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大教育是我过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如何在电大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迫切的问题。本文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数学课程和处理好数学课程实施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大数学 素质教育 可持续发展 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44.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3-00140-0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肯定了远程教育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主要地位。经过30年的发展,广播电视大学已经成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成为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
而今,科学技术、知识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电大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现代高速发展的教育理念下,也暴露出了自己的弱点,特别是工学矛盾日渐突出,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再适应当今的学习需求。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务之急。
一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数学课程
数学课程受着社会进步,数学自身发展,学生需求变化,课程范式改变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数学课程需要在这诸多因素拉动的张力中,寻求一种合力,而这种合力的支点或方向应该是建立可持续发展数学课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最根本还是要充分发挥数学课程在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方面的作用。通过数学课程的实施,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的培养力量。特别是电大的数学课程,它具有诸多特点,更要适应学习型的社会需求。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它不仅要求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更应该培养学生更内在、更深刻的东西,如学会学习和培养数学素养。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数学课程,需做到以下几点。
1.数学课程的自我生长性
可持续发展的数学课程是富有活力的动态的具有生长力的“有机体”,而不应该是僵化的静态的表现为一堆数学符号、概念、命题的集合。以应试为目的的数学课程,其功利性的目标使得数学课程退化为纯粹的解数学试题的课程,这样的课程没有生命力。数学课程的生命力,可以来自数学自身的动因,也可来自数学与现实生活及社会应用的结合,如现实背景的趣味性与丰富性,应用环境的多样性,问题解决的挑战性等;也可来自学生学习的心理发展需求和学习行为方式的需求;也可来自教学实施中卓有成效的调动与激励。
数学课程的自我生长性常常不是预设和既定的,而是在数学课程实施的动态过程中随机产生的。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定的课程计划只是提供了这个创生过程的工具,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成为了教师、学生共同构建教育经验并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成为了师生共同创造和开发自己课程的过程,从而赋予了数学课程可持续发展的自我生长性。
2.数学课程的民主性
可持续发展的数学课程必须是民主的课程,民主性主要体现为课程的公平性。在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数学课程中,通过过度频繁的考试和层层筛选,众多学生被打入了数学学习的“另册”,他们或由于自卑,或由于畏惧,或由于考试的高难度而游离于数学课程之外,实质上数学课程对他们已不具有“准入原则”,这样的数学课程就不具有公平性。数学课程的公平性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但其本质,却又非常简略,即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所需要的数学教育,特别是在学习型社会的今天,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更为重要。
数学课程的民主性,还体现于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发展性的看重。传统数学课程着力于数学学科结构和形式体系的构建。在实施中,更为看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数学课程应该从数学的严格性、抽象性构筑起来的权威地位中解放出来,给教师、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以更多的自由空间。
3.数学课程的开放性
数学课程的开放性应该通过有效的课程设计及实施在多个层面上开展。如在课程目标上应予以拓展,不仅有知识技能目标,还要有过程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在课程内容上,不仅注重数学各板块内容之间的沟通、关联和整合,更要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在数学思维上,要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创造更多开放、交流的途径和渠道;在课程资源上,应该超越教材的局限,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去开发,如网络、社区等方面的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二 处理好数学课程实施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第一,知识与技能既是目标,又是载体。第二,过程与方法或者说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是数学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核心环节。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的,也是最容易产生异化和偏差的。
处理好三者的关系,首先是教师的认识问题。有些教师会想,不考的内容我虽然尽心尽力去做了,但社会不能给我一个公平的评价,不能检验我的成果,甚至可能会有一个负面的评价。这一点恰好是当前教育的最大误区,是对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挑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难关。判断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学生能不能通过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形成良好的积极的情感态度。
在实践层面还有一个阶段目标不好把握。以前流行的做法是,一节课结束,马上做一个教学质量的测验,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该学的东西。每节课能清的、能测的,多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东西。情感的目标,能力的要求,绝对不是靠某一节课,某一周能完成的。但是每一节课都必须体现这样的目标。因此,它更是靠一个较长的阶段,通过课程资源去熏陶,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的。这正体现了问题的复杂性,也是挑战教师的地方。特别是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如何顺利地实施和完成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和面对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赵中建.教育的使命——中国远程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0.
