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材料作文写作的五种“关键能力”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说:材料作文是姓“材”的。的确如此,一道完整的材料作文题往往是由写作材料、写作提示和写作要求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其核心是作文题所提供的写作材料。因此需要写作者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尊重,更要主动避免“自说自话”和减少“说正确的废话”,努力增强与材料的交流、对话、补充与碰撞,确保自己的认识、看法、思考等,与所给材料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并能形成美妙的结合与融合,以此体现材料作文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
  然而,在写作实践中不同的写作主体在理解、分析和处理材料,并在与材料进行对话的方式和具体操作的路径上,往往会有所不同,但都需要遵循共同的写作要求和规则,或写作框架、思维路径、逻辑结构等,才能更好地促进与材料的对话和融通。如果各自用一套自己的写作方式,或话语体系,或思维方式,或自说自话,则可能会出现材料内容的认识、思考或观点与写作实际“两张皮”的现象,甚至会出现偏离题意或脱离材料的主要内容,最终会产生误读、误解和误判。
  当然,由于作文题呈现与材料表达方式、语言形式等有所不同,写作者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尝试建立与材料对话的框架,根据不同的问题,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并表达出自己有价值的思考。这样既有利于整体把握材料的核心思想,又能促进观点与材料的有效融合,并在这一融合的过程中体现出材料作文写作的五种“关键能力”。
  一是阅读理解和准确把握材料的能力
  对于任何形式和类型的作文题,读题和审题永远都是第一位的。材料作文永远是姓“材”的,写好材料作文就要抓住它的这一特性,将作文题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到底。其中准确理解和把握材料的核心思想是读懂题意的重要基础,也是持续保持与材料对话的前提条件。
  理解和把握材料首先就要读懂材料中的每一句话,不丢一字,读全读懂题目,切勿一“词”挡目,确保读全题意;其次,要读通材料,梳理出材料内在的逻辑链。在读全读懂的基础上尝试建立起材料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厘清材料内在的逻辑关系,密切關注材料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再次,要读出重点,整体把握出题者的命题意图,揣摩出题者的情感倾向,着力体现材料作文写作要“有思考”的独特性和深刻性。总之,读懂、读通和读透所给材料,是确保写作者能够与材料保持正式对话和高质量对话的起点,也是客观而又合理地表达自我认识与思考的逻辑起点。
  如,2021年奉贤区高三语文二模作文题:
  对音盲来说,贝多芬等于不存在。对于画盲来说,毕加索等于不存在。对于只读流行小报的人来说,从荷马到海明威的整个文学宝库等于不存在。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现象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理解和把握材料需要获得准确的整体感,是谓求同。材料中三句“……等于不存在”,连续反复,结构相似,体现了命题者鲜明的爱憎与立场;贝多芬、毕加索、荷马和海明威具有一致性,各自都是行当里最高水平的代表人物。整体来看写作材料以重复和叠加的方式表达一个相对集中的认识、思考或观点,即唯有提升认知能力,才能避免错失经典、误读经典。
  其次,要善于从句式结构和遣词用词中玩味,在细微处理清层次感,是谓存异。如,材料中的“等于”一词,极具讽刺性,讽刺了徒知其名不得其实者,虽言之凿凿,却“盲”然依旧,完全没有触及“毕加索们”的真正价值。又如,“音盲”和“画盲”皆直言其盲,“只读流行小报的人”看似不盲,但出题者语势更盛一层,似乎在愤怒抨击更可悲的“心盲”。通过分析和研究句式结构和特点,不难看出,前两句属于一个层次,如同古诗文中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而后者才是着意之处。因此,需要写作者具有在仔细玩味中对材料有准确理解和整理把握的能力。
  二是阐释概念和辨析内涵的能力
  对于材料作文而言,往往会涉及到相关概念,或单个概念,或多个或一组概念的组合、叠加与辨析等,对材料中涉及的关键词句和核心概念,写作者需要对其有针对性进行界定,或阐释或演绎,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写作者对于所给材料持续对话的能力。不引用,或不关切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和概念,势必会脱离材料,甚至会偏离题意;不分析,或不勾连所给材料,也可能会造成观点与所给材料之间缺少必要的勾连,从而出现观点的附会强加,更严重的是还会有“套题”“套文”之嫌。不阐释,或不演绎,或不辨析概念的内在关系,则可能会出现“自说自话”,或直接呈现出材料与观点“两张皮”的现象,或给读者以说“正确的废话”之感。总之,对于所给材料,如果不能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与材料保持高度密切的对话,则可能会造成写作或思考缺少针对性,分析缺乏合理性,思想缺乏表现力等问题,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写作存在浅表化和标签化,导致文章缺少应有的“材料味”。
  如,2021年徐汇区高三语文二模作文题:
