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探寻美育途径,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那就是:分析教材挖掘美,介绍作品渗透美,观察事物寻找美,热爱生活感受美,德育渗透完善美,写生实践创造美。
关键词:美术教学 美育途径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被列入教育方针以后,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于是,美的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以学生的活动方式划分美术的学习领域,如何加强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如何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没有美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美术教学尤其如此。小学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成为高尚、热情、多才多艺的社会人,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美的教育?近年来,我在美术教研中做了一些初步尝试与探索。
一、 分析教材挖掘美
各个学科都包含美的因素,只要努力挖掘教材,进行美育实践,就能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审美教育,美术学科更是如此。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更注重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注重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直观形象的审美对象,帮助孩子更快捷地掌握学习方法,让他们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因势利导,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从而理解美,创造美。例如:在素写课(小动物,如:小兔、小鸡、小鸭、小天鹅、小乌龟等等)的备课中,我不仅从动物的形体外貌、秉性特点、饮食习惯、生活习性等方面挖掘它们的美感,更从人与动物的关系中挖掘和谐之美、信任之美,从而在课堂教学中避免学生对小动物只停留在肤浅的认知和感受的层面上,让孩子们的认知和感受向更深更远处延伸,进而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 介绍作品渗透美
美术教学的审美教育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富于情境美的导言,以情感人的讲解,饱满的热情,亲切和蔼的态度,优美动听的语言,条理清晰的板书,恰如其分的启发引导,都能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想象美、创造美的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对作品恰当的介绍更能激发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感知,补充学生对作品理解的空白,在充分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感受美、理解美、想象美、创造美的能力能被更好地挖掘出来。因此,教师在介绍作品这一环节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有侧重的对作品进行别开生面的介绍和说明,渗透美的意识,让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到下一个环节。例如,教师在水墨画教学中,用题诗画《山行》做引子:录音机播放着古典音乐,学生美美地听着,教师再轻轻展开一幅画,画面上的景物立刻吸引了学生,乐声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教师绘声绘色地说:“这幅画画的是深秋时节的山林景色,高山上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高处伸展,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房子,霜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鲜艳。这深秋美景深深地吸引着唐代诗人杜牧。”然后吟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教师挖掘作品的意境,有情有景,绘声绘色,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
上面这个例子印证了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这一价值理念,即“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 观察事物寻找美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两句罗丹的名言告诉我们:学会观察是多么重要!
《课标》中说:“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小学美术教学,实质上是艺术教育,更是审美教育。一个优美的舞姿和动作,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使学生得到美的鉴赏;一幅生动的画面或图片,能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陶冶学生的情操,用他们幼小的心灵去寻找美、识别美,进而用画笔去感受美、创造美。因此,我们要引导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良好习惯,使教学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让学生在观察中寻找美,在观察中思考美,在观察中鉴赏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愿望,并使这种兴趣和愿望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四、热爱生活感受美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说:“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能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天地,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多彩的情境中受到陶冶。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对美术不太重视,家长和多数非美术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课,于是,美术课就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慢慢的,部分美术教师也随波逐流,忽视了美术教学。基于此种情况,我认为,美术教师应该鼓起热爱生活的风帆,乘风破浪,用自己的拳拳之心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美好体验来影响学生,使孩子们充分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进而拿起画笔,用美好的心灵来表现生活。 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是爱美的。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成立了美术活动小组,组织开展了多种活动,如“我是小画家”活动小组、“校园美术天地”活动小组、“家乡美”摄影美术小组等等。这些活动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更给了学生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
美的内涵蕴藏着真、善的内容,具有社会性。因此我们在美育中注重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去,感受人们的心灵美。我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走访镇里的敬老院、啤酒厂,参观市场,观赏新镇全貌,同学们看到了家乡的发展变化,并用画笔和相机记录了这些变化,从而感受到了社会的和谐和美好。
五、德育渗透完善美
美育与德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目标一致,内容相近,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美术教学中,潜移默化的进行品德教育;在品德教育的同时,完善了审美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思想健康,品德高尚。
