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研学旅行成为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的新热点。2018年,新课标明确要求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其中高中地理的野外实践力与研学旅行十分契合。本研究通过调研并系统梳理了高中地理教学自然部分的相关知识,以宁波四明山为例,较为系统的调查了四明山南区的研学旅行资源,并通过仔细研读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设计出了较为系统且具有较强实践性、针对性的四明山区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关键词]研学旅行;核心素养;四明山
[基金项目]2017年宁波大学校级教研项目“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与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的改进研究”(jyxmxyb1773)
[作者简介]徐 皓(1985—),男,安徽宣城人,博士,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讲师,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及地理师范教学与研究;韩华玲(1984—),女,山西临汾人,硕士,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地理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7-0-03 [收稿日期] 2020-05-13
一、现状及问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国求学的优良传统。读万卷书所获得的知识,要通过行万里路在亲身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应用的。而行万里路的实践和体验,则要在读万卷书的知识指导下进行的。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偏重“读万卷书”,而缺少“行万里路”。研学旅行的提出,就是要统一“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求学过程,是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研学旅行始于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下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7年浙江省教育厅等12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中,确定了研学旅行要围绕“红色”“生态”“文化”“活力”的主题,并细化了研学旅行在各个年级段所进行的时间,明确规定了学校需每学年组织安排1—2次研学旅行活动,每学年合计安排初中4—6天、高中6—8天,此外研学旅行的评价结果还将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1-2]。
同时,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新课标所提出的四大核心素养与研学旅行大为契合。而结合过去几年浙江地区高中地理研学旅行的成果来看,研学旅行的开展确实有效地促进了核心素养中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3-5]。
然而当前地理研学旅行在學校实践中仍存在着众多的问题,距离教育部规划的研学旅行的理想模式仍有较大的差距。除去各个学科性研学旅行共同存在的安全、经费以及协调问题外,地理研学旅行还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只旅不学、只旅不研、学而不研、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由旅行社、景区主导,另一方面,与当前缺少具有可实践性、较强专业性指导性的研学旅行线路有着极大的关系[6-7]。
二、四明山概况
四明山,又名句余山,位于浙东南火山喷发带宁波—仙居喷发亚带上,为仙霞岭北支山脉,系曹娥江、奉化江分水岭。四明山的南区(经纬度范围
29°39′18″N—29°44′20″N;121°06′54″E—12118′50″E),
北起黄泥浆岗,南止奉化董村乡,西迄余姚四明山镇(黎州),东达奉化溪口镇一带,属奉化江主流剡江流域。
受季风气候降水量多、降水强度大等内外营力双重作用的影响,地势起伏跌宕,切割强烈,地形破碎,水系发达。四明山南麓,崖壁相对高差达700m以上,山地则广泛分布着经准平原化的地面,但由于后期破坏,遗迹分布较零星;而外围平原因长期下沉,堆积了百米以上的第四纪沉积物,最终则形成调研区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这一特征。境内山地广泛分布数级剥蚀面,形成层状地形;而沿河两岸,则发育了多级阶地。各种地形较为齐全,是野外研学旅行较理想的地点。
三、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简称“新课标”)中关于地理课程与培育学生在地理课程中的学习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地理课程要在提供学生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能力,四明山研学旅行通过使学生感受四明山的地质发展史以及真实自然地理情况分析,从现实角度巩固发展了学生关于自然地理的专业素养,完善了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中关于科学性、实践性的内容。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要求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指培养学生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研学旅行这一学习方式将真实情景作为学生的地理第二课堂,有助于学生完成新课标对高中学生在地理课程方面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由此,小组结合了四明山区相关地理知识,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提出了四明山研学旅行学习目标:
1.阅读遥感地图,描述鄞江镇水文特征,结合讲解,理解它山堰的水利作用。
2.观察剡江上下游水文特征差异,对比分析,尝试填写剡江水文特征表格。
3.通过野外观察,描述常见地貌的形态特征,准确辨认冲积扇、断层崖等地貌,并说出冲积扇、断层崖等地貌的形成过程。
4.结合四明山区地质演化资料,观察四明山区夷平面、平顶山、阶地等地貌,运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等知识,尝试分析其形成过程。
5.观察土壤自然剖面,了解四明山区土壤类型,理解其形成过程中自然和人类活动的作用。
6.记录四明山区不同海拔植被、土壤类型,绘制示意图,理解垂直分异规律。
7.了解地质锤的使用方法并尝试使用,同时结合相关资料识别四明山区主要岩石。
8.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解释四明山区内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9.观察村落布局形态,尝试填写区域等高线图,并结合等高线图,说出村落内部的空间特征,理解聚落空间的合理规划。
10.总结研学过程中所见所感,撰写实习日记。
11.梳理研学过程所学知识,小组合作尝试撰写实习报告。
四、研学方案设计
以下是相关的课程设计及活动要求:
第一天行程:鄞江镇(它山堰)—溪口鎮—剡江
以鄞江镇为起点,在鄞江镇,学生活动有:①观察光溪桥的形态特征,了解鄞江镇地表形态变迁;②结合地图并观察樟溪水文特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③观察并记录它山堰、回沙闸等水利设施形态特征;④结合教师讲解,深入认识它山堰;⑤参观鄞江陈列馆,了解其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底蕴。对应相应的新课标知识是:①必修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②必修一“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③必修一“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本活动体现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在溪口镇和剡江,学生活动有:①观察河漫滩形态及思考其形成原因;②结合教师讲解,绘制二元沉积结构示意图;③深入理解人为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④观察橡皮坝的形态并判断类型;⑤观察洪冲积扇形态,思考并回答成因;⑥思考分析剡江上下游的水文特征并完成表格;⑦参观水文站。对应相应的新课标知识是:①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②必修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③必修一“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④必修一“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⑤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⑥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⑦必修一“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本活动体现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第二天行程:溪口镇—徐凫岩—三隐潭—千丈岩—溪口镇
