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中学语文;新教材;教学过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2(A)-0060-01
教学过程是教学的程序与阶段,教学怎样开始、怎样发展、怎样结尾,都属于教学过程设计的问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笔者对新教材的教学过程设计做了一些分析和研究,认为语文新教材教学过程的设计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新课标对语文不同学段的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谓课标,就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教学要求,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点。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的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才能把语文课讲实、讲活;只有将语文课程标准熟记于心,备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教学时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备课前首先应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新课标中确立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并认真研究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指导思想。
二、从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从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走”,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认知和领悟教学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活跃起来,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看法,切忌不顾学生如何思考,教师只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的教育方法。教师通过详细的备课,研究了课文内容,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已做到心中有数,而学生对这些却不甚明了,他们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探究和学习,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用自己备课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过程,也不能忽略学生需要从认识的“不明了”到“明了”的过程。因此,教师只有设计出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才会好。新课标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课文知识。根据这个原则,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就要首先考虑学生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要有序,要合乎逻辑,更要合乎学生的实际。
三、从新教材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新编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编排体系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语言发展规律,每一篇课文都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因此,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材本身所提供的利于学生发展的“拓展点”。例如,内容比较浅显的课文,学生读一遍就大致明白了,教师如果非要千篇一律地划分段落、归纳写作特点、总结主题思想就是没有把握好教材的“特点”,学生就会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效果肯定不佳。如果教师在教学这类课文时能引导学生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或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或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或引导学生体会内涵深刻的语句的含义等,则更易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更容易产生“成功感”,也更能从中学到具体的知识,得到能力的提高。
四、从教师自身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紧扣新教材的特点,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扬长避短,择善而教,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如,教师可发掘自己的语言特色,精心设计属于自己的教学语言。那么,如何设计教学语言呢?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描摹事物,善用修辞,使之形象生动,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具备艺术性、形象性、生动性和直观性;2.教师所讲的每一句话都要准确规范,要富有逻辑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准确无误地讲解,一丝不苟地传授,切忌东拉西扯;3.教师的语调要高低错落,快慢得体,语感优美,节奏鲜明,体现韵律美;4.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启发性。语文教学中教师耐人寻味、循循善诱的语言能留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当然,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有语言优势,这就需要教师自己发掘自身的优势,最终形成与众不同的教学个性。
编辑:沈丽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2(A)-0060-01
教学过程是教学的程序与阶段,教学怎样开始、怎样发展、怎样结尾,都属于教学过程设计的问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笔者对新教材的教学过程设计做了一些分析和研究,认为语文新教材教学过程的设计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新课标对语文不同学段的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谓课标,就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教学要求,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点。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的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才能把语文课讲实、讲活;只有将语文课程标准熟记于心,备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教学时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备课前首先应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新课标中确立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并认真研究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指导思想。
二、从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从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走”,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认知和领悟教学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活跃起来,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看法,切忌不顾学生如何思考,教师只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的教育方法。教师通过详细的备课,研究了课文内容,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已做到心中有数,而学生对这些却不甚明了,他们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探究和学习,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用自己备课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过程,也不能忽略学生需要从认识的“不明了”到“明了”的过程。因此,教师只有设计出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才会好。新课标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课文知识。根据这个原则,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就要首先考虑学生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要有序,要合乎逻辑,更要合乎学生的实际。
三、从新教材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新编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编排体系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语言发展规律,每一篇课文都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因此,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材本身所提供的利于学生发展的“拓展点”。例如,内容比较浅显的课文,学生读一遍就大致明白了,教师如果非要千篇一律地划分段落、归纳写作特点、总结主题思想就是没有把握好教材的“特点”,学生就会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效果肯定不佳。如果教师在教学这类课文时能引导学生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或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或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或引导学生体会内涵深刻的语句的含义等,则更易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更容易产生“成功感”,也更能从中学到具体的知识,得到能力的提高。
四、从教师自身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紧扣新教材的特点,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扬长避短,择善而教,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如,教师可发掘自己的语言特色,精心设计属于自己的教学语言。那么,如何设计教学语言呢?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描摹事物,善用修辞,使之形象生动,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具备艺术性、形象性、生动性和直观性;2.教师所讲的每一句话都要准确规范,要富有逻辑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准确无误地讲解,一丝不苟地传授,切忌东拉西扯;3.教师的语调要高低错落,快慢得体,语感优美,节奏鲜明,体现韵律美;4.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启发性。语文教学中教师耐人寻味、循循善诱的语言能留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当然,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有语言优势,这就需要教师自己发掘自身的优势,最终形成与众不同的教学个性。
编辑:沈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