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作为他们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要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现代教育思想作为基本理念,从根本上对人的生命存在给予整体的关怀,对每一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切的期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探索历程,进行有效学习。
一、随机应变,开发“反常”思考的价值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有自己的头脑、思想。因此,课堂上常常有节外生枝的事情发生。学生反常的思考,体现了他们个性化的学习行为,是一份宝贵的教学资源,好好开发它便成了教师必须把握的教学机遇。
比如上《狐狸和乌鸦》,我这样总结:爱听奉承话就要上当受骗。有位学生却唱反调:狐狸能骗走乌鸦嘴上的肉,它善于动脑筋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一说,全班学生议论开来了。于是我引导学生讨论:你喜欢课文中谁?为什么?这样引导学生探讨,激励学生发现,激励学生竞争,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别以为这类“反常”思考因为远离了教材或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是费神费时的“节外生枝”,其实这种深层思考产生的“头脑风暴”,正体现了如“课标”所指出的: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广影响。它十分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这也正是我们必须开发的学生“反常”思考教学价值所在。
二、体验角色,让情感得以熏陶
新课程强调阅读要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小学生年龄小,但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经历,脑中已贮存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验知识。阅读时,我们可以激活贮存在学生脑中的相似的经验,引导联想,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教育。
比如学习《丑小鸭》时,我引导学生体验角色:“如果你就是丑小鸭,经历这么多苦难,终于变成了白天鹅,你最想做些什么?”学生的回答源自不同的生活经验,折射出不同的个性色彩。甲:“我要去帮助那些被人看不起的动物,和他们一起玩。”乙:“我绝对不会去嘲笑、欺负那些长得很丑的动物。”丙:“我要去炫耀一下我多美丽!”丁:“我要飞回去,找那些欺负过我的人报仇!让他们知道我的厉害!”……甲、乙两种观点虽不同,却都切合文本的意义构想和教学的价值取向,可予支持;丙、丁两种观点虽然有个性,但显然偏离价值取向。我没有放任自流,而是启发学生讨论:“你觉得这只白天鹅会选择你们的哪些做法?为什么?”学生们深入读书、思考,体会到白天鹅有高贵的外表,更有善良的美好心灵,不会做出狭隘的复仇行为,也不会炫耀自己的外表。在个性化见解的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何谓真正的美认识更深刻。
三、引导点拨,让思维擦出火花
教師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那么,教师要如何引导,才能让学生擦出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的发展?我想,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内心需求,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进行适当点拨,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擦出火花。
在教《太阳》一文时,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我问学生:“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能说一说吗?”学生鸦雀无声。于是我就向学生讲了《太阳的礼物》这个故事,然后问:“太阳听到了公鸡叫的声音非常好听就出来了,所以说太阳是公鸡叫出来的。那么怎么又说太阳是从水里跳出来的,从草里冒出来的呢?”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鸟儿在林中歌唱,太阳听见了就起床了;有的说海水不断地拍击海岸,发出“哗哗哗”的声音,太阳听见了就爬起来了。我充分肯定学生的精彩发言之后,接着问:“太阳真的是从水里跳出来的,从草里冒出来的吗?”学生讨论后,有的说因为大海无边无际,远远看去,海好像跟天相连,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就像从水里跳出来的;有的说,草原一望无际,往远处看去,草就像长在天边,太阳升起来时就像从草里冒出来一样。
四、拓宽视野,让学生发展自我
信息时代的发展迅速,学生获取知识的多渠道,常常会让我们自叹不如。新课程倡导师生共同成长,既然是合作学习,遇到问题在所难免,应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不能不懂装懂,要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或失误,留给学生课外思维的空间。
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学生了解课文介绍几种动物尾巴功能后,可以把课文延伸到课外,提出“你还知道动物尾巴的用处?我们过几天开个‘动物尾巴功能’汇报会,好吗?”课后学生有的找资料,有的上网查寻,有的问家长。到了开汇报会时,学生共说了十几种动物尾巴的功能,有的用图片展示,有的用自画的画展示,这样学生在拓宽视野的碰撞中,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总之,任何做法,任何改革都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改革的得失与成败,以此作为标准来选择教学方法。