  对话是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达成共识的对话是否比增进理解的对话更有价值?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这是一道“观点 判断”类的材料作文题。材料中第一句话重在陈述观点,第二句话在此基础上引导写作者对这一观点进行选择、判断、分析和思考。因此,理清概念,并围绕观点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作基本界定和必要阐释,是审题和立意的关键所在,也是辩证两者关系的重要依据。其次,需围绕“观点”简要辨析概念的思想内涵,如,作为两种重要的交流沟通方式,达成共识的对话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有很明显的利益诉求。为了让事情能顺利开展,暂时抛开分歧,搁置争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求同存异。这种对话适用于商业谈判、外交场合,适用于国家、政府之间的重要活动。而增进理解的对话则重在交流沟通,增进的是情感思想的融合,往往体现在个体之间,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前者有时需要做出适当的妥协让步,服从大局,有时也可能屈服于权威、压力等。后者强调情感交流、思想沟通,更看重对话的过程,讲求拥有共情能力,具备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等,其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对话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达成共识的对话与增进理解的对话,无所谓优劣高下,因知识目的、方式、使用场合的不同,各有其存在的意义、价值。而辨析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关系是写作与思考的第一步,有助于写作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材料的写作重点,围绕“思考和论证这两种对话方式哪一种更有价值”这一核心问题作出自己理性、全面而又客观的判断与思考。   三是分析演绎和推理判断的能力
  对于所给材料中有明确观点的表述,写作者需要对支撑观点的理由或逻辑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演绎,以此来表明写作者对这一观点的理解、认同,甚至是质疑,或批判或否定或补充,这种分析演绎的能力,在高中材料作文的写作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如果所给材料的前后内容存在某种关系,则需要写作者抓住材料表述中的关联词、副词和连词,进行准确的分析、揣摩、推理,并作出自己的判断,从而在推理判断中引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这种推理判断能力是区别写作思维品质的重要依据。
  如,2021年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二模作文题:
  当今时代,我们总是鼓励年轻人要追求卓越,拒绝平庸,而有人却说“我的孩子,我只要她(他)健康快乐就好”。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材料给出了“当今时代”这一写作的特定情境,稍作分析,不难发现其旨在引导写作者要联系和关注现实,生活在“当今时代”,人们常常会感到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得不提升自己,以此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在当今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之下,许多人都会呈现出一种“亚健康”的生存状态,身心俱疲。这一分析、演绎和推理的过程,或许就是“我们总是鼓励年轻人要追求卓越,拒绝平庸”的理由和存在的内在逻辑。
  其次,材料明确列举了不同的主体对年轻人的两种不同期待,稍作分析推理,则可以理解为:前者来自师长们的鼓励,希望他们追求卓越,不甘平庸,其中“总是”一词表明这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体现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后者来自部分家长,可能是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为了激烈的竞争而牺牲自由快乐,也可能是因为懂得青少年身心的成长规律,不屑于陷入当下无谓的竞争,还可能是因为认识到人人生而平凡,只要能健康快乐一生,做个平凡人也自有其意义……这些分析、推理、判断足以体现写作者与材料的深入对话、补充和延展能力,彰显材料作文写作的多元开放与生命活力。
  四是联系实际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材料作文的写作,一般来说除了要求写作者准确理解和把握材料的核心思想外,往往还注重调动写作者已有的经历与认知,引导写作者回归生活与思考生活,善于唤醒写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让写作者有话可说和有话能说。因此,写作时需要关注材料中的相关表述与呈现方式,如“生活中,有人说……”“在这个时代,对于……”“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世上许多……,这是否……”等,这些具有一定指向性和情境性的表述,或创设特定的写作情境,或提供思考问题的前提条件,或呈现写作的提示与要求等,都有助于写作者构建“分析材料——联系实际——思考生活”的思维路径,对于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也会起到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如,2021年杨浦区高三二模作文题:
