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平等的教育权受到法律的保障。2001年颁布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首次将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性原则,更加关注处境不利人群受教育问题。努力为公民提供终身教育的机会。”随着在全党兴起的新一轮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再次受到重视,教育机会的公平也越来越吸引着大众的眼球,牵动着人们的心。
一、教育机会不公平的一些表现
1.高中阶段获得的教育机会不公平。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高中教育的阶层分化都十分明显,中上阶层的子女更容易进入重点中学,而中下阶层的子女则更多分布于普通中学。
2.大学阶段获得的教育机会不公平。
大学入学机会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具有较强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强势社会阶层的子女。更为深层的、隐性的教育差距则体现为不同阶层的子女在不同类型、层次高校的分布,以及在专业选择和深造机会上的差距。
3.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地区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城乡、不同城市地区的学生不管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得到的教育水平差距都非常大。
事实上,尽管教育部曾经颁发过《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但是以这个意见在北京的实施情况来看,对农民工子女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并没有多大的帮助。不管是由于家校距离还是考虑到孩子会在学校受到歧视,很多家长最终选择将孩子送入条件简陋的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就读。而这些学校普遍存在着师资薄弱,体罚普遍,硬件设施远远落后于乡镇中小学等问题。
4.性别之间的教育水平不公。
由于历史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在贫困的农村地区,男女童上学机会的差异仍然很大。女生在相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和不同的专业所获得的教育机会与男生有相当大的差异。
二、教育机会不公平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1.经济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教育发展的经济主义模式使教育机会出现更加明显的分层。
在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社会变革中,城乡与东西部发展并不均衡,甚至可以说差异巨大。从根本上看,经济发达水平与教育公平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分布。在经济发达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状况趋向于公平;教育不公平显著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同时,由于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的贫富差距,以及社会资源的分布更为不均,一些中等发达地区教育公平的水平高于发达地区。经济实力本身的不均衡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而两者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相关关系。
伴随着社会生活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影响教育公平的制度性因素呈现出新的特点。九年义务教育的成功普及与高校的扩招使人们获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教育也走上了一条“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尤以高中阶段的教育为代表。这种改革即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背景下,为弥补经费短缺,围绕着学校创收、经营、转制、收费、产权等问题,以增长和效率为主要追求的教育改革。
经济水平的不一致在根本上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同时,在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教育体制的改革又使教育机会的分布更为不公平。
2.城乡二元、重点和非重点二元的学校制度推动了教育机会不公平的形成。
许多调查都告诉我们,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分层十分明显。城镇户口的学生更多集中在重点中学,而农业户口的学生更多集中在普通中学,那些跟随农民工父母进城的学生,他们在读完民办的打工子弟小学和初中后,几乎很少人有升学的机会。基础教育存在着一种可能复制和扩大阶层差距的机制,而很多高等教育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很大程度上是高中教育的积累和延伸。目前社会上普遍认同进入一所重点中学就等于获得了一块重点大学的敲门砖,因而许多学生都在初中教育结束的时候愿意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挤入重点中学。
事实上应试教育的氛围加剧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高中生的课业负担相当繁重,尤其在那些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许多高中都采取早晚自习的教学模式,这使得学生每周除吃饭、睡觉以外事实上的休息时间甚至达不到24个小时。由于对这些状况的普遍认识,许多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更愿意在初中毕业以后不再念书或者选择技校等教学方式。这使得那些初中在重点中学就读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继续留在重点中学完成高中的学业。而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容忽视的叛逆心理,他们对目前的高考制度、重点学校制度的不认可更可能导致在高中毕业之前或者以后主动放弃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三、教育机会不公平目前存在的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案
除了在“十一五规划”的指导下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使得城乡、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以从根本上解决不公平的问题外,目前对于帮助教育体系中的弱势群体获得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的途径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去尝试,用实践去推动教育机会分布的逐渐公平。
1.在教育部下发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的同时,各个城市要针对各自的特殊情况制定一些有利于教育机会公平的切实可行的政策。
以上海市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为例,上海共有农民工子女38万,目前已经有57%就近在公办学校入学,仍有43%的农民工自子女在办学条件不佳,师资力量缺乏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近年来,上海一直在不断探索一系列的方法来规范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如由政府颁布学校的办学标准,引导和扶持学校按标准和规范申办成为具有法人资质的民办学校,然后以补贴形式购买服务提供给农民工子女。
2.提高全社会各类型学校的办学质量,从而推动人们观念的转型。教育的大众主义和精英主义都应该被重视。
在全社会推进教育,不仅仅是普遍意义上的学校教育,也不仅仅是对全社会推广普法教育、安全教育,而应当是通过各种努力让教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全民素质的提高,才能推动社会整体对不同层次教育的普遍认可,由此来减少因为一些对教育的不合理认识而人为导致的教育机会的不公平。目前最迫切的是在加强对乡镇教育投入的同时,让农民工家长接受把孩子送回家乡的学校可以接受到更为正规和高质量的教育的观念。
3.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时创新教育制度。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于1980年至今先后通过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教育专题法律,它们构成了我国现行教育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在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改革开放全面深入,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的重视和繁荣的情况下,加强对“教育产业化”的营利监控、市场监管、教育公平等一系列问题的立法也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只有针对新的情况不断完善法律的制定和事实,才可能在法律的高度推动教育机会公平。