第二天从溪口出发,首先到达徐凫岩,学生活动有:①加深对夷平面的理解并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②小组学习实践地质锤的使用方法,观察并判断岩石的类型;③仔细观察并深化对夷平面的认识;④深化河谷形态特征了解;⑤了解节理和断层的区别。对应相应的新课标知识是:①必修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地壳的物质循环”;②必修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③必修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④必修一“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本活动体现了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在三隐潭和千丈岩,学生活动有:①小组动手挖土壤剖面,仔细观察记录。并进行讨论研究,思考土壤的形成过程;②观察并判断地貌类型,分析成因;③观察棋盘式节理,并猜测其成因;④思考并判断夷平面的具体位置;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山雾的成因。对应相应的新课标知识是:①必修一“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②必修一“不同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③必修一“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④必修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⑤必修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⑥必修一“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本活动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第三天行程:三接岭—四明山地质公园—羊额岭
第三天从三接岭出发,在三接岭学生活动有:①思考影响山间公路修建的自然因素;②小组合作描述所见的典型地貌的特征、夷平面形成原因和形态特征;③回答村庄选址与夷平面上的优势。对应相应的新课标知识是:①必修一“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②必修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③必修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本活动体现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在四明山地质公园,学生活动有:①更加深入的理解夷平面的形成过程;②观察记录沿途岩石形态特征;③观察风化作用的表现。对应相应的新课标知识是:①必修一“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②必修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③必修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本活动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在羊额岭,学生活动主要是:观察体会分水岭的形态特征,绘画示意图(要求包含等高线、水系、图例等地图要素)。对应相应的新课标知识是:①必修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②必修一“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本活动体现了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五、结束语
通过调研,系统梳理了高中地理教学自然部分的相关知识,并通过深入四明山南区,较为全面调查了四明山南区的研学旅行资源,从中筛选出了10处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能够充分体现地理研学旅行地域特色、结合高中地理自然部分教学知识的研学旅行景观。通过仔细研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了解高中地理自然部分教学需求及重难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中学生的身体心理情况,设计出为期3天的四明山区自然地理研学旅行路线,设计了教学方案、课后作业等相关内容。形成了具有较强实践性、针对性的四明山区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参考文献
[1]雷鸣.研学旅行 大有可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20): 1.
[2]陈光春.论研学旅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19):40.
[3]王民,黄劲松,蔚东英.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标准研究(连载四·完)“地理实践力”水平划分标准与案例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7):19-22.
[4]池晓昶.基于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研究[J].高考,2019(3):112-112.
[5]丁运超.地理核心素养与研学旅行[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7(3):20.
[6]于书娟,王媛,毋慧君.我国研学旅行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7,704(19):17-19.
[7]夏可军.研学旅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J].中国民族教育,2017 (3):48-49.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tudying trip has become a new hotspo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2018,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clearly requires the key competencies of all disciplines, among which the field practice of high school geography is very consistent with the studying trip. This research has systematically combed the relevant knowledge of the natural part of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aking Ningbo Siming Mountain as an example, we hav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studying trip resources in the southern area of Siming Mountain, and designed a more systematic, practical and targeted Siming Mountain area studying trip course program through careful study of the new geography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general high schools.
