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通过多年的数学教学,对一些问题有过深入的思考,包括对教科书的使用、如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对应用问题的认识等,在此提供几点给大家。
一、教学参考书的使用
教学参考书是教师进行教学准备的必备工具之一,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在使用教学参考书上存在一些误区,列举如下:
1.不使用教学参考书。这种情况在一些老教师身上比较常见,有些老教师自以为教了很多年书,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所以常常忽视对教学参考书的使用。
2.使用教学参考书只是用来校正答案。这种情况年轻教师居多,往往是有些老师认为一些文字性的说明性的东西用处不大,所以仅仅用它来验证一下答案是否正确。
3.走马观花式的阅读。这种老师想起来就看一下,而且是浅尝辄止。
4.过分依赖教参。这种老师对教参过分崇拜,严格按照教参执行,不敢越雷池半步。
以上几种做法是不足取的,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1.通读教材和教参。教参是配合教材使用的,所以要首先熟悉教材然后再阅读教参,这样对教材的设计就有整体把握。
2.随进度细研教材和教参。在讲授每一节课前要提前研究教材自不必说,对教参也要细心研究,细到每个题型的设计、每个知识点的引入等等。这样在教学中对一些疑难问题才不至于捉襟见肘。
3.要把教参当成工具使用。教参只是参考,是一种工具,教学中如果过分依赖教参,不敢有“非分之想”就会制约教师的发展,教学一般也不会有大的突破。
二、提高学生运算能力应从平时做起
运算能力是数学的一项基本能力。经常有这样的同学,考试时一看题目基本都会做,分数下来却不高,究其原因很多是在运算环节出了问题。有些同学平时上课比较活跃,思维也比较灵活,可就是不爱多做题,有些题目一看会做就一带而过,结果就造成了眼高手低的现象。运算能力要靠平时养成,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1.要求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要在平时的授课中灌输这种思想,可以举一些因运算出错而造成损失的例证,比如前苏联一名航天员就是因为工作人员计算中的失误而永远的留在了太空。
2.课堂上多安排一些练习的时间。有些老师上课喜欢“滔滔不绝”或者搞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以为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水平、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笔者认为老师能力的高低更多的要通过学生体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能以降低学生的运算能力为代价,这个“度”要把握好。
3.运用好“作业”这个工具。作业的作用非同寻常,特别是现在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老师更应重视作业的作用,要力求做到精心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及时校正作业,坚持下去就能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4.做好考后反思。现在大型考试不多,老师可自行组织小型检测,通过检测可集中检验学生的运算能力,同时对试卷中出现的运算错误要重点指出并要求学生改正、反思。
三、对数学应用问题教学的一点认识
数学应用问题可以追朔到小学的解应用题,而它几乎以固定形态在高考中出现还是近10年的事。现在应用问题已成为数学的常规问题,在教材中有些模块有专门的节次对应用问题加以举例和研究。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些老师对这类问题常常持忽视态度,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避重就轻的心理作用。这部分题目往往不好理解,讲解也就不容易,比如必修三的“算法案例”部分以及选修1—1的“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有些老师在讲解这些问题时一带而过。
2.思想上不重视。有些老师认为这部分题目和高考联系不一定紧密,因此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其实高考的取材很广且以能力立意,所以对教材的把握要参照教参和考纲。
3.学生存在畏惧心理。有些学生由于基础比较薄弱,应用问题一直以来就是拦路虎,所以对这类问题提不起兴趣,对这样的学生,老师要在积极研究教材、教法的基础上,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才能化解学生的畏惧心理。
一、教学参考书的使用
教学参考书是教师进行教学准备的必备工具之一,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在使用教学参考书上存在一些误区,列举如下:
1.不使用教学参考书。这种情况在一些老教师身上比较常见,有些老教师自以为教了很多年书,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所以常常忽视对教学参考书的使用。
2.使用教学参考书只是用来校正答案。这种情况年轻教师居多,往往是有些老师认为一些文字性的说明性的东西用处不大,所以仅仅用它来验证一下答案是否正确。
3.走马观花式的阅读。这种老师想起来就看一下,而且是浅尝辄止。
4.过分依赖教参。这种老师对教参过分崇拜,严格按照教参执行,不敢越雷池半步。
以上几种做法是不足取的,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1.通读教材和教参。教参是配合教材使用的,所以要首先熟悉教材然后再阅读教参,这样对教材的设计就有整体把握。
2.随进度细研教材和教参。在讲授每一节课前要提前研究教材自不必说,对教参也要细心研究,细到每个题型的设计、每个知识点的引入等等。这样在教学中对一些疑难问题才不至于捉襟见肘。
3.要把教参当成工具使用。教参只是参考,是一种工具,教学中如果过分依赖教参,不敢有“非分之想”就会制约教师的发展,教学一般也不会有大的突破。
二、提高学生运算能力应从平时做起
运算能力是数学的一项基本能力。经常有这样的同学,考试时一看题目基本都会做,分数下来却不高,究其原因很多是在运算环节出了问题。有些同学平时上课比较活跃,思维也比较灵活,可就是不爱多做题,有些题目一看会做就一带而过,结果就造成了眼高手低的现象。运算能力要靠平时养成,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1.要求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要在平时的授课中灌输这种思想,可以举一些因运算出错而造成损失的例证,比如前苏联一名航天员就是因为工作人员计算中的失误而永远的留在了太空。
2.课堂上多安排一些练习的时间。有些老师上课喜欢“滔滔不绝”或者搞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以为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水平、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笔者认为老师能力的高低更多的要通过学生体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能以降低学生的运算能力为代价,这个“度”要把握好。
3.运用好“作业”这个工具。作业的作用非同寻常,特别是现在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老师更应重视作业的作用,要力求做到精心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及时校正作业,坚持下去就能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4.做好考后反思。现在大型考试不多,老师可自行组织小型检测,通过检测可集中检验学生的运算能力,同时对试卷中出现的运算错误要重点指出并要求学生改正、反思。
三、对数学应用问题教学的一点认识
数学应用问题可以追朔到小学的解应用题,而它几乎以固定形态在高考中出现还是近10年的事。现在应用问题已成为数学的常规问题,在教材中有些模块有专门的节次对应用问题加以举例和研究。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些老师对这类问题常常持忽视态度,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避重就轻的心理作用。这部分题目往往不好理解,讲解也就不容易,比如必修三的“算法案例”部分以及选修1—1的“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有些老师在讲解这些问题时一带而过。
2.思想上不重视。有些老师认为这部分题目和高考联系不一定紧密,因此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其实高考的取材很广且以能力立意,所以对教材的把握要参照教参和考纲。
3.学生存在畏惧心理。有些学生由于基础比较薄弱,应用问题一直以来就是拦路虎,所以对这类问题提不起兴趣,对这样的学生,老师要在积极研究教材、教法的基础上,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才能化解学生的畏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