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优秀的学生聚在一起应该会更加优秀,但是这样的优秀只成为聚焦在老师视线内的优秀,无人监督时的表现却缺少优秀,归结原因当是缺乏“慎独”的君子精神。因此,语文课堂应发挥人文性的教育作用,从听、说、读、写四方面引领学生精神成长。
关键词:语文课堂;优秀;慎独;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3-072-1
强化班的学生应该非常优秀,这些优秀的孩子在一起,影响巨大。大家都会希望自己变得更优秀,你追我赶,班级氛围积极向上,看着让人欣喜。
班级组成一段时间之后,我却渐渐发现讲台上常常满布粉灰,上节课使用的投影仪会一直开到下节课上课,讲台前同学来来又往往,都视若无睹。事实上,班级集体劳动时间同学却表现积极主动。这样的两极表现让人奇怪。
我班学生之所以在老师视线内外表现有所差异,是因为他们习惯了成绩的优秀,习惯了老师视线内的优秀。然而这并不是真正的优秀。
笔者认为:君子不能只表现在人前,也应修行于人后。《礼记·中庸》认为:“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无人监督时依旧严格自律,这就是君子“慎独”。学生将优秀束缚在老师的视线中,尚缺少自律,缺少“慎独”精神。
“慎独”是指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
语文学科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它既是一门用语言进行思维、交际的工具性学科,也是一门注重人文关怀、优良品行培养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知识和能力,也要注意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
近年来,我在语文课堂上,从听、读、说、写四种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入手,带领同学一起认识“慎独”精神。
一、听言观行,推人及己
首先,我在阅读课播放一则视频——梁冬与吴伯凡的《媒体下午茶》,这个视频的内容是关于现代人“行路”不守规则的问题论及“君子之道”。这种情况与我班同学的问题类似,均是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行事缺乏自律。视频观看结束后再请同学思考,谈及最多的一点便是人行路中即使无人监督,仍应遵守规则。此时,我顺势指出他们在老师视线外的表现,请他们反思,不少同学若有所思。
接着,我再给他们讲述几个小故事,加深他们对“慎独”精神的认识。
东汉名臣杨震的故事:有人以“十金”向他行贿,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却说:“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行贿者黯然离开。杨震就做到人前人后表现一致,“君子慎其独也”。
清代叶存仁亦如此,下属送礼时说:“天知,地知;你知,我们知,其他人绝不会知。”他听后却吟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这样的事、这样的人何其多也:柳下惠,坐怀不乱;林则徐,无欲则刚;刘备,勿以恶小而为之……同学对这些故事耳熟能详,现在再来看这些事情,又有了新的认识:哪怕独处,也应表里如一。
二、读圣人书,修内安外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一生修身律己。他从一介书生到位及人臣,在晚清乱世中得以善终,与他一直遵行“慎独”精神有很大关系。他不仅是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出色的理学家、文学家,推荐学生阅读《曾国藩家书》及《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可以看到曾国藩认为人要慎独,通过内省、寡欲达到养心、修身。通过对曾国藩的阅读,修己之内,慎己之行,做优秀的自己。
三、各抒己见,达人自达
为了使同学对“君子慎独”认识更深入、更透彻,我们临时调整“课前三分钟”演讲为“演讲比赛”,时间两节课,请同学们充分准备。在材料准备的过程中,他们就会看到君子是如何表现,会越来越深入地体会“慎独”精神。在最后的演讲比赛中,同学们旁征博引,各抒己见。从他们的演讲中我欣喜地发现他们对“慎独”的认识,明白“自律”“自省”。
四、尽陈其情,行之致远
为了强化学生对“慎独”的认识,我还要求学生结合高二议论文写作训练,将自己对“君子慎独”的认识组织成一篇言之有理,行之成文的文章:
材料:元代大学者许衡外出口渴却不摘路边之梨,人问之,答曰:“非己之梨,岂能乱摘?”于是人则讥其迂腐,许衡正色地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此中“主”不仅仅是表面性的某种“主张”、“见解”,更应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准则,甚至是信仰、追求……“我心有主”意味着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管有无监督。
通過这样的审题训练加深他们的认识,通过组织成文巩固他们对“慎独”精神的理解。
此外,我在语文课堂从听、说、读、写四个环节带领学生逐步深入地认识“君子慎独”,我会不时地通过课堂阅读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老师视线内的循规蹈矩,不能称之为君子,只有做到“慎独”才是真正的君子,并希望他们能行之致远。
这些情感教育工作是成功的,我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情感文明发展,做到了自习课老师在与不在都一样安静,讲台上的粉笔灰悄然不见踪影,绿植瓶里的水永远满满……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中,我们学习的氛围也更浓了,班级里充满了正能量。
情感文明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它的本质是育德,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的学生。高中生正处于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树立“慎独”思想,对个人终生、对国家社会未来,都影响深远。正因为如此,我们语文教育更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促进学生情感文明建设责任。
