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c465330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的作用不容忽视。阅读可分为三部分:初读——大声地读,读准字音,合理停顿;品读——认真地读,理解文意,把握感情;美读——投入地读,表现情感,再现情境。语文教师应重视发挥朗读的作用,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关键词: 朗读 初读 品读 美读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在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读书耽误时间,不如讲解来得快,所以在课上只有“分析”,没有“阅读”,致使学生在考场上遇到阅读和写作题时,无从下笔。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读得太少。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篇目,都是文人思想精华的沉淀,都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凝聚,丰富而博大。语文教学就是借用这些文本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品味和应用。在此过程中,文学作品可以丰富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健全他們的人格,陶冶他们的情操。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短短两、三节课的时间内对一篇文章有认真的思考、透彻的理解、深刻的感悟呢?
  我认为,促进学生阅读理解的最有效方法是“读”。因为,“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读”能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读”能促进思考,引起共鸣。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知奇香”,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语文水平会在不知不觉间提高。因此,朗读不仅是一个培养语感的过程,更是一个培养美感的过程。
  学生的朗读,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一、初读
  
  要求学生大声地读,读准字音,合理停顿。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学生阅读能否取得好的效果,阅读水平能否迅速提高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初,教师都要设法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范读课文,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投入地朗读,把平面文字还原为有声语言,从而再现画面,自然会激发学生模仿的兴趣。随着朗读的深入,学生会不自觉地成为作品的角色,进入作品的意境。于是,学生会把自己的主观情感与作品的客观情感融为一体。这就为课堂学习做了一个积极的情感铺垫,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初读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做必要的方法指导——如果遇上生难字词,不要急于去查字词典,因为这样会导致信息传递的中断,不利于对文本的理解。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先在生难字词上作记号,如加圈、加底线、加颜色等,总之,方便以后查找。第一遍读完后,再借助工具书理解掌握。需要强调的是,字词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构成语文能力基本功的要件。识字量越大,词汇积累越多,我们的语文能力也就越强。“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虽然可望不可求,但它至少从一个侧面强调了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方向。
  
  二、品读
  
  要求学生认真地读,理解文意,把握感情。
  在初读疏通文句的基础上,要对课文进行品读。其目的是在更顺畅的阅读中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培养语感。让学生理解句意、文意,知作者所云,更知为何所云,此所谓读求甚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讲究咬字吐音、表情达意的语言艺术。品读时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对那些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悉心揣摩品味,悟出语言的美妙之外,体会作者的情怀,深入理解蕴含的意思,以激起情感上的共鸣。
  在品读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有不能理解的东西,首先要学会查资料,学会向他人请教。如果依然无法求解,就请教师帮助完成。在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在最需要引导时加以引导,在最需要点拨处进行点拨,在最困惑的问题上解难答疑,像这样服务于阅读主体而又恰到好处的教学指导,才是“主导”的最佳位置和最好体现。
  例如在学习陆游的《书愤》时,有些学生不理解作者在自伤身世(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之后,为什么会紧接着抒发对诸葛亮的赞颂之情(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有学生认为应该和《蜀相》有相似之处,都是抒写壮志未酬的遗憾和无奈。可马上就有同学反驳,《书愤》最后一句明显是赞叹语气,作者自况、自勉,表明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热忱……可见,通过品味语言,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对感情的把握更加准确。
  
  三、美读
  
  要求学生投入地读,表现情感、再现情境。
  叶圣陶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品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委婉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美读是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走近作者的过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诵课文,达到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的境界。美读的要义在于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由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
  文章的风格各不相同,教师要让学生深入揣摩每一篇的“个中滋味”:有的要读得情意缠绵,有的凄婉哀伤,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生动活泼,等等。如读李白的《将进酒》时,应激情喷涌,豪气冲天,把李白狂放不羁的形象真实地表现出来;而读朱自清的《春》时,就应轻松愉悦,生机勃勃,表现出作者对春的喜爱……读着读着,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或被大好河山的壮美所陶醉,或被催人奋进的豪情所激励,或被细致入微的亲情所感化,或被催人泪下的悲情所感染,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自然深刻、透彻。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知识得以积累,语文能力也得到提高。另外,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性情,培养美感,这是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应转变观念,重视朗读,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
  [2]学苑教育.2008,(1).
  [3]教学实践与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 语文着眼于精神的改造,新人的培育,让受教育者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为日后的生活提供技术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对接,与古今中外人类高贵的灵魂对话。语文是孕育美、生成美的地方,生活的空间有多宽广,语文的空间也就有同样的宽广。所以语文课堂应是富有诗意的,体现一定的创意。  关键词: 语文 诗意 创意 心灵    语文,以成就思想、丰富心智、提升灵魂、锻铸人格为己任;它着眼
通过科技教育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用科学的力量培养青少年的兴趣和理想,还为毕业大学生打下科学知识的基础.
本文介绍了国际化与本土化、专业化与市场化的成功融合.介绍了国际性与地域性的结合;市场化运作与完美内容的结合;内容真实、准确与名牌效应的结合.作者指出,科普期刊走引进
众多新兴的数字媒体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为品牌提供和消费者沟通的利器的同时,也为营销者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到底究竟应该如何运用纷繁复杂的数字营销手段来和消费者进行
作者谈及了科普教育基地对科普工作社会化的重要作用,及其它在几个方面的体现和对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的几点体会.
摘 要: 为了让语文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实现技校语文教学的最优化,教师要认识到两点:首先,提高兴趣是基点。具体方法:一是实施诱思探究教学法;二是消除课堂学习与学生的心理和知识水平之间的疏离。其次,明确认识比接受知识更重要。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比较法让学生建立起耻辱感和正确的美丑观。  关键词: 兴趣 诱思探究教学法 明确认识 比较    作为一名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师,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语文课到
作者论述了科普理论传播的导向,指出要重视科普理论研究,强化科普传播意识,科普理论传播的导向必须要正确全面理解科学.
本文论述的是抓好试点,以点带面,创建科普示范城区.在实施“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开展了较有特色的科普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城区两个文明建设.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妇孺皆知,它道出了书籍的重要作用,“开卷有益”诠释出读书的好处,而语文课则是让学生读书取得进步的一个途径,是让学生多读书并在读书过程中自我思考、体验人生、感悟哲理的过程。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和阅读写作能力就是在语文课上逐步提高的。既然这样,我们何不把语文课请进图书馆,把语文课和图书馆紧密联系起来?这几年我对此进行了尝试,效果显著,在此希望和大家共同分享在图书馆上语文课的
一、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是实施疑问教学的前提。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不是取决于教师反复地讲解,而取决于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及其自主学习的程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只有处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