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时代的图书馆中的女性图书馆员所比重在70%以上,由于她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职业现象,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职业生涯中,女性图书馆员既要利用优势的感性趋向促进其职业生涯发展,又要弥补感性倾向的不足实现差别的职业生涯发展。
【关键词】女性图书馆员 感性趋向 职业生涯
据统计,女性图书馆员大约占到图书馆全部从业人员的70%以上,可见女性馆员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体。但是,在当今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日趋激烈的竞争,女性馆员们往往感到压力重重,常在事业与生活的关系上比其他行业或男性面临更多的冲突和困扰,出现了职业瓶颈。女性馆员们长年累月、周而复始地重复采购、验收、分类、编目、借阅、归还、整架等工作,有的女性馆员一项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瓶颈职业倦怠问题。
一、女性图书馆员利用优势的感性趋向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女性家庭责任、教育责任、社会责任不断增长的背景中,女性以自身的特殊优势,在图书管理领域中展示了她们特有的风采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女性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活是各种“行为”与“状态”的组合,在图书管理工作中,没有“无性化”的单一的理想规范,现实中必然存在着男女两性差异带来的影响。普遍认为,女性耐心、细致和富有爱心,适合从事图书管理工作,男性比较喜欢富有挑战性、刺激性和自主度高的职业。
1.女性图书馆员特有的人文关怀
女性图书馆员的准母亲气质,就相当于母亲角色的延续,其女性的关怀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集中体现在亲童性与安全感。是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基础。女图书馆员关怀感性趋向具有三个主要特征,第一,重视情感甚于理性。女性图书馆员的关怀重视读者的感受,而不只是管理规范和逻辑理性,这也是对西方传统伦理学男性范式的质疑。这种新的伦理范式,不只是以理性的思维去引导行为。而是要研究在理性思维背后,使关怀他人化为实践的承诺,落实在行动中。第二,合理的沟通情境建立在关怀的实践中。女性图书馆员与读者通过交往双方互动、沟通、协商而形成友好的阅读气氛,女性图书馆员在这方面表现了独特。
2.女性图书馆员丰富的感性表达
语言是一种行为,是一种精神活动。人是以一种历史的方式生存在语言中,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的目的在于理解。女性图书馆员的口头言语,一般地讲,带有更明显的流畅性和情感性,主要表现为吐字清楚,口齿流利。女性图书馆员口头语言的情感性的表现,一方面,为喜欢使用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动词、副词和形容词,因而说起话来细腻而感人;一方面,表现为比较注重表达的轻重缓急、高低快慢,以此来加强感情效果。另外,女性图书馆员善于用眼神和面部表情以及手势动作来增强口头言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更增加了口头语言的情感性。
3.女性图书馆员丰沛的感性情感投入
女性图书馆员的“情感性”并非发端于什么长远考虑,而仅仅是发端于情感本身。换句话说,这并非出于理性,而是出于感性。女性图书馆员的性情温和,感情细腻,态度和蔼,更多地是表现为优雅、含蓄、举止委婉,有较强的亲和力,使读者感觉可信赖,形成乐群性。乐群主要表现为图书管理员外向而又富有热情,乐观而又和蔼可亲,善于与他人相处,适应能力较强,这都是女性图书馆员优于男性图书馆员的地方,也是女性图书馆员能够处理好阅读关系的良好特征。另外,女性图书馆员面对读者时的善意、开放、接纳的态度,集中趋向在同情心的表现。从文化的角度看表达同情是女性化的表现,而文化抑制男性表达同情,认为男性应该更理性地看待问题。而不是更感性。
二、女性图书馆员感性趋向的不足与其差别职业生涯的发展
不能要求每个女性图书馆员“人人皆尧舜”,女性图书馆员的事无巨细、包揽一切、讲话婆婆妈妈以及唠叨没完等性别特征于职业生涯发展不利:女性图书馆员的“含蓄、高雅、可爱、温柔”的性别特质于某种场域“刚”、“烈”的工作环境来说,会破坏阅读的气氛,是不利于图书馆工作的。男女图书馆员的差异性往往受其认知风格、职业性向、气质和人格特点的影响,属于一种“先在的职业特性”,同样也受后天职业要求的影响。
1.从感性到创新:“像女性一样”进行思考
女性图书馆员在职业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受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不能摆脱“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传统文化对她们个性和行为的压抑。女性图书馆员有些行动被感觉引起,并自动的连贯进行下去,在这一过程中很少有思考进行干预。从整体上看,女性不喜欢被人看见做错事,因此她们总是谨慎行事。女性不是规则的破坏者,容易被各种“潜规则”所影响,通常男性表现出极端行为,他们标新立异和善于冒险,而女性大多比较中庸,谨慎行事。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有血有肉真实的人,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和智力在生活世界中自主自立的人。因此,女性图书馆员应该在感性过后,“像女性一样”进行思考,并学会趋向于理性分析。女性图书馆员在自信、自强和自立等个性特征上,还应多向男性学习,做到扬长然后补短。当今的女性图书馆员要在优势和不足中找准自身发展的空间。在男权为主体的社会大背景中坚信自己的优势,在认同自我的同时不断激励自己,充满信心地走出家门,满怀爱心地走进职场,保持恒心地创造自己每一天的精彩人生。
