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疑启思,寓思于疑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cj1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疑”与“思”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学贵有疑,以疑启思。在教学中,如果学生产生疑问,那将有助于通过释疑解惑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从疑问开始,教师教学则应该从设疑、激疑开始。本文试图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疑惑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一、设疑以启思。激发学生产生思维兴趣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古人云:“学起思,思起疑,疑为思起。”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思考问题,产生思维火花。就应该让学生产生疑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设置疑问。如在教学“圆周率”时,先要求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几个大小不一的圆。然后要求他们分别量出各个圆的直径与圆周的长度,再求二者的比,最后让学生观察各个“比”的结果。当学生发现:各个“比”都一样时,及时提出一个疑问:不管圆的大小如何,为什么它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这样可以引起学生课后去查阅资料和进一步去思考。以求出答案。而学生思考的过程便是思维的产生和得到训练的过程。
  在教学体积计算时,我们往往以形状规则的物体为例。如果要训练学生复杂的思维能力,我们就让学生计算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做法是: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如何去量。当学生想不出或想出的办法没有穷尽时,老师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并点拨:把该物体放进盛满水的圆柱形容器里,然后取出物体,根据原来的水位与取出物体后的水位差来计算物体的体积。点拨后可提问:这是为什么?学生在想办法和思考老师的问题时又是一次思维过程。
  上述二例启发我们: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单靠使学生记忆现成的数学结论来完成,教师应该通过设置疑问。诱导学生思维,使其在思维中感受、理解原理产生的过程,牢固掌握知识。
  
  二、激疑以诱思。引导学生进入思维境界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思维活动是与问题相联系的,是从发现问题和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开始的。数学课尤其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疑难问题的探讨和研究的兴趣,进而开拓学生思维,进入探究知识的境界。
  在教“50千克花生可榨油20千克,300千克花生可榨油多少千克?”这样的数学题时,注意引导学生用直进归一法、返回归一法、倍比法等多种方法解答。并通过对比激发探讨拓宽知识面,激活思维。同时,从对比中得出结论;一道应用题由于解题思路不同,算式也就不一样,但解法合理,计算正确。答案是正确且唯一的。
  卡皮查认为。数学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随时捕捉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多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自由思考。
  激疑,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已知条件,循序渐进,激发学生产生疑惑;也可以巧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从而在教师引导下。共同发现问题。
  
  三、释疑以求思,促进学生提高思维水平
  
  宋代大学问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有长进。”学习数学同样要求这样。释疑是解决疑难问题,但它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了解知识,而是通过解决疑难问题进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问题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设法为学生开辟接受知识的意境,疏通学生思路。如在“长方体表面积”练习课教学中。教师可先出示一个火柴盒。让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要求出火柴盒的表面积需要什么条件?学生量出火柴盒的长、宽、高之后。再让他们列出计算火柴盒表面积的算式。接着抽出火柴盒的内匣问:如果火柴盒材料的厚度不计,这个内匣至少要用多少材料?(即求火柴盒五个面的总面积)同时,引导学生列出三种不同的算式。并要求他们说说不同算式的意义。最后出示火柴盒的外壳问:怎样求做这个外壳所需的材料呢?让学生动手,得出三种解答方法。接着继续提问: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观察、思考、探讨后仍无结果,教师可以从火柴盒外壳上面和前面相交的棱剪开。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又列出算式,并说出列式的理由。这个练习的过程包含了疑问的产生、疑难问题解答的经过、得出结果这样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的含量特别高。学生思维也紧张。由于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培养。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的思维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美国数学教师协会于1980年在《关于行动的议程》中指出:“应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数学课程应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在教学中很好地运用“疑”和“思”这一对矛盾,辩证地处理二者关系,便是以疑启思,寓思于疑。教学中让学生有疑而思、思而释疑,是一个较高的教学境界。
  综上所述。设疑、激疑、释疑都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在思考中训练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设疑,巧于激疑。精于释疑。这样学生就会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妙于思考的习惯。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进入到一个美好的境界。
其他文献
一节课犹如一篇文章,需要一个主旨。一节课有主旨贯穿始终,才会形成一个整体。一节课有了主旨,就有了灵魂。有了灵魂课堂才会传神。  每节课应该是一个充满联系的整体,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课堂上的活动应该集中于一个或两个主题,即主旨,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这个主旨展开,做到彼此相关。我们把这样的教学思维模式称为主旨性教学模式。下面以“向量的概念”这节课的教学为例,谈谈主旨性教学模式的体验。  对于“向量的概念
[摘要]为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很有必要。本文结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对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开展进行了初步探析。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数学教学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
作家李敖曾在凤凰卫视节目中大放厥词:“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有宫无宝,像破西瓜是空壳子,瓤很少。台湾的博物院是有宝无宫,像美味的饺子馅。”意思是说,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湾博物院相比,宝物太少,只是个空皮囊。  两岸文化交流逐渐趋于正常化后,李敖应邀参观北京故宫博物院。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向李敖详细介绍了故宫的藏品状况,并拿出几件几乎从不示人的国宝供他欣赏。所见所聞,让李敖对自己曾经的言论感到惭愧,他当
[摘要]所谓数学建模就是利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描述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或实际现象。它就是把实际事物进行数学化,把实际事物变得更加直观化,更易于被人们理解本文基于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探讨了如何通过数学建模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力,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建模;理解力;应用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在实际应用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每天面
[摘要]当前,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挑战。为满足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高中数学教学是高中数学教育的大势所趋。本文分别阐述了开展高中数学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弊端,并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多媒体;高中数学;教育    多媒体技术融图、文、声于一体,将这一技术运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必然会为高中数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多媒体技术有着其他教学
B-17轟炸机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波音公司为美国陆军航空部队研制的一种螺旋桨发动机轰炸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B-17 是欧洲战场轰炸行动的中流砥柱。B-17轰炸机是世界上第一架全金属机身的四发轰炸机,采用下单翼常规气动布局、恒速螺旋桨发动机,载弹量为2 吨,航程为2 980千米,速度为每小时322千米~402千米,机组乘员6至10人。该机与当时其他轰炸机相比,体积更大、速度更快、航程更远。
【摘 要】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社会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如何使它的教育功能在职业教育中有效地发挥出来,国家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新课改;职业高中;数学教学    一直以来,普通高中的数学教学对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随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实施,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这些
[摘要]“垂直”是苏科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的最后一课。本节内容是平面图形的基础知识,在数学中复杂的图形都是由简单图形组成的,有关平行和垂直的概念、性质等,都是研究比较复杂的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的必备基础。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本文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思考。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策略;垂直    一、突出数学本质,揭示思维过程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与
摘要 本文是基于对高中数学年轻教师课堂教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高中数学年轻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展开了讨论,主要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双主体”相结合;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运用情境教学策略等,以期对我国当前的高中数学年轻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 年轻教师;课堂教学能力;高中数学    一、“双主体”相结合    建立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地位的
摘要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借助信息技术,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并且使教师能掌握全体学生的学习,做出及时反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数学教学;兴趣;工具;实时监控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