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种方言都有它特定的形成过程,都能找到它的源流。长沙——岳阳方言作为湘方言中代表性的一支,成为中国诸多方言中的“活化石”。时代不断变迁,语言不断融合,长岳方言却保持相当强的稳定性,依旧“古色古香”,较好地保存了中古时期传入的大量入声字。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长岳地区独特的地理特征。联系中古移民的特点,从地形、气候、人文三个方面可以对其这一特色的形成做出新的阐释。
【关键词】长沙——岳阳方言;地理因素;中古移民;地形;气候;人文
【中图分类号】H174 【文献标识码】A
如今,以北方语音为基础的现代汉语中,入声字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在长沙——岳阳方言中仍含有较多的中古入声字,这一带至今仍然较好地保存着中原地带的古音,说明长岳地区方言的根源是中古时期的中原地带。在很大程度上,现代方言的地理分布类型取决于古代移民方式。自唐肃宗至德以后,“中原多故,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乃置荆南节度使。”[1]说明中唐时期的荆湘一带,由于唐中叶的安史之乱,造成大量北方移民的南迁。移民的前锋已经到达今之湘资流域。在荆州,移民的数量甚至十倍于当地的居民,可见幅度之大。如此规模巨大,时间相对集中的移民,势必会对当地的方言产生巨大冲击[2]。今天的湘方言便受此影响,特别是其中保持的大量中古入声字,即形成于中唐到北宋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湖南地区特别是湘北地区,大量的北方移民迁入,自唐至宋七百年来,子孙杂居,入籍其间,与当地居民的通婚交往,长此以往,外来户便逐渐当地化,变成湖南土著居民,其祖先所操持的北方口音便逐渐变成湖南当地居民的日常用语——也即今天的湘北土话,而其原来所操的北方口音受湘方言的冲击,逐渐淡化、当地化[3]。时至今日,我们仍然看到,岳 阳——长沙地区仍然是中古入声字最为集中连片的地区,关键原因即在于此。而其形成的原因除了上文所述的中原动乱,因战争而导致的移民以外,还有今长沙岳阳地区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这两个地区位于湖南的北部和中部,特别是今岳阳地区,地处湖南省马蹄形地理形状的入口,北边是辽阔的江汉平原,自进入云梦、洞庭,周围即都是山地湖泊,唯有中间一条湘江自南向北纵贯全省,交通地理、生活条件较好,居民多沿着湘江流域的河谷散居,从而形成所谓的湘中盆地居民带。古代移民入湘,这个地方首当其冲,北方方言首先是从今湘北的岳阳临湘一带进入,故今岳阳地区的几个属县居民,讲的仍是古韵犹存的入声字化湘北土话,这种土话,乃是唐宋湘北湘中土话与中古方言杂交的结果。
长沙——岳阳这一马蹄形的半封闭的地形既给北方方言的入湘创造了便利,其半封闭状的地理形状也为这种方言的封闭式发展和自我保存提供了天然的屏障,使流入湖南的移民带来的北方方言减少了和外界语言的融合,避免了外界语言对已经形成的方言的冲击。
从地理方位上分析,岳阳的北部,长江横亘大半个中国,也使得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成为未被开发的“南蛮之地”,成为文人骚客流放的贬谪之地。中唐时期,贬谪湖南或者途经湖南的就有刘禹锡被贬朗州,柳宗元贬永州,令狐楚贬衡州,元结、吕温被贬道州,戎昱被贬辰州等等[4]。贬官之外,还有每三年或四年一度的刺史、郡佐的任命,湖南观察使幕府中幕僚的派遣,两数累加,为数亦复不少。这些因迁贬、刺郡、入幕等原因而入省的外来文人,其子孙也有相当多留在湖南,未能北归。这些人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方方言对南方方言的影响,巩固了北方方言在南方方言中的地位,提升了北方方言的影响力。
从气候上看,长沙岳阳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临水,降水丰富,气候湿热。虽然这种气候并不舒适,但却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丰富的热量使它缩短了作物的生长时间,增加了粮食产量,加上长岳地形的平坦和相对辽阔,使得此地成为鱼米之乡,保障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使得迁移此处的移民得以安定下来。减少了人口流动,促进了人口的稳定,减少了人口流动对方言的融合和混杂,保证了方言的纯正性。
从经济结构这一人文要素来看,长沙岳阳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水热条件配合得当。因此,第一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渔业、小家庭范围的养殖业等农业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一系列人文要素也促进了人口的稳定,保证了方言的纯正性。
结论:语音作为语言的三要素之一,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在语音的演变过程中,长沙岳阳方言依旧较好地保存了中古时期的入声字,不同于其他地区方言。这种语言的古老性,正是地形,气候,人文等一系列地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旧唐书地理志一》.
