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寓言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常见体裁,深受小学生的喜爱。阅读教学的中心就在于寓言形象的感知与内在哲理的感悟。而对于以直观形象性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寓言形象的感知最为根本,是引领学生迈向深刻内涵、体悟内在哲理的通道。笔者即借助《争论的故事》这一典型的寓言文体,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角色体验,在表演中理解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文字有限,篇幅不长,但语言形象生动且具有鲜明的倾向性,要让小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故事的趣味和人物形象的可悲、可笑、可怜,还是有一定障碍的。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性思维为主,喜欢表演是儿童天生的乐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语言中的故事进行角色扮演,强化学生的角色效应,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引领学生自主、积极地阅读文本,并尝试以角色体验的方式进行探寻与思考,真正地理解故事、感知人物。
如在教学《争论的故事》伊始环节,教师组织同桌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一个扮演哥哥,一个扮演弟弟,以课文中人物的对话为蓝本,深入感知文本的兴趣,从而以合作的方式深入到文本的故事情节之中,揣摩人物言语背后所蕴藏的真意;再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借助文本中的对话,设置相应的动作与神态,真正地理解故事内容。
如此借助表演的方式,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蕴藏在大道无痕的状态中,这种积极的认知体验,深入地探究了文本的丰富内涵,将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推向了深入。
二、补充拓展,在推动情节中延续寓言故事
小学生由于有意注意的能力相对薄弱,有时即使是在角色的浸润与支撑之下,他们对文本持续性的阅读劲头也将难以保障,很容易从文本的情境中脱离出来。如此一来,学生对寓言的学习就会陷入机械认知的泥潭。教师就需要根据寓言故事的具体情节中创设情境,通过想象、猜测的方式推进情节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从顺应故事发展的轨迹,从而形成真切而深刻的认知体验。
教学中,教师先引领学生紧扣课题中“争论”这一核心词语,对人物对话时的内容进行揣摩,强化两人之间针锋相对的辩论色彩。学生从“争论不休”中,调整人物对话时的语气语调,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人物对话时的辩论特点,而在对话互动中更是加快了彼此回应的节奏,形成了“你一言,我一语”的剑拔弩张之感。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重新回到兄弟对话、辩论中,依托已有的故事情节进行拓展想象:这哥俩还有进行怎样的争论,他们还能找出怎样的理由来?从让学生在拓展补充、创编对话的过程中,认为推动故事的发展过程。
學生在文本的故事中徜徉、在鲜明的人物中体验,为学生真正感知文本、理解故事奠定了基础。
三、促发想象,在全面再现中复原寓言故事
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原本是机械而僵硬的,只要阅读主体将自己原始的经验、意识和认知能力介入到文本之中,才能散发出独特的生命气息和意蕴来。因此,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将文本机械的语言进行文字的理解、转化和再现,从而在想象、复原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内心视象。
如这篇《争论的故事》,学生虽然能够读懂兄弟俩争论的内容,但要真正在思维意识中还原这样的场景,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意识,才能真正将文字转化为鲜活的视象。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学生借助丰富的联想从人物的“大声辩论”“不以为然”“很不服气”等词语中体验兄弟俩互不相让的逼人气势;学生运用了联想,作者所运用的感叹号、问号等文字及标点,才不会成为可有可无的装饰,才能借助它们将两人辩论的场景修复在学生的思维意识中。正所谓情到深处心境自开,学生以想象的质态深入到文本中国,一句简单的提示语和标点符号,都对学生把握文本细节、再现故事场景起到了重要的支撑性作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读读、演演、想想,故事不再难懂,人物不再陌生,那种无可言语的亲近度成为了学生理解、内化、升华故事的重要资源。
总而言之,寓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借助故事理解蕴藏在故事中的寓意,但寓意的揭示并不能随心所欲,必须要建立在学生深入感知并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因此,理解寓意是根本,但洞察故事是基础,教师就应该创设师生双方积极互动的语境磁场,引领学生深入故事、深入文本,在感知语言、开掘内涵、想象复原的过程中,强化对寓言故事的理解,为寓意的揭示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225200)