Key words: studying trip; key competencies; Siming Mountain
[关键词]研学旅行;核心素养;四明山
[基金项目]2017年宁波大学校级教研项目“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与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的改进研究”(jyxmxyb1773)
[作者简介]徐 皓(1985—),男,安徽宣城人,博士,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讲师,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及地理师范教学与研究;韩华玲(1984—),女,山西临汾人,硕士,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地理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7-0-03 [收稿日期] 2020-05-13
一、现状及问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国求学的优良传统。读万卷书所获得的知识,要通过行万里路在亲身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应用的。而行万里路的实践和体验,则要在读万卷书的知识指导下进行的。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偏重“读万卷书”,而缺少“行万里路”。研学旅行的提出,就是要统一“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求学过程,是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研学旅行始于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下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7年浙江省教育厅等12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中,确定了研学旅行要围绕“红色”“生态”“文化”“活力”的主题,并细化了研学旅行在各个年级段所进行的时间,明确规定了学校需每学年组织安排1—2次研学旅行活动,每学年合计安排初中4—6天、高中6—8天,此外研学旅行的评价结果还将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1-2]。
同时,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新课标所提出的四大核心素养与研学旅行大为契合。而结合过去几年浙江地区高中地理研学旅行的成果来看,研学旅行的开展确实有效地促进了核心素养中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3-5]。
然而当前地理研学旅行在學校实践中仍存在着众多的问题,距离教育部规划的研学旅行的理想模式仍有较大的差距。除去各个学科性研学旅行共同存在的安全、经费以及协调问题外,地理研学旅行还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只旅不学、只旅不研、学而不研、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由旅行社、景区主导,另一方面,与当前缺少具有可实践性、较强专业性指导性的研学旅行线路有着极大的关系[6-7]。
二、四明山概况
四明山,又名句余山,位于浙东南火山喷发带宁波—仙居喷发亚带上,为仙霞岭北支山脉,系曹娥江、奉化江分水岭。四明山的南区(经纬度范围
29°39′18″N—29°44′20″N;121°06′54″E—12118′50″E),
北起黄泥浆岗,南止奉化董村乡,西迄余姚四明山镇(黎州),东达奉化溪口镇一带,属奉化江主流剡江流域。
受季风气候降水量多、降水强度大等内外营力双重作用的影响,地势起伏跌宕,切割强烈,地形破碎,水系发达。四明山南麓,崖壁相对高差达700m以上,山地则广泛分布着经准平原化的地面,但由于后期破坏,遗迹分布较零星;而外围平原因长期下沉,堆积了百米以上的第四纪沉积物,最终则形成调研区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这一特征。境内山地广泛分布数级剥蚀面,形成层状地形;而沿河两岸,则发育了多级阶地。各种地形较为齐全,是野外研学旅行较理想的地点。
三、高中地理新课标解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简称“新课标”)中关于地理课程与培育学生在地理课程中的学习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地理课程要在提供学生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能力,四明山研学旅行通过使学生感受四明山的地质发展史以及真实自然地理情况分析,从现实角度巩固发展了学生关于自然地理的专业素养,完善了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中关于科学性、实践性的内容。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要求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指培养学生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研学旅行这一学习方式将真实情景作为学生的地理第二课堂,有助于学生完成新课标对高中学生在地理课程方面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由此,小组结合了四明山区相关地理知识,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提出了四明山研学旅行学习目标:
1.阅读遥感地图,描述鄞江镇水文特征,结合讲解,理解它山堰的水利作用。
2.观察剡江上下游水文特征差异,对比分析,尝试填写剡江水文特征表格。
3.通过野外观察,描述常见地貌的形态特征,准确辨认冲积扇、断层崖等地貌,并说出冲积扇、断层崖等地貌的形成过程。
4.结合四明山区地质演化资料,观察四明山区夷平面、平顶山、阶地等地貌,运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等知识,尝试分析其形成过程。
5.观察土壤自然剖面,了解四明山区土壤类型,理解其形成过程中自然和人类活动的作用。
6.记录四明山区不同海拔植被、土壤类型,绘制示意图,理解垂直分异规律。
7.了解地质锤的使用方法并尝试使用,同时结合相关资料识别四明山区主要岩石。
8.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解释四明山区内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9.观察村落布局形态,尝试填写区域等高线图,并结合等高线图,说出村落内部的空间特征,理解聚落空间的合理规划。
10.总结研学过程中所见所感,撰写实习日记。
11.梳理研学过程所学知识,小组合作尝试撰写实习报告。
四、研学方案设计
以下是相关的课程设计及活动要求:
第一天行程:鄞江镇(它山堰)—溪口鎮—剡江
以鄞江镇为起点,在鄞江镇,学生活动有:①观察光溪桥的形态特征,了解鄞江镇地表形态变迁;②结合地图并观察樟溪水文特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③观察并记录它山堰、回沙闸等水利设施形态特征;④结合教师讲解,深入认识它山堰;⑤参观鄞江陈列馆,了解其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底蕴。对应相应的新课标知识是:①必修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②必修一“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③必修一“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本活动体现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在溪口镇和剡江,学生活动有:①观察河漫滩形态及思考其形成原因;②结合教师讲解,绘制二元沉积结构示意图;③深入理解人为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④观察橡皮坝的形态并判断类型;⑤观察洪冲积扇形态,思考并回答成因;⑥思考分析剡江上下游的水文特征并完成表格;⑦参观水文站。对应相应的新课标知识是:①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②必修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③必修一“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④必修一“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⑤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⑥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⑦必修一“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本活动体现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第二天行程:溪口镇—徐凫岩—三隐潭—千丈岩—溪口镇
