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规范办学的背景下,提高教学成绩,不能再依赖课时的增加,而应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众多老师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有的探索教学模式,有的改进教学手段,不一而足。但这都是从老师的角度进行的改善和改革。所有这些努力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最终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上。非常遗憾的是,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够经常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教学,教学效率往往会大打折扣。
为了提高我校的语文教学水平,本人于2009年9月在高二年级进行了一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卷调查”。问卷共四大项8个问题,分别从老师和学生角度问卷学生,都指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现就其中一个问题“你认为语文课堂上老师的哪些教学行为是无效的”进行归纳和分析,以图从学生的角度找出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共性东西。
本次调查共发放800份问卷,收回723份,涉及全年级所有语文教师所带班级。在回答“你认为语文课堂上老师的哪些教学行为是无效的”这一问题时,有304份问卷都提到老师偏离教学内容的闲谈是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之一,而且这一问题涉及到全年级所有语文老师。数字之大、涉及面之广大大出乎调查者的意料。以下是问卷中部分学生的原话:
“讲课期间,突然离开教学内容,讲些与课堂无关的话题。”
“由一个问题引出一些闲聊的话题,浪费时间。”
“上课跑题太远,偏离课题影响学习进度。”
“联想太多,有些东西讲多了就与最初的目标偏离了。”
“老师的废话太多,讲到老师有兴趣的话题就神聊,让人烦。”
“上课时毫无顾忌地大谈特谈,并且谈得毫无意义,浪费时间。”
“上课时谈一些无关的话题。完不成教学内容,还拖堂。”
“教师正在上课突发奇想,就爱说与课题无关的话,自我陶醉,却影响正常上课。”
“扩展过多,偏离学习目标;爱说废话,没有重点。”
……
这类意见很多,且用语尖刻,经常使用“废话、毫无顾忌、毫无意义、神聊、烦人”等等。但是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某些高中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缺乏明确而集中的教学指向。
对于这种现象不能简单推托为这是学生的一面之词。既然大多数学生都有这种感觉,就应该从老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
在老师方面,可能会有些老师不以为然,并且能找到这样做的理论根据:一是语文具有人文性,老师在讲课时介绍一些生活知识,点评一些社会现象,谈一谈个人工作、生活的感受,这都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需要;二是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大语文的教学观,天文地理、古往今来、社会万象、人生百态都可以而且都应该纳入到语文教学中来;三是语文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系统性不强,逻辑性不强,要达到的目标和完成的任务都不是刚性的,而是弹性的,换言之,这一节课讲多与讲少,讲深与讲浅,讲的先后顺序都可以自己掌握,这就给老师的自由发挥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四是课堂教学要有预设,更应该有生成,生成更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师知识的渊博。
如果说,一、二两条是在说教师在课堂上“闲扯”的合理性的话,那么第三、四条则是说其难以避免,只是不同的老师轻重不同罢了。
实际上,每一个教学理念的提出,都有其提出的背景和针对性,大都是为了纠正某一教学偏差而提出的。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因矫枉过正而产生的局限性。比如上文提到的“人文性”的观点、“大语文”的观点,都必须全面透彻地理解和辩证地运用。如果只是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只能形成似是而非的个人的观点。但是,教学一线的老师很少对这些理论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和钻研,只是看了一篇或两篇这方面的文章,甚至只是道听途说,拾人牙慧,便自认为了解得差不多,实际上差得多,与理论的实质相距很远,甚至背道而驰,以这样的理解来指导课堂教学,只会相互矛盾,必然降低教学效率。
一节课固然要有在预设基础上的生成,要着眼在拓展视野的大语文,但是首先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每一个教学环节必须要有集中的教学指向。为此,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必须认真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必须规范甚至锤炼课堂语言,从而才能避免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当然,从学生方面分析,也应该一分为二。一方面,说明老师没有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没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所以学生才认为在课堂上因为老师的闲扯没有学到东西。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存在焦虑。这些焦虑是由学习语文学科教材的编排层进性不强,导致学生学习收效慢,和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学习语文的急功近利的心态等多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有个学生在调查中就曾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该紧紧围绕高考指挥棒转!”但现实情况是,即便某个语文老师再唯高考马首是瞻,他也难以像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老师似的能够理直气壮地说,这节课我讲的每句话都是知识点,都可能考到。