  10万 转发量、100万 点击量和阅读量……在这个时代,对“量”的追求似乎满足着人们的某些需求。你对上述现象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以上作文题虽有写作的限制,但也给予写作者较为开阔、深广的自我建构和深入思考的空间。题目以“10万 转发量、100万 点击量和阅读量”作为切入口,较好地限制住“量”的内涵,即互联网带来的文字、视频等数据流量。其开放性和包容性主要来自于第二句话:在这个时代,对“量”的追求似乎满足着人们的某些需求。我们不妨简要分解如下:“这个时代”要求写作者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并能与“量”相关联;“似乎”一词既有倾向性,又给写作者提供了另类思考的可能;如果在“10万 转发量、100万 点击量和阅读量”中提取一个“量”字,则是在审题中更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写作点”。总之,在这个相对开放性的空间中,写作者能联系“这个时代”,有层次、有角度、有推进地构思文章,并对自己的观点加以阐释和演绎,最终呈现出自己的思考,这种高阶写作的思维能力必然会成为写作的亮点。
  再如,2021年普陀区高三语文二模作文题:
  有时,我们被告诫“凡事多想想”;有时,我们又被告知“不要想太多”。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从题目的类型来看,这是一道现象类的材料作文,材料由两句话组成,“有时,我们被告诫‘凡事多想想’;有时,我们又被告知‘不要想太多’。”怎样对现象类材料进行深入的思考,可以抓住材料中有表现力的词句,如,“被告诫”和“被告知”,思考面对别人的警醒或提醒或鼓励,想想“告诫”“告知”是否可取,并对此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分析;也可以站在材料的对立面,“凡事多想想”,却需要“不多想”,“不要想太多”却需要“多想想”等,但这两个方面并不完全是写作的重点。
  对于现象类材料作文,我们在审题时,要整体理解题意,把握材料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合理补充隐含的信息,与材料叙述者展开深入对话。如果只看到某些关键词句,如,“多想想”与“想太多”,“告诫”与“告知”等,就很容易等同于以“想”“思考”“行动”“取舍”“实践”“简单”“自信”等为话题的作文,显然,这样的审题、立意和构思是不完全符合题意的。
  五是理性对话和思辨统一的能力
  对于二元对立关系的材料作文而言,尝试与材料建立起对话和说理的基本框架,如,由此及彼、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思考问题的框架,形成一分为二和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其作用一方面在于整体理解和把握材料的基础上,准确抓住论证中合理的某一方面,并借助一定的写作支架阐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另一方面学会换一个角度,或站在材料的对立面,寻求观点成立的不合理性,并进行第二次分析和反叛,以此增强“对话”双方交流与沟通的有效性和辩证统一性。
  更为重要的是,材料作文评价细则明确要求写作者能否从材料中“引”出自己的思考,这就需要写作者建立与材料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意识,在角度的选取、观点的确立时,与所给材料的信息内容、关键词句、呈现现象与现实生活、结论观点、过程原因、内在逻辑、核心思想等要素之间,建立起必然的对话关系,在对话中使自己的观点逐步确立,并得以彰显,直至在相互交流、碰撞中形成思辨并持续走高,从而走向统一和深刻,引发读者的思想共鸣。
  如,2021年黄浦区高三语文二模作文题:
  有人说,没有理想的现实主义缺乏意义,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造成灾难。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从“有人说”这一话语形式来看,这是一道观点型材料作文题,首先需要明确“有人”说了什么?在准确理解“没有理想的现实主义缺乏意义,脱离現实的理想主义造成灾难”这一观点后,需要与材料展开深入对话,可以通过追问:“没有理想的现实主义”为什么“缺乏意义”?“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为什么“造成灾难”?并尝试对追问的内容予以回应,或原因分析、或归因分析、或道理分析等;可以从“为什么”的角度进行第二次追问,或补充“如何解决”?或质疑和反思“没有理想的现实主义”一定是“没有意义”的吗?“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一定会“造成灾难”吗?这样的质疑、追问、补充与反思,如果继续深入和推进下去,对于我们写作二元对立式的材料作文一定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以上五种关键能力,基本涵盖了从材料作文的审题到立意,再到谋篇布局,有助于构建写作的基本框架和逻辑思维,因此,对于材料作文的写作,全面而又准确的读题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也是表达自己思想观点和进行论证说理的逻辑起点,更是立论或驳论的重要基础。有针对性地引用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客观、准确和独特的分析阐释,是增强说理的针对性、思辨性和深刻性的重要保障。选取适当的角度,寻找与材料的结合点,或质疑、或追问、或补充、或思辨,与材料进行深入的对话,是认识与思考持续走向深刻的过程,更是高中议论文写作的关键所在。
其他文献
中国人对历史格外热衷,史学作为一门国粹级的“显学”,在“文革”前已盛极一时,那些“文革”中“红透”半边天的“风云悍将”,大都具有史学背景。改革开放强调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技术人才走上政治舞台,历史似乎退出了中国政治,但30年物质文明的进步与辉煌,所造就的科技与经济“起飞”,如互联网技术及在中国的迅速起步与普及,却又为古老史学提供了预热的技术条件与契机,只不过“热”的形式又有所变化:官方史学休矣,民