例如我校召开的“献爱心,暖童心”大队会,先播放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使人们听到父母离异学生的心的呼唤,大会进行中教师高歌一曲“爱的奉献”,让失去家庭温暖的学生感到全社会都在伸出热情的双手。即将结束时,一曲“让世界充满爱”,使失亲的孩子仿佛找到了属于他们童年的欢乐。当全校师生将捐献的款物捧到他们面前时,他们真正体验到大家庭的温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每年3月5日,我们组织少先队员到社会上开展弘扬雷锋精神、为行人做好事活动,使同学们在为他人理发、修车、打气、称体重、为公共汽车擦玻璃时,从中体会到为他人服务的乐趣。
当然,在活动结束后,美术教师及时把握各种机会进行美术教学,结合具体的活动内容,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预设教学目的,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思路,让学生在绘画中再一次体验亲情,在绘画中再一次感受爱心,在绘画中再一次展示美好,在绘画中再一次涤荡心灵。这样,在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了无痕迹,美育与德育达到了完美结合。
六、写生实践创造美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按照课标精神,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写生计划,按不同的年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成阶梯状结构系统进行。低年级我们选择学生常见的水果、玩具及简单的几何体以及实验室的简单标本。因为这一年龄视觉正处在发展阶段,所选的内容要让孩子熟悉容易成功,要让别人分享他们的成功,这样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对作业要求也不高,可用蜡笔、水彩笔、油画棒作画。中年级,我们选择画自己的手、铅笔盒、教科书,三个以内的组合几何体以及简单的花盆等。人物写生可以画我的同桌等等。因为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感,适当寻求所画的物体带有一定的透视感觉,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感觉。作画工具可用铅笔、圆珠笔或水彩平涂。高年级的学生写生可选择专用教室配置花瓶、坛罐、人体造型、学生模特等,大操场有活动课的班级学生都是写生对象。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可作为高年级学生写生内容。因为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正是写实时期。对事物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组合能力。我们要求对所画的物体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在灯光照射下的物体要画出明暗投影等。作画的工具可选用碳笔、钢笔、甚至可用水彩颜料。每个学年段,我们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在写生实践中感受美、欣赏美,从而表现美、创造美。
总之,美术教育影响着人的理智与情感,对学生的进步和树立崇高的道德情操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让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感受美,更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使他们拥有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心灵,美的人格,成为全新的一代。
关键词:美术教学 美育途径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被列入教育方针以后,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于是,美的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以学生的活动方式划分美术的学习领域,如何加强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如何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没有美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美术教学尤其如此。小学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成为高尚、热情、多才多艺的社会人,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美的教育?近年来,我在美术教研中做了一些初步尝试与探索。
一、 分析教材挖掘美
各个学科都包含美的因素,只要努力挖掘教材,进行美育实践,就能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审美教育,美术学科更是如此。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更注重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注重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直观形象的审美对象,帮助孩子更快捷地掌握学习方法,让他们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因势利导,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从而理解美,创造美。例如:在素写课(小动物,如:小兔、小鸡、小鸭、小天鹅、小乌龟等等)的备课中,我不仅从动物的形体外貌、秉性特点、饮食习惯、生活习性等方面挖掘它们的美感,更从人与动物的关系中挖掘和谐之美、信任之美,从而在课堂教学中避免学生对小动物只停留在肤浅的认知和感受的层面上,让孩子们的认知和感受向更深更远处延伸,进而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 介绍作品渗透美
美术教学的审美教育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富于情境美的导言,以情感人的讲解,饱满的热情,亲切和蔼的态度,优美动听的语言,条理清晰的板书,恰如其分的启发引导,都能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想象美、创造美的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对作品恰当的介绍更能激发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感知,补充学生对作品理解的空白,在充分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感受美、理解美、想象美、创造美的能力能被更好地挖掘出来。因此,教师在介绍作品这一环节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有侧重的对作品进行别开生面的介绍和说明,渗透美的意识,让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到下一个环节。例如,教师在水墨画教学中,用题诗画《山行》做引子:录音机播放着古典音乐,学生美美地听着,教师再轻轻展开一幅画,画面上的景物立刻吸引了学生,乐声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教师绘声绘色地说:“这幅画画的是深秋时节的山林景色,高山上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高处伸展,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房子,霜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鲜艳。这深秋美景深深地吸引着唐代诗人杜牧。”然后吟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教师挖掘作品的意境,有情有景,绘声绘色,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
上面这个例子印证了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这一价值理念,即“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 观察事物寻找美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两句罗丹的名言告诉我们:学会观察是多么重要!