关键词:语文课堂;优秀;慎独;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3-072-1
强化班的学生应该非常优秀,这些优秀的孩子在一起,影响巨大。大家都会希望自己变得更优秀,你追我赶,班级氛围积极向上,看着让人欣喜。
班级组成一段时间之后,我却渐渐发现讲台上常常满布粉灰,上节课使用的投影仪会一直开到下节课上课,讲台前同学来来又往往,都视若无睹。事实上,班级集体劳动时间同学却表现积极主动。这样的两极表现让人奇怪。
我班学生之所以在老师视线内外表现有所差异,是因为他们习惯了成绩的优秀,习惯了老师视线内的优秀。然而这并不是真正的优秀。
笔者认为:君子不能只表现在人前,也应修行于人后。《礼记·中庸》认为:“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无人监督时依旧严格自律,这就是君子“慎独”。学生将优秀束缚在老师的视线中,尚缺少自律,缺少“慎独”精神。
“慎独”是指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
语文学科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它既是一门用语言进行思维、交际的工具性学科,也是一门注重人文关怀、优良品行培养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知识和能力,也要注意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
近年来,我在语文课堂上,从听、读、说、写四种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入手,带领同学一起认识“慎独”精神。
一、听言观行,推人及己
首先,我在阅读课播放一则视频——梁冬与吴伯凡的《媒体下午茶》,这个视频的内容是关于现代人“行路”不守规则的问题论及“君子之道”。这种情况与我班同学的问题类似,均是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行事缺乏自律。视频观看结束后再请同学思考,谈及最多的一点便是人行路中即使无人监督,仍应遵守规则。此时,我顺势指出他们在老师视线外的表现,请他们反思,不少同学若有所思。
接着,我再给他们讲述几个小故事,加深他们对“慎独”精神的认识。
东汉名臣杨震的故事:有人以“十金”向他行贿,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却说:“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行贿者黯然离开。杨震就做到人前人后表现一致,“君子慎其独也”。
清代叶存仁亦如此,下属送礼时说:“天知,地知;你知,我们知,其他人绝不会知。”他听后却吟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这样的事、这样的人何其多也:柳下惠,坐怀不乱;林则徐,无欲则刚;刘备,勿以恶小而为之……同学对这些故事耳熟能详,现在再来看这些事情,又有了新的认识:哪怕独处,也应表里如一。
二、读圣人书,修内安外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曾国藩,一生修身律己。他从一介书生到位及人臣,在晚清乱世中得以善终,与他一直遵行“慎独”精神有很大关系。他不仅是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出色的理学家、文学家,推荐学生阅读《曾国藩家书》及《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可以看到曾国藩认为人要慎独,通过内省、寡欲达到养心、修身。通过对曾国藩的阅读,修己之内,慎己之行,做优秀的自己。
三、各抒己见,达人自达
为了使同学对“君子慎独”认识更深入、更透彻,我们临时调整“课前三分钟”演讲为“演讲比赛”,时间两节课,请同学们充分准备。在材料准备的过程中,他们就会看到君子是如何表现,会越来越深入地体会“慎独”精神。在最后的演讲比赛中,同学们旁征博引,各抒己见。从他们的演讲中我欣喜地发现他们对“慎独”的认识,明白“自律”“自省”。
四、尽陈其情,行之致远
为了强化学生对“慎独”的认识,我还要求学生结合高二议论文写作训练,将自己对“君子慎独”的认识组织成一篇言之有理,行之成文的文章:
材料:元代大学者许衡外出口渴却不摘路边之梨,人问之,答曰:“非己之梨,岂能乱摘?”于是人则讥其迂腐,许衡正色地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此中“主”不仅仅是表面性的某种“主张”、“见解”,更应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准则,甚至是信仰、追求……“我心有主”意味着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管有无监督。
通過这样的审题训练加深他们的认识,通过组织成文巩固他们对“慎独”精神的理解。
此外,我在语文课堂从听、说、读、写四个环节带领学生逐步深入地认识“君子慎独”,我会不时地通过课堂阅读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老师视线内的循规蹈矩,不能称之为君子,只有做到“慎独”才是真正的君子,并希望他们能行之致远。
这些情感教育工作是成功的,我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情感文明发展,做到了自习课老师在与不在都一样安静,讲台上的粉笔灰悄然不见踪影,绿植瓶里的水永远满满……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中,我们学习的氛围也更浓了,班级里充满了正能量。
情感文明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它的本质是育德,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的学生。高中生正处于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树立“慎独”思想,对个人终生、对国家社会未来,都影响深远。正因为如此,我们语文教育更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促进学生情感文明建设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