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的专业成长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shixi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荣幸作为“国培计划湖北省骨干教师跟岗学习”的一员,我于2010年12月5日赶赴武汉,在武汉市六中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学习期间,我聆听了多位专家讲座和名师及跟岗学员的课堂教学,被专家、名师那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学艺术、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的责任心、独有的个人魅力所折服。这一切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加深了我对学科本质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我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和诠释了我所热爱的教学。一个月,时间有限,但收获无限,它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教师应架设自己专业成长的通道,努力使自己达到这种高度,努力使自己臻于完善。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教师如何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一、拜师
  明代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里路”,我想再加上一句“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因为人是最易受暗示的,你要是想做好老师,你就和最好的和最优秀的老师呆在一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走近名师,他们鲜明的教学风格、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人格魅力、深厚的文化底蕴、执著的教学理想与信念在感染我的同时,也是一种无形的鞭策。在一次去京汉学校参加教研活动的公交车上,我与同去的教研组长邓杰聊天时,他谈到“北魏南洪”(魏书生和洪镇涛)洪镇涛,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自创了一大语文教学流派“学习语言语感教学派”,洪镇涛就是六中的老师。邓杰老师是咸宁人,他当年就是为了追随洪先生才来到六中的,而且邓老师的课堂教学很明显地沿袭了洪先生的风格。还有曾经到神农架讲学的胡明道女士也是六中的老师,老师的敬业精神更是有目共睹,当我最初踏进办公室时,就看见几乎每位老师办公桌旁都有一个折叠式的物件,里面有毛毯或被褥什么的。我当时就很好奇这是干什么用的,后来与办公室老师聊天时刻意提到,才知道这是从学校领来的躺椅,原来很多老师的住处离学校较远,中午时间短暂,所以老师们中午就在学校食堂就餐,然后在躺椅上午休一会儿。
  二、读书
  读书使涵养丰富。先哲曾把读书喻为灵魂的“壮游”,一卷在手,日月山川、兴衰变迁、悲欢离合便如沿途的风景扑面而来,铸就人类仰望的姿态,从而达到精神的高度。过去老师背上一桶水,将学生的小杯子倒满就行了。现在,这是远远不够的,在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当今社会,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源。如果一个老师不读书,这个老师基本上不可能有太多的思考,因为你不知道别人在干什么。你或许可以去看看别人在干什么,去杨思中学,去杜郎口中学,但你看到的毕竟有限,那么,最好的办法是读书。读魏书生的书,读李镇西的书……其实读书就是站在先知的肩膀上放眼世界,促进自身的发展。读书也是一个教师寻找知识和积累新的教学资源的过程,并且善读书的老师,他讲课就会引经据典,古今中外,绘声绘色,内容丰富,给学生一种享受,让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充满期待。反之,则照本宣科,语言干瘪,内容乏味,是不会受学生欢迎的。当然,读书也不仅仅是为了教学,它同时也是对自己精神和气质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而且,读书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如果老师不能及时接收新鲜资讯,与时俱进,就会与时代脱节,就无法与学生进行很好的交流与沟通;不清楚他们的喜好、他们的心理状态,就很难做好教育工作。可见,终生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义,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示范者。
  三、反思
  提出“新基础教育”理念的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很多时候,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过一些困惑和思考,收获和喜悦,也曾经常反思,但是这些反思很多时候仅仅停留在感悟上,过去了就过去了。虽然经历了很多,却从来没有想过要把这些记录下来,从而也就失去了很多自我成长的机会。其实,我们可以把博客当做专业发展的平台,通过博客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加以总结、提炼,把看到的想一想,把想到的说出来,把说到的写下来,把写下的做出来,让博客成为研究反思、互动交流的新阵地和展示成果的新舞台。没有反思就没有真正的成长,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经验的积累,能够不断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长。教师应树立反思意识,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的效果中反思,从同伴的教学中反思,还可以从家长的反馈意见中反思,从中总结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促进教学的不断完善。我认为好的教师应该是用思想影响思想,用智慧启迪智慧。应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叶圣陶说得更好“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
  紧张而充实的学习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更新、更美的景致。我想:我们只有做到潜心教书、爱心育人、静心修炼,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提升自己实施课程改革的能力,成为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宰。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其他文献