《课标》中说:“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小学美术教学,实质上是艺术教育,更是审美教育。一个优美的舞姿和动作,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使学生得到美的鉴赏;一幅生动的画面或图片,能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陶冶学生的情操,用他们幼小的心灵去寻找美、识别美,进而用画笔去感受美、创造美。因此,我们要引导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良好习惯,使教学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让学生在观察中寻找美,在观察中思考美,在观察中鉴赏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愿望,并使这种兴趣和愿望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四、热爱生活感受美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说:“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能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天地,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多彩的情境中受到陶冶。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对美术不太重视,家长和多数非美术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课,于是,美术课就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慢慢的,部分美术教师也随波逐流,忽视了美术教学。基于此种情况,我认为,美术教师应该鼓起热爱生活的风帆,乘风破浪,用自己的拳拳之心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美好体验来影响学生,使孩子们充分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进而拿起画笔,用美好的心灵来表现生活。 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是爱美的。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成立了美术活动小组,组织开展了多种活动,如“我是小画家”活动小组、“校园美术天地”活动小组、“家乡美”摄影美术小组等等。这些活动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更给了学生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
美的内涵蕴藏着真、善的内容,具有社会性。因此我们在美育中注重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去,感受人们的心灵美。我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走访镇里的敬老院、啤酒厂,参观市场,观赏新镇全貌,同学们看到了家乡的发展变化,并用画笔和相机记录了这些变化,从而感受到了社会的和谐和美好。
五、德育渗透完善美
美育与德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目标一致,内容相近,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美术教学中,潜移默化的进行品德教育;在品德教育的同时,完善了审美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思想健康,品德高尚。
例如我校召开的“献爱心,暖童心”大队会,先播放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使人们听到父母离异学生的心的呼唤,大会进行中教师高歌一曲“爱的奉献”,让失去家庭温暖的学生感到全社会都在伸出热情的双手。即将结束时,一曲“让世界充满爱”,使失亲的孩子仿佛找到了属于他们童年的欢乐。当全校师生将捐献的款物捧到他们面前时,他们真正体验到大家庭的温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每年3月5日,我们组织少先队员到社会上开展弘扬雷锋精神、为行人做好事活动,使同学们在为他人理发、修车、打气、称体重、为公共汽车擦玻璃时,从中体会到为他人服务的乐趣。
当然,在活动结束后,美术教师及时把握各种机会进行美术教学,结合具体的活动内容,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预设教学目的,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思路,让学生在绘画中再一次体验亲情,在绘画中再一次感受爱心,在绘画中再一次展示美好,在绘画中再一次涤荡心灵。这样,在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了无痕迹,美育与德育达到了完美结合。
六、写生实践创造美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按照课标精神,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写生计划,按不同的年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成阶梯状结构系统进行。低年级我们选择学生常见的水果、玩具及简单的几何体以及实验室的简单标本。因为这一年龄视觉正处在发展阶段,所选的内容要让孩子熟悉容易成功,要让别人分享他们的成功,这样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对作业要求也不高,可用蜡笔、水彩笔、油画棒作画。中年级,我们选择画自己的手、铅笔盒、教科书,三个以内的组合几何体以及简单的花盆等。人物写生可以画我的同桌等等。因为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感,适当寻求所画的物体带有一定的透视感觉,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感觉。作画工具可用铅笔、圆珠笔或水彩平涂。高年级的学生写生可选择专用教室配置花瓶、坛罐、人体造型、学生模特等,大操场有活动课的班级学生都是写生对象。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可作为高年级学生写生内容。因为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正是写实时期。对事物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组合能力。我们要求对所画的物体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在灯光照射下的物体要画出明暗投影等。作画的工具可选用碳笔、钢笔、甚至可用水彩颜料。每个学年段,我们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在写生实践中感受美、欣赏美,从而表现美、创造美。
总之,美术教育影响着人的理智与情感,对学生的进步和树立崇高的道德情操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让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感受美,更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使他们拥有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心灵,美的人格,成为全新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