一、随机应变,开发“反常”思考的价值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有自己的头脑、思想。因此,课堂上常常有节外生枝的事情发生。学生反常的思考,体现了他们个性化的学习行为,是一份宝贵的教学资源,好好开发它便成了教师必须把握的教学机遇。
比如上《狐狸和乌鸦》,我这样总结:爱听奉承话就要上当受骗。有位学生却唱反调:狐狸能骗走乌鸦嘴上的肉,它善于动脑筋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一说,全班学生议论开来了。于是我引导学生讨论:你喜欢课文中谁?为什么?这样引导学生探讨,激励学生发现,激励学生竞争,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别以为这类“反常”思考因为远离了教材或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是费神费时的“节外生枝”,其实这种深层思考产生的“头脑风暴”,正体现了如“课标”所指出的: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广影响。它十分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这也正是我们必须开发的学生“反常”思考教学价值所在。
二、体验角色,让情感得以熏陶
新课程强调阅读要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小学生年龄小,但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经历,脑中已贮存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验知识。阅读时,我们可以激活贮存在学生脑中的相似的经验,引导联想,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教育。
比如学习《丑小鸭》时,我引导学生体验角色:“如果你就是丑小鸭,经历这么多苦难,终于变成了白天鹅,你最想做些什么?”学生的回答源自不同的生活经验,折射出不同的个性色彩。甲:“我要去帮助那些被人看不起的动物,和他们一起玩。”乙:“我绝对不会去嘲笑、欺负那些长得很丑的动物。”丙:“我要去炫耀一下我多美丽!”丁:“我要飞回去,找那些欺负过我的人报仇!让他们知道我的厉害!”……甲、乙两种观点虽不同,却都切合文本的意义构想和教学的价值取向,可予支持;丙、丁两种观点虽然有个性,但显然偏离价值取向。我没有放任自流,而是启发学生讨论:“你觉得这只白天鹅会选择你们的哪些做法?为什么?”学生们深入读书、思考,体会到白天鹅有高贵的外表,更有善良的美好心灵,不会做出狭隘的复仇行为,也不会炫耀自己的外表。在个性化见解的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何谓真正的美认识更深刻。
三、引导点拨,让思维擦出火花
教師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那么,教师要如何引导,才能让学生擦出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的发展?我想,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内心需求,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进行适当点拨,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擦出火花。
在教《太阳》一文时,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我问学生:“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能说一说吗?”学生鸦雀无声。于是我就向学生讲了《太阳的礼物》这个故事,然后问:“太阳听到了公鸡叫的声音非常好听就出来了,所以说太阳是公鸡叫出来的。那么怎么又说太阳是从水里跳出来的,从草里冒出来的呢?”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鸟儿在林中歌唱,太阳听见了就起床了;有的说海水不断地拍击海岸,发出“哗哗哗”的声音,太阳听见了就爬起来了。我充分肯定学生的精彩发言之后,接着问:“太阳真的是从水里跳出来的,从草里冒出来的吗?”学生讨论后,有的说因为大海无边无际,远远看去,海好像跟天相连,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就像从水里跳出来的;有的说,草原一望无际,往远处看去,草就像长在天边,太阳升起来时就像从草里冒出来一样。
四、拓宽视野,让学生发展自我
信息时代的发展迅速,学生获取知识的多渠道,常常会让我们自叹不如。新课程倡导师生共同成长,既然是合作学习,遇到问题在所难免,应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不能不懂装懂,要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或失误,留给学生课外思维的空间。
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学生了解课文介绍几种动物尾巴功能后,可以把课文延伸到课外,提出“你还知道动物尾巴的用处?我们过几天开个‘动物尾巴功能’汇报会,好吗?”课后学生有的找资料,有的上网查寻,有的问家长。到了开汇报会时,学生共说了十几种动物尾巴的功能,有的用图片展示,有的用自画的画展示,这样学生在拓宽视野的碰撞中,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总之,任何做法,任何改革都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改革的得失与成败,以此作为标准来选择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