[2]刘兼,黄翔.数学课程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关键词:电大数学 素质教育 可持续发展 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44.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3-00140-0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肯定了远程教育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主要地位。经过30年的发展,广播电视大学已经成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成为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
而今,科学技术、知识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电大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现代高速发展的教育理念下,也暴露出了自己的弱点,特别是工学矛盾日渐突出,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再适应当今的学习需求。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务之急。
一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数学课程
数学课程受着社会进步,数学自身发展,学生需求变化,课程范式改变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数学课程需要在这诸多因素拉动的张力中,寻求一种合力,而这种合力的支点或方向应该是建立可持续发展数学课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最根本还是要充分发挥数学课程在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方面的作用。通过数学课程的实施,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的培养力量。特别是电大的数学课程,它具有诸多特点,更要适应学习型的社会需求。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它不仅要求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更应该培养学生更内在、更深刻的东西,如学会学习和培养数学素养。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数学课程,需做到以下几点。
1.数学课程的自我生长性
可持续发展的数学课程是富有活力的动态的具有生长力的“有机体”,而不应该是僵化的静态的表现为一堆数学符号、概念、命题的集合。以应试为目的的数学课程,其功利性的目标使得数学课程退化为纯粹的解数学试题的课程,这样的课程没有生命力。数学课程的生命力,可以来自数学自身的动因,也可来自数学与现实生活及社会应用的结合,如现实背景的趣味性与丰富性,应用环境的多样性,问题解决的挑战性等;也可来自学生学习的心理发展需求和学习行为方式的需求;也可来自教学实施中卓有成效的调动与激励。
数学课程的自我生长性常常不是预设和既定的,而是在数学课程实施的动态过程中随机产生的。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定的课程计划只是提供了这个创生过程的工具,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成为了教师、学生共同构建教育经验并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成为了师生共同创造和开发自己课程的过程,从而赋予了数学课程可持续发展的自我生长性。
2.数学课程的民主性
可持续发展的数学课程必须是民主的课程,民主性主要体现为课程的公平性。在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数学课程中,通过过度频繁的考试和层层筛选,众多学生被打入了数学学习的“另册”,他们或由于自卑,或由于畏惧,或由于考试的高难度而游离于数学课程之外,实质上数学课程对他们已不具有“准入原则”,这样的数学课程就不具有公平性。数学课程的公平性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但其本质,却又非常简略,即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所需要的数学教育,特别是在学习型社会的今天,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更为重要。
数学课程的民主性,还体现于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发展性的看重。传统数学课程着力于数学学科结构和形式体系的构建。在实施中,更为看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数学课程应该从数学的严格性、抽象性构筑起来的权威地位中解放出来,给教师、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以更多的自由空间。
3.数学课程的开放性
数学课程的开放性应该通过有效的课程设计及实施在多个层面上开展。如在课程目标上应予以拓展,不仅有知识技能目标,还要有过程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在课程内容上,不仅注重数学各板块内容之间的沟通、关联和整合,更要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在数学思维上,要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创造更多开放、交流的途径和渠道;在课程资源上,应该超越教材的局限,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去开发,如网络、社区等方面的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二 处理好数学课程实施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第一,知识与技能既是目标,又是载体。第二,过程与方法或者说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是数学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核心环节。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的,也是最容易产生异化和偏差的。
处理好三者的关系,首先是教师的认识问题。有些教师会想,不考的内容我虽然尽心尽力去做了,但社会不能给我一个公平的评价,不能检验我的成果,甚至可能会有一个负面的评价。这一点恰好是当前教育的最大误区,是对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挑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难关。判断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学生能不能通过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形成良好的积极的情感态度。
在实践层面还有一个阶段目标不好把握。以前流行的做法是,一节课结束,马上做一个教学质量的测验,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该学的东西。每节课能清的、能测的,多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东西。情感的目标,能力的要求,绝对不是靠某一节课,某一周能完成的。但是每一节课都必须体现这样的目标。因此,它更是靠一个较长的阶段,通过课程资源去熏陶,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的。这正体现了问题的复杂性,也是挑战教师的地方。特别是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如何顺利地实施和完成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和面对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赵中建.教育的使命——中国远程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0.
[2]刘兼,黄翔.数学课程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