一、角色体验,在表演中理解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文字有限,篇幅不长,但语言形象生动且具有鲜明的倾向性,要让小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故事的趣味和人物形象的可悲、可笑、可怜,还是有一定障碍的。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性思维为主,喜欢表演是儿童天生的乐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语言中的故事进行角色扮演,强化学生的角色效应,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引领学生自主、积极地阅读文本,并尝试以角色体验的方式进行探寻与思考,真正地理解故事、感知人物。
如在教学《争论的故事》伊始环节,教师组织同桌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一个扮演哥哥,一个扮演弟弟,以课文中人物的对话为蓝本,深入感知文本的兴趣,从而以合作的方式深入到文本的故事情节之中,揣摩人物言语背后所蕴藏的真意;再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借助文本中的对话,设置相应的动作与神态,真正地理解故事内容。
如此借助表演的方式,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蕴藏在大道无痕的状态中,这种积极的认知体验,深入地探究了文本的丰富内涵,将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推向了深入。
二、补充拓展,在推动情节中延续寓言故事
小学生由于有意注意的能力相对薄弱,有时即使是在角色的浸润与支撑之下,他们对文本持续性的阅读劲头也将难以保障,很容易从文本的情境中脱离出来。如此一来,学生对寓言的学习就会陷入机械认知的泥潭。教师就需要根据寓言故事的具体情节中创设情境,通过想象、猜测的方式推进情节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从顺应故事发展的轨迹,从而形成真切而深刻的认知体验。
教学中,教师先引领学生紧扣课题中“争论”这一核心词语,对人物对话时的内容进行揣摩,强化两人之间针锋相对的辩论色彩。学生从“争论不休”中,调整人物对话时的语气语调,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人物对话时的辩论特点,而在对话互动中更是加快了彼此回应的节奏,形成了“你一言,我一语”的剑拔弩张之感。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重新回到兄弟对话、辩论中,依托已有的故事情节进行拓展想象:这哥俩还有进行怎样的争论,他们还能找出怎样的理由来?从让学生在拓展补充、创编对话的过程中,认为推动故事的发展过程。
學生在文本的故事中徜徉、在鲜明的人物中体验,为学生真正感知文本、理解故事奠定了基础。
三、促发想象,在全面再现中复原寓言故事
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原本是机械而僵硬的,只要阅读主体将自己原始的经验、意识和认知能力介入到文本之中,才能散发出独特的生命气息和意蕴来。因此,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将文本机械的语言进行文字的理解、转化和再现,从而在想象、复原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内心视象。
如这篇《争论的故事》,学生虽然能够读懂兄弟俩争论的内容,但要真正在思维意识中还原这样的场景,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意识,才能真正将文字转化为鲜活的视象。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学生借助丰富的联想从人物的“大声辩论”“不以为然”“很不服气”等词语中体验兄弟俩互不相让的逼人气势;学生运用了联想,作者所运用的感叹号、问号等文字及标点,才不会成为可有可无的装饰,才能借助它们将两人辩论的场景修复在学生的思维意识中。正所谓情到深处心境自开,学生以想象的质态深入到文本中国,一句简单的提示语和标点符号,都对学生把握文本细节、再现故事场景起到了重要的支撑性作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读读、演演、想想,故事不再难懂,人物不再陌生,那种无可言语的亲近度成为了学生理解、内化、升华故事的重要资源。
总而言之,寓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借助故事理解蕴藏在故事中的寓意,但寓意的揭示并不能随心所欲,必须要建立在学生深入感知并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因此,理解寓意是根本,但洞察故事是基础,教师就应该创设师生双方积极互动的语境磁场,引领学生深入故事、深入文本,在感知语言、开掘内涵、想象复原的过程中,强化对寓言故事的理解,为寓意的揭示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22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