综上所述,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课堂改革,不能仅仅是老师想象着进行的一厢情愿的课改,更应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从学生那儿了解自己上课的真实状况,然后再有针对性的去完善、改革。一节语文课,不论想体现什么教学理念,都必须要有明确而集中的教学指向。
周宜东,语文教师,现居安徽淮北。本文编校:王 玲
为了提高我校的语文教学水平,本人于2009年9月在高二年级进行了一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卷调查”。问卷共四大项8个问题,分别从老师和学生角度问卷学生,都指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现就其中一个问题“你认为语文课堂上老师的哪些教学行为是无效的”进行归纳和分析,以图从学生的角度找出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共性东西。
本次调查共发放800份问卷,收回723份,涉及全年级所有语文教师所带班级。在回答“你认为语文课堂上老师的哪些教学行为是无效的”这一问题时,有304份问卷都提到老师偏离教学内容的闲谈是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之一,而且这一问题涉及到全年级所有语文老师。数字之大、涉及面之广大大出乎调查者的意料。以下是问卷中部分学生的原话:
“讲课期间,突然离开教学内容,讲些与课堂无关的话题。”
“由一个问题引出一些闲聊的话题,浪费时间。”
“上课跑题太远,偏离课题影响学习进度。”
“联想太多,有些东西讲多了就与最初的目标偏离了。”
“老师的废话太多,讲到老师有兴趣的话题就神聊,让人烦。”
“上课时毫无顾忌地大谈特谈,并且谈得毫无意义,浪费时间。”
“上课时谈一些无关的话题。完不成教学内容,还拖堂。”
“教师正在上课突发奇想,就爱说与课题无关的话,自我陶醉,却影响正常上课。”
“扩展过多,偏离学习目标;爱说废话,没有重点。”
……
这类意见很多,且用语尖刻,经常使用“废话、毫无顾忌、毫无意义、神聊、烦人”等等。但是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某些高中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缺乏明确而集中的教学指向。
对于这种现象不能简单推托为这是学生的一面之词。既然大多数学生都有这种感觉,就应该从老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
在老师方面,可能会有些老师不以为然,并且能找到这样做的理论根据:一是语文具有人文性,老师在讲课时介绍一些生活知识,点评一些社会现象,谈一谈个人工作、生活的感受,这都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需要;二是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大语文的教学观,天文地理、古往今来、社会万象、人生百态都可以而且都应该纳入到语文教学中来;三是语文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系统性不强,逻辑性不强,要达到的目标和完成的任务都不是刚性的,而是弹性的,换言之,这一节课讲多与讲少,讲深与讲浅,讲的先后顺序都可以自己掌握,这就给老师的自由发挥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四是课堂教学要有预设,更应该有生成,生成更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师知识的渊博。
如果说,一、二两条是在说教师在课堂上“闲扯”的合理性的话,那么第三、四条则是说其难以避免,只是不同的老师轻重不同罢了。
实际上,每一个教学理念的提出,都有其提出的背景和针对性,大都是为了纠正某一教学偏差而提出的。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因矫枉过正而产生的局限性。比如上文提到的“人文性”的观点、“大语文”的观点,都必须全面透彻地理解和辩证地运用。如果只是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只能形成似是而非的个人的观点。但是,教学一线的老师很少对这些理论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和钻研,只是看了一篇或两篇这方面的文章,甚至只是道听途说,拾人牙慧,便自认为了解得差不多,实际上差得多,与理论的实质相距很远,甚至背道而驰,以这样的理解来指导课堂教学,只会相互矛盾,必然降低教学效率。
一节课固然要有在预设基础上的生成,要着眼在拓展视野的大语文,但是首先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每一个教学环节必须要有集中的教学指向。为此,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必须认真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必须规范甚至锤炼课堂语言,从而才能避免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当然,从学生方面分析,也应该一分为二。一方面,说明老师没有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没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所以学生才认为在课堂上因为老师的闲扯没有学到东西。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存在焦虑。这些焦虑是由学习语文学科教材的编排层进性不强,导致学生学习收效慢,和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学习语文的急功近利的心态等多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有个学生在调查中就曾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该紧紧围绕高考指挥棒转!”但现实情况是,即便某个语文老师再唯高考马首是瞻,他也难以像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老师似的能够理直气壮地说,这节课我讲的每句话都是知识点,都可能考到。
综上所述,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课堂改革,不能仅仅是老师想象着进行的一厢情愿的课改,更应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从学生那儿了解自己上课的真实状况,然后再有针对性的去完善、改革。一节语文课,不论想体现什么教学理念,都必须要有明确而集中的教学指向。
周宜东,语文教师,现居安徽淮北。本文编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