  (责编黄桂坚)
其他文献
课改推行后,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有两个问题不可忽视: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更为突出;学生的基础知识较课改前,略显薄弱。上述这两个问题,是我国30个国家级课改实验区调研的结果。如今,走进实验区的课堂,会发现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十分活跃,而有些学生则不知道如何积极主动地学习。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的程度差异较明显。另外,在课改实践中,一些课堂有轰轰烈烈
读懂教材是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和源泉。关于这一话题,特级教师朱德江说过:“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前阶段,我以“体积与容积”一课为例,在创造性使用教材方面进行了尝试,且思且行,留下些许痕迹。  思考一:新知情境应如何创设?  北师大版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它给了我们更广阔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  “体积与容积”一课,教材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自然影像志》  编者:影像生物调查所(IBE)  ISBN:978-7-2001-2626-6  装订:精装  语种:简体中文  页数:248页  定价:298元  开本:16开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4月  艳丽夺目的棕尾虹雉于空中滑翔;步履轻盈的赤斑羚跳跃岩壁间;性情凶猛的南峰锦蛇从灌木丛下匍匐而出;高山幽谷里绿绒蒿绽放娇媚之姿……精彩镜头带来视觉
日本数学史家米山国藏在他的著作《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中说道:“不管他们(指学生)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即使把所教给的知识(概念、定理、法则和公式等)全忘了,唯有铭刻在他们心中的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都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想实现终身学习和人的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是在教育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之掌握获得知识和进一步学习的方法,逐渐掌握蕴涵在知识内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只有这样
许多教师,特别是新教师,非常关注“新授课”的教学,备“学情”、备“知识点”、备“教学手段”、备“板书设计”……可一到每单元安排的练习题时,就敷衍了事:或是简单地在课堂上让学生做一做,简单地讲一讲;或是把它们当成课后练习作业来布置,课堂上对对答案,就紧锣密鼓地进行下一个“新授课”的研究。等到再一次出现同类型题目,或者一模一样的题目而学生却照样漏洞百出时,教师就会埋怨:“这样的题目全都做过,老师也都讲
统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本课设计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统计表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片断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多媒体播放三只小猫比赛
一、“图形变换”教学中“美育热”的冷思考  1.“被”欣赏,缺失需要  如观摩“轴对称图形”一课,课始教师播放川剧“变脸”的视频,以此导入新课,然后画面定格在六张脸谱上,让学生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脸谱。最后教师揭示课题:“像这几个脸谱那样可以分成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部分,这样的物体就是对称的。”……这样的课堂导入虽然新颖有趣,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由于戏剧脸谱的复杂变化,学生只是获得视觉冲击——惊
有学者指出: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学科知识视野,是数学课程改革的相关实践给予的一个重要启示与教训。因此,在实践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审视自身的知识结构与课程内容的现实,努力做到对整个课程内容体系的“全景”把握,俯瞰自己所教学的课程内容。下面将以具体的课程内容“鸡兔同笼问题”来谈谈我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7章的“数学广角”,主要内容就是解决“鸡兔同笼”类型的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唤起学生的生活感知,去体悟所学的数学知识,而后升华为自己的数学能力。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数学教育应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进而将所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加以检验,学以致用。  一、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备课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这句话可以说从参加工作那天起就伴随着我们,但是在实际备课过程中,我们真的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了吗?两次执教“9的乘法口诀”的备课过程及带来的不同教学效果,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开学初。校领导让我为全组教师上一节示范课。根据数学进度,示范课的内容应该是“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根据教学“6~8乘法口诀”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现这部分内容很难上得出彩。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