创新教师管理制度,创新教育体系监管制度也是推动教育机会公平的一个好途径。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为等级化的教育系统而导致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多地为社会的优势阶层所享用。同时,对于一些特色教育制度,如支教的完善管理也可以为整个教育制度注入更多的活力,使得教育机会的分布更为公平。
一、教育机会不公平的一些表现
1.高中阶段获得的教育机会不公平。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高中教育的阶层分化都十分明显,中上阶层的子女更容易进入重点中学,而中下阶层的子女则更多分布于普通中学。
2.大学阶段获得的教育机会不公平。
大学入学机会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具有较强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强势社会阶层的子女。更为深层的、隐性的教育差距则体现为不同阶层的子女在不同类型、层次高校的分布,以及在专业选择和深造机会上的差距。
3.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地区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城乡、不同城市地区的学生不管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得到的教育水平差距都非常大。
事实上,尽管教育部曾经颁发过《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但是以这个意见在北京的实施情况来看,对农民工子女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并没有多大的帮助。不管是由于家校距离还是考虑到孩子会在学校受到歧视,很多家长最终选择将孩子送入条件简陋的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就读。而这些学校普遍存在着师资薄弱,体罚普遍,硬件设施远远落后于乡镇中小学等问题。
4.性别之间的教育水平不公。
由于历史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在贫困的农村地区,男女童上学机会的差异仍然很大。女生在相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和不同的专业所获得的教育机会与男生有相当大的差异。
二、教育机会不公平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1.经济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教育发展的经济主义模式使教育机会出现更加明显的分层。
在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社会变革中,城乡与东西部发展并不均衡,甚至可以说差异巨大。从根本上看,经济发达水平与教育公平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分布。在经济发达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状况趋向于公平;教育不公平显著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同时,由于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的贫富差距,以及社会资源的分布更为不均,一些中等发达地区教育公平的水平高于发达地区。经济实力本身的不均衡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而两者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相关关系。
伴随着社会生活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影响教育公平的制度性因素呈现出新的特点。九年义务教育的成功普及与高校的扩招使人们获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教育也走上了一条“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尤以高中阶段的教育为代表。这种改革即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背景下,为弥补经费短缺,围绕着学校创收、经营、转制、收费、产权等问题,以增长和效率为主要追求的教育改革。
经济水平的不一致在根本上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同时,在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教育体制的改革又使教育机会的分布更为不公平。
2.城乡二元、重点和非重点二元的学校制度推动了教育机会不公平的形成。
许多调查都告诉我们,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分层十分明显。城镇户口的学生更多集中在重点中学,而农业户口的学生更多集中在普通中学,那些跟随农民工父母进城的学生,他们在读完民办的打工子弟小学和初中后,几乎很少人有升学的机会。基础教育存在着一种可能复制和扩大阶层差距的机制,而很多高等教育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很大程度上是高中教育的积累和延伸。目前社会上普遍认同进入一所重点中学就等于获得了一块重点大学的敲门砖,因而许多学生都在初中教育结束的时候愿意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挤入重点中学。
事实上应试教育的氛围加剧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高中生的课业负担相当繁重,尤其在那些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许多高中都采取早晚自习的教学模式,这使得学生每周除吃饭、睡觉以外事实上的休息时间甚至达不到24个小时。由于对这些状况的普遍认识,许多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更愿意在初中毕业以后不再念书或者选择技校等教学方式。这使得那些初中在重点中学就读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继续留在重点中学完成高中的学业。而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容忽视的叛逆心理,他们对目前的高考制度、重点学校制度的不认可更可能导致在高中毕业之前或者以后主动放弃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三、教育机会不公平目前存在的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案
除了在“十一五规划”的指导下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使得城乡、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以从根本上解决不公平的问题外,目前对于帮助教育体系中的弱势群体获得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的途径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去尝试,用实践去推动教育机会分布的逐渐公平。
1.在教育部下发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的同时,各个城市要针对各自的特殊情况制定一些有利于教育机会公平的切实可行的政策。
以上海市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为例,上海共有农民工子女38万,目前已经有57%就近在公办学校入学,仍有43%的农民工自子女在办学条件不佳,师资力量缺乏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近年来,上海一直在不断探索一系列的方法来规范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如由政府颁布学校的办学标准,引导和扶持学校按标准和规范申办成为具有法人资质的民办学校,然后以补贴形式购买服务提供给农民工子女。
2.提高全社会各类型学校的办学质量,从而推动人们观念的转型。教育的大众主义和精英主义都应该被重视。
在全社会推进教育,不仅仅是普遍意义上的学校教育,也不仅仅是对全社会推广普法教育、安全教育,而应当是通过各种努力让教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全民素质的提高,才能推动社会整体对不同层次教育的普遍认可,由此来减少因为一些对教育的不合理认识而人为导致的教育机会的不公平。目前最迫切的是在加强对乡镇教育投入的同时,让农民工家长接受把孩子送回家乡的学校可以接受到更为正规和高质量的教育的观念。
3.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时创新教育制度。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于1980年至今先后通过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教育专题法律,它们构成了我国现行教育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在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改革开放全面深入,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的重视和繁荣的情况下,加强对“教育产业化”的营利监控、市场监管、教育公平等一系列问题的立法也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只有针对新的情况不断完善法律的制定和事实,才可能在法律的高度推动教育机会公平。
创新教师管理制度,创新教育体系监管制度也是推动教育机会公平的一个好途径。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为等级化的教育系统而导致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多地为社会的优势阶层所享用。同时,对于一些特色教育制度,如支教的完善管理也可以为整个教育制度注入更多的活力,使得教育机会的分布更为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