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荣幸作为“国培计划湖北省骨干教师跟岗学习”的一员,我于2010年12月5日赶赴武汉,在武汉市六中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学习期间,我聆听了多位专家讲座和名师及跟岗学员的课堂教学,被专家、名师那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学艺术、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的责任心、独有的个人魅力所折服。这一切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加深了我对学科本质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我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和诠释了我所热爱的教学。一个月,时间有限,但收获无限,它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教师应架设自己专业成长的通道,努力使自己达到这种高度,努力使自己臻于完善。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教师如何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一、拜师
明代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里路”,我想再加上一句“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因为人是最易受暗示的,你要是想做好老师,你就和最好的和最优秀的老师呆在一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走近名师,他们鲜明的教学风格、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人格魅力、深厚的文化底蕴、执著的教学理想与信念在感染我的同时,也是一种无形的鞭策。在一次去京汉学校参加教研活动的公交车上,我与同去的教研组长邓杰聊天时,他谈到“北魏南洪”(魏书生和洪镇涛)洪镇涛,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自创了一大语文教学流派“学习语言语感教学派”,洪镇涛就是六中的老师。邓杰老师是咸宁人,他当年就是为了追随洪先生才来到六中的,而且邓老师的课堂教学很明显地沿袭了洪先生的风格。还有曾经到神农架讲学的胡明道女士也是六中的老师,老师的敬业精神更是有目共睹,当我最初踏进办公室时,就看见几乎每位老师办公桌旁都有一个折叠式的物件,里面有毛毯或被褥什么的。我当时就很好奇这是干什么用的,后来与办公室老师聊天时刻意提到,才知道这是从学校领来的躺椅,原来很多老师的住处离学校较远,中午时间短暂,所以老师们中午就在学校食堂就餐,然后在躺椅上午休一会儿。
二、读书
读书使涵养丰富。先哲曾把读书喻为灵魂的“壮游”,一卷在手,日月山川、兴衰变迁、悲欢离合便如沿途的风景扑面而来,铸就人类仰望的姿态,从而达到精神的高度。过去老师背上一桶水,将学生的小杯子倒满就行了。现在,这是远远不够的,在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当今社会,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源。如果一个老师不读书,这个老师基本上不可能有太多的思考,因为你不知道别人在干什么。你或许可以去看看别人在干什么,去杨思中学,去杜郎口中学,但你看到的毕竟有限,那么,最好的办法是读书。读魏书生的书,读李镇西的书……其实读书就是站在先知的肩膀上放眼世界,促进自身的发展。读书也是一个教师寻找知识和积累新的教学资源的过程,并且善读书的老师,他讲课就会引经据典,古今中外,绘声绘色,内容丰富,给学生一种享受,让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充满期待。反之,则照本宣科,语言干瘪,内容乏味,是不会受学生欢迎的。当然,读书也不仅仅是为了教学,它同时也是对自己精神和气质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而且,读书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如果老师不能及时接收新鲜资讯,与时俱进,就会与时代脱节,就无法与学生进行很好的交流与沟通;不清楚他们的喜好、他们的心理状态,就很难做好教育工作。可见,终生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义,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示范者。
三、反思
提出“新基础教育”理念的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很多时候,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过一些困惑和思考,收获和喜悦,也曾经常反思,但是这些反思很多时候仅仅停留在感悟上,过去了就过去了。虽然经历了很多,却从来没有想过要把这些记录下来,从而也就失去了很多自我成长的机会。其实,我们可以把博客当做专业发展的平台,通过博客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加以总结、提炼,把看到的想一想,把想到的说出来,把说到的写下来,把写下的做出来,让博客成为研究反思、互动交流的新阵地和展示成果的新舞台。没有反思就没有真正的成长,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经验的积累,能够不断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长。教师应树立反思意识,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的效果中反思,从同伴的教学中反思,还可以从家长的反馈意见中反思,从中总结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促进教学的不断完善。我认为好的教师应该是用思想影响思想,用智慧启迪智慧。应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叶圣陶说得更好“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
