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小学语文教材所精选的都是历代名篇佳作,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和瑰宝,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推荐背诵的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我采取一些方法诵读,不仅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记忆,对于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审美能力,而且对于提高文化素质起了重要作用。
多年来,我采取以下七种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诵读,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广阅读,早铺垫
对古诗的理解诵读,一是必须要建立在对作者生平的简要了解,对所写本诗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当时的心境的领悟。如学王昌龄《出塞》,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二是学生平时积累掌握古诗词诵读的一些基本方法,熟悉所学诗词的节奏特点,自画章节符号和重音记号,选择恰当的音调、停顿表现出鲜明的节奏和诗人的情感。平时留意多欣赏一些电台的古诗诵读,摆脱机械背诵的陈旧方式。
二、多形式诵读
教师的范读是很重要的,给学生的感染是多方面的,要求学生熟读成诵,教师必须首先做到。教师范读,要让学生体会从声调、节奏、重音上说出为什么要那样读,让学生真正从理解的角度去模仿,力求有创造性,要有新意,鼓励超越教师。在诵读方式上可根据诗词的内容采取对读、轮读、分角色读、伴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如《寻隐者不遇》可分角色诵读,曹植的七步诗可采用对读的形式。带哲理性的警句可要全班高声齐读,如《梅花》后二句。
三、情境式诵读
我国古代大学问家朱熹说:“不入情,所读之文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教师利用音、像、物等教学媒体创设所教诗词的情境,加上富有情感地描述、解说,把学生引入其情境之中,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在内容上要使学生入其境、感其情、撼其心。如教三年级的《春江晓景》一诗,学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教师用书画作品出示“桃花”“蒌蒿芦芽”的景物;并且边播放《二泉映月》二胡名曲,边启发学生边看、边听、边吟诗、边想像,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那些美丽的画面?学生入情入境,就自然会感受到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啊!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啊!鲜明的画面和学生自己的联想促进了对诗词的深刻记忆和有感情地诵读。
四、表演式诵读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有些古诗的内容,基本能化成明显的动作进行表演,如诵读《游园不值》一诗,组织学生进行诗意情景表演比赛。将学生分成若干个人数相等的小组,每组在商量怎样展示诗意的基础上,各选一名善于表演的学生上台表演,由诵读水平高的学生诵读,表演的学生根据诵读的诗句演示相应的动作。教师和学生担任评判员评分。“应怜屐齿印苍苔”一句应躬身下看,高抬腿,轻放步,显示出小心翼翼的“应怜”之态。“小扣柴门”的礼貌之举,“久不开”后的失望,诗人看见一枝鲜艳的红杏已经探出墙来的欣喜。学生要把诗人高兴—扫兴自宽自慰满意的内心情感一一展示出来,必然要对诗情画意以深刻的理解,深刻的理解必然会产生深刻的记忆。
五、想像式诵读
在诗词的反复诵读中,要让学生激发自己的想像,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引发联想,将无声的词句转化成具体生动的画面迅速进入诗词意境,使学生如临其境。诵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语言训练形式。如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如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学生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场景就有很深的感受。生活在草原上的学生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对牧草丰美,牛羊肥美可爱就很熟悉。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学生从自己获奖或爱表扬后欢快回家的感受中能够体会出诗人李白经过六个月的痛苦流放,突然获得自由的欣喜,眼前的一切景物以及声音都因诗人欢畅心情而赏心悦目。有的诗歌,诗句之间有较大的跳跃,要通过合理想象,把隐含其中的内容填补出来。如《蚕妇》,蚕妇入城市去干什么?她为什么会流泪?再如《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什么?童子回答“言师采药去”后,诗人又问了什么?
六、熟读成诵法
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七、联系扩充法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 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古诗文诵读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实践证明:以上七种诵读方法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记忆,对于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质起了重要作用。
多年来,我采取以下七种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诵读,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广阅读,早铺垫
对古诗的理解诵读,一是必须要建立在对作者生平的简要了解,对所写本诗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当时的心境的领悟。如学王昌龄《出塞》,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二是学生平时积累掌握古诗词诵读的一些基本方法,熟悉所学诗词的节奏特点,自画章节符号和重音记号,选择恰当的音调、停顿表现出鲜明的节奏和诗人的情感。平时留意多欣赏一些电台的古诗诵读,摆脱机械背诵的陈旧方式。
二、多形式诵读
教师的范读是很重要的,给学生的感染是多方面的,要求学生熟读成诵,教师必须首先做到。教师范读,要让学生体会从声调、节奏、重音上说出为什么要那样读,让学生真正从理解的角度去模仿,力求有创造性,要有新意,鼓励超越教师。在诵读方式上可根据诗词的内容采取对读、轮读、分角色读、伴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如《寻隐者不遇》可分角色诵读,曹植的七步诗可采用对读的形式。带哲理性的警句可要全班高声齐读,如《梅花》后二句。
三、情境式诵读
我国古代大学问家朱熹说:“不入情,所读之文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教师利用音、像、物等教学媒体创设所教诗词的情境,加上富有情感地描述、解说,把学生引入其情境之中,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在内容上要使学生入其境、感其情、撼其心。如教三年级的《春江晓景》一诗,学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教师用书画作品出示“桃花”“蒌蒿芦芽”的景物;并且边播放《二泉映月》二胡名曲,边启发学生边看、边听、边吟诗、边想像,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那些美丽的画面?学生入情入境,就自然会感受到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啊!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啊!鲜明的画面和学生自己的联想促进了对诗词的深刻记忆和有感情地诵读。
四、表演式诵读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有些古诗的内容,基本能化成明显的动作进行表演,如诵读《游园不值》一诗,组织学生进行诗意情景表演比赛。将学生分成若干个人数相等的小组,每组在商量怎样展示诗意的基础上,各选一名善于表演的学生上台表演,由诵读水平高的学生诵读,表演的学生根据诵读的诗句演示相应的动作。教师和学生担任评判员评分。“应怜屐齿印苍苔”一句应躬身下看,高抬腿,轻放步,显示出小心翼翼的“应怜”之态。“小扣柴门”的礼貌之举,“久不开”后的失望,诗人看见一枝鲜艳的红杏已经探出墙来的欣喜。学生要把诗人高兴—扫兴自宽自慰满意的内心情感一一展示出来,必然要对诗情画意以深刻的理解,深刻的理解必然会产生深刻的记忆。
五、想像式诵读
在诗词的反复诵读中,要让学生激发自己的想像,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引发联想,将无声的词句转化成具体生动的画面迅速进入诗词意境,使学生如临其境。诵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语言训练形式。如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如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学生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场景就有很深的感受。生活在草原上的学生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对牧草丰美,牛羊肥美可爱就很熟悉。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学生从自己获奖或爱表扬后欢快回家的感受中能够体会出诗人李白经过六个月的痛苦流放,突然获得自由的欣喜,眼前的一切景物以及声音都因诗人欢畅心情而赏心悦目。有的诗歌,诗句之间有较大的跳跃,要通过合理想象,把隐含其中的内容填补出来。如《蚕妇》,蚕妇入城市去干什么?她为什么会流泪?再如《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什么?童子回答“言师采药去”后,诗人又问了什么?
六、熟读成诵法
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七、联系扩充法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 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古诗文诵读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实践证明:以上七种诵读方法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记忆,对于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质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