2.在践行责任中减压:锤炼自我的心理感性特质
女性图书馆员经常试图集多种责任于一身,特别是对于工作与家庭的责任,加之女性图书馆员对压力比男性教师敏感,因而工作压力大。女性图书馆员在强迫症状、躯体化、抑郁、焦虑症状也显著高于男性图书馆员,说明女性图书馆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较男性图书馆员要差一些,这可能与女性图书馆员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家庭负担较重等因素有关。在信息社会中,女性图书馆员要学会为自己减压,学会善待自己。首先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要在不断学习中重建知识结构,转变工作观念,改进工作方法;还要学会尊重、理解读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生活中要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努力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良好的心态、有足够的精力做好本职工作,才能让自己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3.从服从到独立:女性图书馆员职业理性
福柯曾经指出,话语与权力始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任何社会里,话语一旦产生,即刻就受到若干程序的控制、筛选、组织和再分配”。凭借深入细致的分析,福柯成功地揭示了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紧密联系。职场话语正是社会权力得以传递的途径之一,它在生产和复制各种身份的同时,也合理化了男女的社会和权力分工。女性图书馆员们进入的是一个自身性别并未得到重视的领域,她们的话语只有在与公共话语相一致时才会被认可。所谓独立就是主体的女性图书馆员从感性到感受、感悟或体验对象,从而在对象中发现“我”,即主体认识自己。主体全身心地投入客体之中,客体也以全新的意义与主体构成一种新的关系,此时便无所谓主体与客体之分了。这就是狄尔泰所说的体验。体验的对象就是凝聚了客观化的、可以认识的、生活的精神世界,主体在这种精神世界中去感受、去体验,于是,女性图书馆员的后天习得的内心生活的网络系统就形成和发展起来,这种网络系统不断地影响着女性图书馆员的行为,感染她们的观念,组织她们的印象并调节她们的情感,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抗争中从服从到独立起来。
参考文献:
[1]霍彩玲,徐荣英,关于女性图书馆员职业瓶颈与职业回报的探讨[J].图书馆界,2009,(1):35-37.
[2][美]乔纳森·特纳、简·斯戴兹著,情感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8-49.
[3]杨小秋,女性感性趋向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学术月,2011,-(3):63—66.
[4]项贤明,比较教育:话语与权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关键词】女性图书馆员 感性趋向 职业生涯
据统计,女性图书馆员大约占到图书馆全部从业人员的70%以上,可见女性馆员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体。但是,在当今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日趋激烈的竞争,女性馆员们往往感到压力重重,常在事业与生活的关系上比其他行业或男性面临更多的冲突和困扰,出现了职业瓶颈。女性馆员们长年累月、周而复始地重复采购、验收、分类、编目、借阅、归还、整架等工作,有的女性馆员一项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瓶颈职业倦怠问题。
一、女性图书馆员利用优势的感性趋向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女性家庭责任、教育责任、社会责任不断增长的背景中,女性以自身的特殊优势,在图书管理领域中展示了她们特有的风采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女性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活是各种“行为”与“状态”的组合,在图书管理工作中,没有“无性化”的单一的理想规范,现实中必然存在着男女两性差异带来的影响。普遍认为,女性耐心、细致和富有爱心,适合从事图书管理工作,男性比较喜欢富有挑战性、刺激性和自主度高的职业。
1.女性图书馆员特有的人文关怀
女性图书馆员的准母亲气质,就相当于母亲角色的延续,其女性的关怀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集中体现在亲童性与安全感。是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基础。女图书馆员关怀感性趋向具有三个主要特征,第一,重视情感甚于理性。女性图书馆员的关怀重视读者的感受,而不只是管理规范和逻辑理性,这也是对西方传统伦理学男性范式的质疑。这种新的伦理范式,不只是以理性的思维去引导行为。而是要研究在理性思维背后,使关怀他人化为实践的承诺,落实在行动中。第二,合理的沟通情境建立在关怀的实践中。女性图书馆员与读者通过交往双方互动、沟通、协商而形成友好的阅读气氛,女性图书馆员在这方面表现了独特。
2.女性图书馆员丰富的感性表达
语言是一种行为,是一种精神活动。人是以一种历史的方式生存在语言中,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的目的在于理解。女性图书馆员的口头言语,一般地讲,带有更明显的流畅性和情感性,主要表现为吐字清楚,口齿流利。女性图书馆员口头语言的情感性的表现,一方面,为喜欢使用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动词、副词和形容词,因而说起话来细腻而感人;一方面,表现为比较注重表达的轻重缓急、高低快慢,以此来加强感情效果。另外,女性图书馆员善于用眼神和面部表情以及手势动作来增强口头言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更增加了口头语言的情感性。
