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方法初探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lalala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语言的书面运用,与口头表达一样,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作为两种核心的任务与方法,贯穿了作文教学的全过程。积累,主要靠阅读;运用,则靠的是练习。我们广大的同行在这方面有着充分的默契。而长期以来,读书人中一直存在这样一种信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我看来,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来说,这只能作为一种态度,却不能当作一种方法,更不能当作拒绝高效、抗拒改革的借口。因为我们的教学过程最终要接受教学效果的检验。在我们高举教育改革大旗,吹响减轻学生负担的号角时,老师如何轻松快也地教学,如何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成了时代的要求。
  还清楚地记得,读高中时,我的作文一直代表着全校甚至全市的最高水准,经常有经验丰富的老师找我“取经”,他们问我读过多少名著,而我的回答总会令他们瞠目结舌。他们列举的那些书我只是听说过,基本上都没看过,不单是兴趣的问题,繁重的功课让我没有精力和时间去读那些东西。当他们继续问我时,我的回答便是“少量高效地积累,大量自由的思索,适当快乐地练习”。当时学校有个规定,每个学生每天要阅读一篇文章并写一篇个人日记或读书笔记。我们没有理由去怀疑规则制定者的初衷,可是他们没能考虑到一些很细微的事情。十几岁的学生正处青春发育期,总有着或多或少的叛逆心理,根本不会在需要批改的日记里留下发自内心的东西。于是,读书笔记便成了大众的选择,可是在繁重的学习任务重压下,同学们都疲于应对,每次都是直接跳过阅读随便从书本上抄过来一篇勉强应付。在这种情况下,积累,成了一种负担,又被形式化在了纸面上,又何谈运用呢?在一次上交作文的时候,我在本子里夹了一张字条,向老师描述了这样做的弊端,并建议老师把每天一篇的任务改成每周一篇,但同时提高了标准:不能找到与之相同或相似的文章,并且不定期检验大家对所读文章的体会程度。与其让抄写耗费太多的时间,还不如让大家把更少的东西消化彻底并运用自如。两鬓斑白的语文老师找我谈话,我还以为会听到他“之乎者也”的训导,没想到他表扬了我,还要在我们班做这种改革的实验。而这个实验的预期目标,就是任务数量的减少要换来完成质量的成倍跃升。如果超过三个月没有明显效果,就会一切照旧。同学们都为这种“解放”欢呼雀跃,也体会到老师面临的来自领导和同事们的压力,更担心再回到以前那种“抄写员”的生活,大家都加倍努力,到两个月的时候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他老师也纷纷效仿,最后全校都采用了这种方法。我也从一个只会写写文章的学生变成了学校教学改革的“功臣”,至今还留在学校的教学日记里。
  写作,离不开一定数量的有效练习。具有一定约束条件的写作,更是提高和检验学生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的绝佳途径。因此,限定标题,体裁,篇幅,甚至中心思想的写作练习成了我们日常教学的首选项。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写作练习。有些东西成年人都不会想到的,在他们的笔下却得以生动地呈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更倾向于选一个简单的场景,让同学们针对同一个场景写出多篇不同的文章,先是要求多篇文章之间要有明显区别并合情合理,接着对数量和质量作出评判,然后表扬数量和质量都优秀的学生,最后在全班进行自由交流。同学们好像对这种四个星期才会轮到一次的发挥机会更有兴趣,一个学期下来,班上几乎每个同学都因此受到了表扬,而在限定条件的作文中,我也看到了他们的热情、信心和进步,甚至有的同学说是我激发了他们的“作家梦”,让他们体会到了创作的成就感。
  轻松地阅读,快乐地作文,不但没有因为强度的降低而影响教学成果,反而激发出了同学们巨大的潜能。我想,这样的思想和方法,不只对于作文,甚至对同学们的一生都会大有裨益。既然可以轻松地应对,我们又何必那么沉重呢?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选修课教学“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的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当我们拿到第一本选修教材《古今中外文人传记》时,却发现问题太多。  首先是教师的备课量太大,这个问题在我们这样的学校并不好解决,一方面学校没有条件供我们开设专门的选修课室,不可能让学生完全自由选修课程,根本谈不上走班选课制度;另一方面年级组织的老师集体备课更多的是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探讨,
期刊
名著的范围很广,这里仅指文学名著。阅读名著可以更好地储备写作素材,考生在构思考场作文时,可以轻松自如地把名著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或截取或移植,根据作文的具体要求,把握好角度,极易在千篇一律的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因为,你是最了解这部名著的,你的这一篇习作肯定与众不同。十年前的一篇《赤兔之死》曾无数师生折服,个中奥秘即在于此。  那么如何通过精读名著来写作文呢?  一、要甄选。现在的网络十分便捷,很