名著的范围很广,这里仅指文学名著。阅读名著可以更好地储备写作素材,考生在构思考场作文时,可以轻松自如地把名著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或截取或移植,根据作文的具体要求,把握好角度,极易在千篇一律的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因为,你是最了解这部名著的,你的这一篇习作肯定与众不同。十年前的一篇《赤兔之死》曾无数师生折服,个中奥秘即在于此。  那么如何通过精读名著来写作文呢?  一、要甄选。现在的网络十分便捷,很
期刊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标点符号的考查呈淡化趋势,很多省市时考时不考,2010年就仅有湖北省、山东省 、重庆三地考查。但我们不能因为考的少了,备考就不重视了。事实上,高考试题除了直接考查标点符号的几种题型——选择题、辨别题、改错题之外,还有很多试题间接地考查标点符号,如语言表达题和作文,特别是作文,考生写作文时一段话几乎是一逗到底,只是到段落的最后用一个句号,整篇作文只见逗号和句号。甚至还有考生在作
期刊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研究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改进教学模式,激活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许多教师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纷纷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追求有效性。但是,在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往往对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曲解或误解。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单独的“教”和不依赖于“教”的“自学
期刊
我参加教学工作有十多年了,随着经验的积累, 我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上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为了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的提升自己。现把这些年的想法总结如下。  一、“班风正”是 “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优良的班风学风对每个学生的思想、行为、作风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一个人在前进过程中往往需要依靠两种力量,一种是自身的进取精神,即内部动力;一种是周围的鼓励、支持、或竞争,即外部推力。优良的班风除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 马卡连柯也说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二十倍。”成功的教学离不开教学语言的功力。教学语言是组织课堂教学的载体,语文教学语言的优劣,不仅决定了教学效果,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教学语言的锤炼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体现精炼性。教学语言要准确
期刊
前两年,语文教学受到了批评乃至否定,使不少同仁(包括我在内)很有些不平感:毕竟不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在“误尽苍生”吧!然而,不平之后再看看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又似乎无话可说了:语文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语文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课程……要改变目前这种现状,使语文教学真正走出低谷,我认为我们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动些脑子,下些工夫。  一、语文教师应有很强的综合素质,要做杂家  我一向认为:语文教师好做,合格(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程已经开始推行,经过假期培训和几个月以来的实战演习,我对语文新课改也有了自己的认识,我认为新课改后,不能只重视教师教法的转变。只有双管齐下,才能达到新课改的目的。  首先,作为教师,教学理念要有所改变。  1.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最令为师者头疼的是什么?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迟钝,是学生对文章作品理解肤浅,是学生作文中的套话连篇呆气沉沉。何以使其然耶?是其语文素养不足所
期刊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着力培养的四种能力,“听、说、读、写都重要”,是叶圣陶先生一以贯之的教育思想。他说:“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的时候宜乎双方兼顾,听、说、读、写四个字中不可偏废任何一个字,才能收相互促进、不断提高的成效。”(《说话训练决不能疏忽》)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读写”明显受到极大的重视,但“听说”却是大受冷落,四项能力的培养总是得不
期刊
作文创新包括教师的作文创新教学和学生的写作创新。写作创新包括文章的内容及形式、表达等方面的创新。  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一谈起作文创新,便以为那是一个不易超越的难关——哪有那么多的“新”等在那儿让我们去创呢?而其实,对于把握了创新内涵及其意义的人来说,实在平常。  指导学生在实际作文中创新,并不难。  那么怎样使学生学会在作文时写出新意来呢?  只要求他们在原有作文的基础上动脑筋改动改动即可。  搞技
期刊
作文,是语言的书面运用,与口头表达一样,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作为两种核心的任务与方法,贯穿了作文教学的全过程。积累,主要靠阅读;运用,则靠的是练习。我们广大的同行在这方面有着充分的默契。而长期以来,读书人中一直存在这样一种信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我看来,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来说,这只能作为一种态度,却不能当作一种方法,更不能当作拒绝高效、抗拒改革的借口。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