现阶段,语文教学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语文名著阅读与写作教学也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名著是珍贵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在当前的名著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特定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有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提升语文写作能力。   但目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并不令人乐观,首先是教师依然以教材为中心进行讲解,围绕着教材指導学
“整本书阅读”是一种阅读方式,近年来开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对初中语文教学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的出现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改革措施,改变了以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片面化的现象,是对阅读教学误区的矫正和弥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所注重的是对单篇阅读内容的理解,通过对单篇阅读的理解来培养中学生的情感体系,完善学生的阅读思维体系,让学生掌握更高效的阅读方法。  一、制定“
2018年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发布,其中有一处尤其引人关注:首次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中,将思维的提升和发展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要知道,在前一版本中,只不过是提到了“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这不仅仅是措辞的改变,还预示着语文的思维训练使命被重新定义。  在
近日整理旧剪报,捡出《南方周末》1997年1月31日赵世龙、聂玫两位先生摄影、报道的《六千年古城横空出世》一文,文章说到在湖南城头山古城遗址发现六千年前“完好的船桨、舵”,引起我的注意。前几年我写《罗盘以外——中国对世界航海术的贡献》(2005年9月14日《中华读书报·科技视野》),查阅相关资料时漏掉了这则剪报,在那篇文章里,关于舵(rudder)是这样说的:  古时舵字也作桅、柁、扶,东汉刘熙《
1831年4月2日,法国政治思想家夏尔·阿列克希·德·托克维尔乘船离开法国,踏上了实地考察美国民主制度的路程。9个月之后,他结束了考察;又用了9年的时间完成了至今仍旧深刻影响着世界的著作——《论美国的民主》。他在研究中并没有像当时的学者那样从古希腊城邦和罗马共和国的历史去说明资产阶级的民主进程,而是通过对美国民主制度的实地考察来阐述一种新的民主理论和实践,从而为当时处于深刻社会变革中的法国曲解了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首篇《学而》的第一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特别展示了此章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策划者大概希望借助孔夫子的这句名言来表达对与会者外国朋友的欢迎,但实际上,却是错解了“有朋”的涵义。要想准确理解“有朋自远方来”的正确涵义,我们有必要回到《论语》第一章的语境中去。  《论语》各篇在排
《记承天寺夜游》是统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共91个字,题目下内容共85个字,却真实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后的一个生活片断。本文感情真挚,言简意丰;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且起于当起处,止于当止时,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历来为人称道。   然而,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大家都在关注“闲人”,却往往忽视承天寺。笔者将从人和寺的关系这一角度,去挖掘文本的丰富意蕴。人与寺的关系,表现
吴福辉,浙江镇海(今属宁波)人,1939年生于上海。1959年起在辽宁任中学语文教员。1978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现代文学方向研究生,师从王瑶、严家炎。1981年毕业,参与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备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副馆长等职。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现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专攻20世纪30年代文学,现代讽刺小说,
谢:第一次知道你,是十多年前在北札士路的新华书店总店买了你的《樗下随笔》。当时“随笔”正热,这也许是买的动机之一;还有就是“樗下”、“止庵”,感觉有点儿生,就买了。后来不断在报章上读到“止庵”,我私下跟朋友说,止庵这个名字有助于他取得现在这样的关注,你是否觉得我说的有几分道理?  止:我这笔名是随便起的,并未经过“深思熟虑”。当初在公司打工,偶尔写点小文章又不想让公司的人知道,而“止庵”好像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