3.女性图书馆员丰沛的感性情感投入
女性图书馆员的“情感性”并非发端于什么长远考虑,而仅仅是发端于情感本身。换句话说,这并非出于理性,而是出于感性。女性图书馆员的性情温和,感情细腻,态度和蔼,更多地是表现为优雅、含蓄、举止委婉,有较强的亲和力,使读者感觉可信赖,形成乐群性。乐群主要表现为图书管理员外向而又富有热情,乐观而又和蔼可亲,善于与他人相处,适应能力较强,这都是女性图书馆员优于男性图书馆员的地方,也是女性图书馆员能够处理好阅读关系的良好特征。另外,女性图书馆员面对读者时的善意、开放、接纳的态度,集中趋向在同情心的表现。从文化的角度看表达同情是女性化的表现,而文化抑制男性表达同情,认为男性应该更理性地看待问题。而不是更感性。
二、女性图书馆员感性趋向的不足与其差别职业生涯的发展
不能要求每个女性图书馆员“人人皆尧舜”,女性图书馆员的事无巨细、包揽一切、讲话婆婆妈妈以及唠叨没完等性别特征于职业生涯发展不利:女性图书馆员的“含蓄、高雅、可爱、温柔”的性别特质于某种场域“刚”、“烈”的工作环境来说,会破坏阅读的气氛,是不利于图书馆工作的。男女图书馆员的差异性往往受其认知风格、职业性向、气质和人格特点的影响,属于一种“先在的职业特性”,同样也受后天职业要求的影响。
1.从感性到创新:“像女性一样”进行思考
女性图书馆员在职业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受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不能摆脱“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传统文化对她们个性和行为的压抑。女性图书馆员有些行动被感觉引起,并自动的连贯进行下去,在这一过程中很少有思考进行干预。从整体上看,女性不喜欢被人看见做错事,因此她们总是谨慎行事。女性不是规则的破坏者,容易被各种“潜规则”所影响,通常男性表现出极端行为,他们标新立异和善于冒险,而女性大多比较中庸,谨慎行事。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有血有肉真实的人,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和智力在生活世界中自主自立的人。因此,女性图书馆员应该在感性过后,“像女性一样”进行思考,并学会趋向于理性分析。女性图书馆员在自信、自强和自立等个性特征上,还应多向男性学习,做到扬长然后补短。当今的女性图书馆员要在优势和不足中找准自身发展的空间。在男权为主体的社会大背景中坚信自己的优势,在认同自我的同时不断激励自己,充满信心地走出家门,满怀爱心地走进职场,保持恒心地创造自己每一天的精彩人生。
2.在践行责任中减压:锤炼自我的心理感性特质
女性图书馆员经常试图集多种责任于一身,特别是对于工作与家庭的责任,加之女性图书馆员对压力比男性教师敏感,因而工作压力大。女性图书馆员在强迫症状、躯体化、抑郁、焦虑症状也显著高于男性图书馆员,说明女性图书馆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较男性图书馆员要差一些,这可能与女性图书馆员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家庭负担较重等因素有关。在信息社会中,女性图书馆员要学会为自己减压,学会善待自己。首先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要在不断学习中重建知识结构,转变工作观念,改进工作方法;还要学会尊重、理解读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生活中要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努力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良好的心态、有足够的精力做好本职工作,才能让自己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3.从服从到独立:女性图书馆员职业理性
福柯曾经指出,话语与权力始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任何社会里,话语一旦产生,即刻就受到若干程序的控制、筛选、组织和再分配”。凭借深入细致的分析,福柯成功地揭示了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紧密联系。职场话语正是社会权力得以传递的途径之一,它在生产和复制各种身份的同时,也合理化了男女的社会和权力分工。女性图书馆员们进入的是一个自身性别并未得到重视的领域,她们的话语只有在与公共话语相一致时才会被认可。所谓独立就是主体的女性图书馆员从感性到感受、感悟或体验对象,从而在对象中发现“我”,即主体认识自己。主体全身心地投入客体之中,客体也以全新的意义与主体构成一种新的关系,此时便无所谓主体与客体之分了。这就是狄尔泰所说的体验。体验的对象就是凝聚了客观化的、可以认识的、生活的精神世界,主体在这种精神世界中去感受、去体验,于是,女性图书馆员的后天习得的内心生活的网络系统就形成和发展起来,这种网络系统不断地影响着女性图书馆员的行为,感染她们的观念,组织她们的印象并调节她们的情感,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抗争中从服从到独立起来。
参考文献:
[1]霍彩玲,徐荣英,关于女性图书馆员职业瓶颈与职业回报的探讨[J].图书馆界,2009,(1):35-37.
[2][美]乔纳森·特纳、简·斯戴兹著,情感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8-49.
[3]杨小秋,女性感性趋向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学术月,2011,-(3):63—66.
[4]项贤明,比较教育:话语与权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