[2]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李德辉.唐代交通与文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4]龚思.论中唐时期湖南贬谪文学中之湘楚色彩[J].大观周刊,2005(17).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长沙——岳阳方言;地理因素;中古移民;地形;气候;人文
【中图分类号】H174 【文献标识码】A
如今,以北方语音为基础的现代汉语中,入声字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在长沙——岳阳方言中仍含有较多的中古入声字,这一带至今仍然较好地保存着中原地带的古音,说明长岳地区方言的根源是中古时期的中原地带。在很大程度上,现代方言的地理分布类型取决于古代移民方式。自唐肃宗至德以后,“中原多故,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乃置荆南节度使。”[1]说明中唐时期的荆湘一带,由于唐中叶的安史之乱,造成大量北方移民的南迁。移民的前锋已经到达今之湘资流域。在荆州,移民的数量甚至十倍于当地的居民,可见幅度之大。如此规模巨大,时间相对集中的移民,势必会对当地的方言产生巨大冲击[2]。今天的湘方言便受此影响,特别是其中保持的大量中古入声字,即形成于中唐到北宋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湖南地区特别是湘北地区,大量的北方移民迁入,自唐至宋七百年来,子孙杂居,入籍其间,与当地居民的通婚交往,长此以往,外来户便逐渐当地化,变成湖南土著居民,其祖先所操持的北方口音便逐渐变成湖南当地居民的日常用语——也即今天的湘北土话,而其原来所操的北方口音受湘方言的冲击,逐渐淡化、当地化[3]。时至今日,我们仍然看到,岳 阳——长沙地区仍然是中古入声字最为集中连片的地区,关键原因即在于此。而其形成的原因除了上文所述的中原动乱,因战争而导致的移民以外,还有今长沙岳阳地区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这两个地区位于湖南的北部和中部,特别是今岳阳地区,地处湖南省马蹄形地理形状的入口,北边是辽阔的江汉平原,自进入云梦、洞庭,周围即都是山地湖泊,唯有中间一条湘江自南向北纵贯全省,交通地理、生活条件较好,居民多沿着湘江流域的河谷散居,从而形成所谓的湘中盆地居民带。古代移民入湘,这个地方首当其冲,北方方言首先是从今湘北的岳阳临湘一带进入,故今岳阳地区的几个属县居民,讲的仍是古韵犹存的入声字化湘北土话,这种土话,乃是唐宋湘北湘中土话与中古方言杂交的结果。
长沙——岳阳这一马蹄形的半封闭的地形既给北方方言的入湘创造了便利,其半封闭状的地理形状也为这种方言的封闭式发展和自我保存提供了天然的屏障,使流入湖南的移民带来的北方方言减少了和外界语言的融合,避免了外界语言对已经形成的方言的冲击。
从地理方位上分析,岳阳的北部,长江横亘大半个中国,也使得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成为未被开发的“南蛮之地”,成为文人骚客流放的贬谪之地。中唐时期,贬谪湖南或者途经湖南的就有刘禹锡被贬朗州,柳宗元贬永州,令狐楚贬衡州,元结、吕温被贬道州,戎昱被贬辰州等等[4]。贬官之外,还有每三年或四年一度的刺史、郡佐的任命,湖南观察使幕府中幕僚的派遣,两数累加,为数亦复不少。这些因迁贬、刺郡、入幕等原因而入省的外来文人,其子孙也有相当多留在湖南,未能北归。这些人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方方言对南方方言的影响,巩固了北方方言在南方方言中的地位,提升了北方方言的影响力。
从气候上看,长沙岳阳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临水,降水丰富,气候湿热。虽然这种气候并不舒适,但却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丰富的热量使它缩短了作物的生长时间,增加了粮食产量,加上长岳地形的平坦和相对辽阔,使得此地成为鱼米之乡,保障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使得迁移此处的移民得以安定下来。减少了人口流动,促进了人口的稳定,减少了人口流动对方言的融合和混杂,保证了方言的纯正性。
从经济结构这一人文要素来看,长沙岳阳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水热条件配合得当。因此,第一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渔业、小家庭范围的养殖业等农业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一系列人文要素也促进了人口的稳定,保证了方言的纯正性。
结论:语音作为语言的三要素之一,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在语音的演变过程中,长沙岳阳方言依旧较好地保存了中古时期的入声字,不同于其他地区方言。这种语言的古老性,正是地形,气候,人文等一系列地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旧唐书地理志一》.
[2]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李德辉.唐代交通与文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4]龚思.论中唐时期湖南贬谪文学中之湘楚色彩[J].大观周刊,2005(17).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