期刊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标点符号的考查呈淡化趋势,很多省市时考时不考,2010年就仅有湖北省、山东省 、重庆三地考查。但我们不能因为考的少了,备考就不重视了。事实上,高考试题除了直接考查标点符号的几种题型——选择题、辨别题、改错题之外,还有很多试题间接地考查标点符号,如语言表达题和作文,特别是作文,考生写作文时一段话几乎是一逗到底,只是到段落的最后用一个句号,整篇作文只见逗号和句号。甚至还有考生在作
期刊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研究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改进教学模式,激活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许多教师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纷纷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追求有效性。但是,在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往往对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曲解或误解。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单独的“教”和不依赖于“教”的“自学
期刊
我参加教学工作有十多年了,随着经验的积累, 我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上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为了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的提升自己。现把这些年的想法总结如下。  一、“班风正”是 “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优良的班风学风对每个学生的思想、行为、作风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一个人在前进过程中往往需要依靠两种力量,一种是自身的进取精神,即内部动力;一种是周围的鼓励、支持、或竞争,即外部推力。优良的班风除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 马卡连柯也说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二十倍。”成功的教学离不开教学语言的功力。教学语言是组织课堂教学的载体,语文教学语言的优劣,不仅决定了教学效果,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教学语言的锤炼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体现精炼性。教学语言要准确
期刊
前两年,语文教学受到了批评乃至否定,使不少同仁(包括我在内)很有些不平感:毕竟不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在“误尽苍生”吧!然而,不平之后再看看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又似乎无话可说了:语文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语文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课程……要改变目前这种现状,使语文教学真正走出低谷,我认为我们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动些脑子,下些工夫。  一、语文教师应有很强的综合素质,要做杂家  我一向认为:语文教师好做,合格(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程已经开始推行,经过假期培训和几个月以来的实战演习,我对语文新课改也有了自己的认识,我认为新课改后,不能只重视教师教法的转变。只有双管齐下,才能达到新课改的目的。  首先,作为教师,教学理念要有所改变。  1.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最令为师者头疼的是什么?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迟钝,是学生对文章作品理解肤浅,是学生作文中的套话连篇呆气沉沉。何以使其然耶?是其语文素养不足所
期刊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着力培养的四种能力,“听、说、读、写都重要”,是叶圣陶先生一以贯之的教育思想。他说:“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的时候宜乎双方兼顾,听、说、读、写四个字中不可偏废任何一个字,才能收相互促进、不断提高的成效。”(《说话训练决不能疏忽》)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读写”明显受到极大的重视,但“听说”却是大受冷落,四项能力的培养总是得不
期刊
作文创新包括教师的作文创新教学和学生的写作创新。写作创新包括文章的内容及形式、表达等方面的创新。  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一谈起作文创新,便以为那是一个不易超越的难关——哪有那么多的“新”等在那儿让我们去创呢?而其实,对于把握了创新内涵及其意义的人来说,实在平常。  指导学生在实际作文中创新,并不难。  那么怎样使学生学会在作文时写出新意来呢?  只要求他们在原有作文的基础上动脑筋改动改动即可。  搞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