紧张而充实的学习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更新、更美的景致。我想:我们只有做到潜心教书、爱心育人、静心修炼,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提升自己实施课程改革的能力,成为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宰。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学习期间,我聆听了多位专家讲座和名师及跟岗学员的课堂教学,被专家、名师那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学艺术、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的责任心、独有的个人魅力所折服。这一切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加深了我对学科本质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我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和诠释了我所热爱的教学。一个月,时间有限,但收获无限,它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教师应架设自己专业成长的通道,努力使自己达到这种高度,努力使自己臻于完善。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教师如何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一、拜师
明代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里路”,我想再加上一句“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因为人是最易受暗示的,你要是想做好老师,你就和最好的和最优秀的老师呆在一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走近名师,他们鲜明的教学风格、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人格魅力、深厚的文化底蕴、执著的教学理想与信念在感染我的同时,也是一种无形的鞭策。在一次去京汉学校参加教研活动的公交车上,我与同去的教研组长邓杰聊天时,他谈到“北魏南洪”(魏书生和洪镇涛)洪镇涛,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自创了一大语文教学流派“学习语言语感教学派”,洪镇涛就是六中的老师。邓杰老师是咸宁人,他当年就是为了追随洪先生才来到六中的,而且邓老师的课堂教学很明显地沿袭了洪先生的风格。还有曾经到神农架讲学的胡明道女士也是六中的老师,老师的敬业精神更是有目共睹,当我最初踏进办公室时,就看见几乎每位老师办公桌旁都有一个折叠式的物件,里面有毛毯或被褥什么的。我当时就很好奇这是干什么用的,后来与办公室老师聊天时刻意提到,才知道这是从学校领来的躺椅,原来很多老师的住处离学校较远,中午时间短暂,所以老师们中午就在学校食堂就餐,然后在躺椅上午休一会儿。
二、读书
读书使涵养丰富。先哲曾把读书喻为灵魂的“壮游”,一卷在手,日月山川、兴衰变迁、悲欢离合便如沿途的风景扑面而来,铸就人类仰望的姿态,从而达到精神的高度。过去老师背上一桶水,将学生的小杯子倒满就行了。现在,这是远远不够的,在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当今社会,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源。如果一个老师不读书,这个老师基本上不可能有太多的思考,因为你不知道别人在干什么。你或许可以去看看别人在干什么,去杨思中学,去杜郎口中学,但你看到的毕竟有限,那么,最好的办法是读书。读魏书生的书,读李镇西的书……其实读书就是站在先知的肩膀上放眼世界,促进自身的发展。读书也是一个教师寻找知识和积累新的教学资源的过程,并且善读书的老师,他讲课就会引经据典,古今中外,绘声绘色,内容丰富,给学生一种享受,让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充满期待。反之,则照本宣科,语言干瘪,内容乏味,是不会受学生欢迎的。当然,读书也不仅仅是为了教学,它同时也是对自己精神和气质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而且,读书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如果老师不能及时接收新鲜资讯,与时俱进,就会与时代脱节,就无法与学生进行很好的交流与沟通;不清楚他们的喜好、他们的心理状态,就很难做好教育工作。可见,终生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义,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示范者。
三、反思
提出“新基础教育”理念的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很多时候,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过一些困惑和思考,收获和喜悦,也曾经常反思,但是这些反思很多时候仅仅停留在感悟上,过去了就过去了。虽然经历了很多,却从来没有想过要把这些记录下来,从而也就失去了很多自我成长的机会。其实,我们可以把博客当做专业发展的平台,通过博客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加以总结、提炼,把看到的想一想,把想到的说出来,把说到的写下来,把写下的做出来,让博客成为研究反思、互动交流的新阵地和展示成果的新舞台。没有反思就没有真正的成长,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经验的积累,能够不断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长。教师应树立反思意识,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的效果中反思,从同伴的教学中反思,还可以从家长的反馈意见中反思,从中总结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促进教学的不断完善。我认为好的教师应该是用思想影响思想,用智慧启迪智慧。应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叶圣陶说得更好“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
紧张而充实的学习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更新、更美的景致。我想:我们只有做到潜心教书、爱心育人、静心修炼,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提升自己实施课程改革的能力,成为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宰。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