第二天从溪口出发,首先到达徐凫岩,学生活动有:①加深对夷平面的理解并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②小组学习实践地质锤的使用方法,观察并判断岩石的类型;③仔细观察并深化对夷平面的认识;④深化河谷形态特征了解;⑤了解节理和断层的区别。对应相应的新课标知识是:①必修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地壳的物质循环”;②必修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③必修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④必修一“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本活动体现了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在三隐潭和千丈岩,学生活动有:①小组动手挖土壤剖面,仔细观察记录。并进行讨论研究,思考土壤的形成过程;②观察并判断地貌类型,分析成因;③观察棋盘式节理,并猜测其成因;④思考并判断夷平面的具体位置;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山雾的成因。对应相应的新课标知识是:①必修一“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②必修一“不同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③必修一“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④必修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⑤必修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⑥必修一“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本活动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第三天行程:三接岭—四明山地质公园—羊额岭
第三天从三接岭出发,在三接岭学生活动有:①思考影响山间公路修建的自然因素;②小组合作描述所见的典型地貌的特征、夷平面形成原因和形态特征;③回答村庄选址与夷平面上的优势。对应相应的新课标知识是:①必修一“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②必修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③必修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本活动体现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在四明山地质公园,学生活动有:①更加深入的理解夷平面的形成过程;②观察记录沿途岩石形态特征;③观察风化作用的表现。对应相应的新课标知识是:①必修一“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②必修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③必修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本活动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在羊额岭,学生活动主要是:观察体会分水岭的形态特征,绘画示意图(要求包含等高线、水系、图例等地图要素)。对应相应的新课标知识是:①必修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②必修一“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本活动体现了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五、结束语
通过调研,系统梳理了高中地理教学自然部分的相关知识,并通过深入四明山南区,较为全面调查了四明山南区的研学旅行资源,从中筛选出了10处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能够充分体现地理研学旅行地域特色、结合高中地理自然部分教学知识的研学旅行景观。通过仔细研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了解高中地理自然部分教学需求及重难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中学生的身体心理情况,设计出为期3天的四明山区自然地理研学旅行路线,设计了教学方案、课后作业等相关内容。形成了具有较强实践性、针对性的四明山区研学旅行课程方案。
参考文献
[1]雷鸣.研学旅行 大有可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20): 1.
[2]陈光春.论研学旅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19):40.
[3]王民,黄劲松,蔚东英.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标准研究(连载四·完)“地理实践力”水平划分标准与案例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7):19-22.
[4]池晓昶.基于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研究[J].高考,2019(3):112-112.
[5]丁运超.地理核心素养与研学旅行[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7(3):20.
[6]于书娟,王媛,毋慧君.我国研学旅行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7,704(19):17-19.
[7]夏可军.研学旅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J].中国民族教育,2017 (3):48-49.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tudying trip has become a new hotspo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2018,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clearly requires the key competencies of all disciplines, among which the field practice of high school geography is very consistent with the studying trip. This research has systematically combed the relevant knowledge of the natural part of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aking Ningbo Siming Mountain as an example, we hav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studying trip resources in the southern area of Siming Mountain, and designed a more systematic, practical and targeted Siming Mountain area studying trip course program through careful study of the new geography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general high schools.
Key words: studying trip; key competencies; Siming Mount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