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g2009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既是任务,也是保障。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为了培育乡村文化自信,提升乡村文化能力,需要依托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通过认知培育乡村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找寻制约乡村文化发展的因素,不断探索制定出适合乡村发展的文化路径,从根本上培育和提升乡村文化自信,从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战略;自信培育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一、培育乡村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实现乡村战略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得到了人们的日益重视。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下,培育乡村文化自信是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任何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国家或民族,都会被外来文化所欺凌,甚至会成为外来文化的奴役,最终导致国家或民族解体。由此可知,建设乡村文化,培育农民文化自信,能够捍卫乡村文化自身发展,从而为乡村品质发展、融合发展、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通过增强农民文化自觉,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才能持续推动乡村的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乡村综合实力
  乡村“三农”建设一直是我国基础性工作和战略性工作。可以说延续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灿烂文明,都是在农耕经济的带动下,得以传承与发展。将乡村文化列入国家文化发展的重点课题,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抉择,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培育乡村文化自信,提升乡村文化能力,有助于提高乡村“五位一体”区域发展的综合实力。依托乡村振兴战略,不断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提高乡村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增进乡村建设的向心力,打造一个又一个充满实力、活力、魅力的特色品牌乡村,才能从根本上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
  从某种层面上看,中国文化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也是中国文化的魂,是散落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的瑰宝。随着城乡发展存在过程性的差距,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文化不断涌入乡村,传统乡村文化的认同感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尤其是个别地方存在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乡村文化秩序趋于边缘化,文化生态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培育乡村文化自信,辨识优劣,扶正祛邪,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保留住了根,也为灿烂的新文化埋下了种子,从而在维系乡村民心的同时,保护和传承了优秀乡土文化。
  二、乡村文化自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乡村道德秩序或多或少崩塌
  重新发现乡村文化的现实价值是乡村文化振兴的认识前提。以孝道为代表的道德秩序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属于文明、伦理、修养的范畴,是文化顶层层面的内容。自古以来有家族宗庙、祠堂、牌坊,用家风家训约束着一族、一房、一户的人的行为规范与人际关系。随着时代变迁,这些日益古朴的建筑和黄旧的族谱零落在历史的风中,甚至湮没,甚至消散。更随着现代自由主义的思潮,人们在冲破旧封建的束缚的同时也遗失了很多优秀的典义。乡村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成了人们遗忘的角落,旧封建的遗毒未完全消散,并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伴生出些许不和谐的社区风气,造就了较为低级形态的乡村文化。
  (二)乡村文化设施配置总体不足不平衡
  乡村文化设施包括场所阵地及设备设施等,比如口袋公园、农民健身体育公园、美丽乡村公园、主题广场、宫庙、祠堂、民俗记忆馆、纪念馆、戏台、体育场馆、宣传栏、墙绘、标识牌等。近年来总体配置普广,但仍然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这些阵地设施布局不仅增强了乡村的文化氛围,提供人们文体娱游休闲便利。有些地方配置了也存在老化了、损坏了等方面情况,加上配置不足包括质、量、规模、布局等方面势必影响到人们文化生活质量。
  (三)乡村文化载体存在短板
  乡村文化载体具体化为承载性文艺作品、策划组织文化活动等。其构成因素涉及主题、场所、环境氛围布置营造、活动流程、具体节目或项目等。由于文化工作项目生成能力不足,导致现实中这些文化载体普遍短缺。
  (四)乡村文化生态内涵流失
  保护好文化生态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由之路。当前传统乡村文化生态现状不容乐观,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乡村经济、人口、居住环境和文化资源过度开发,依附其中的文化传统正快速衰落。长此以往,乡村文化在现代化技术的影响下,失去了原汁原味的内在从而成为一种躯壳。
  (五)乡村文化发展道路相对闭锁
  在乡村文化发展实践中,有些村庄文化工作也做了些,但文化产品仍普遍存在单一、守旧的情况。这就需要加强相关课题业务学习、走出去参考“他山之石”,立足村情,积极探索新时期乡村文化转型之路,在保存特色“乡愁”的同时创新发展、兼收并蓄多元文化。
  三、培育乡村文化自信的探索路径
  (一)重塑乡村道德秩序
  重拾道德典义,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构建有道德的村庄,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之一,也是文化自信培育的要义。首先,应审视社会文化发展趋势,坚持发展与创新并重原则,不断规范文化发展方向。其次,乡村组织发挥作用,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等需要以身作则,树立正面导向的榜样,不断用自己的文化修养,做细做实群众的思想工作,引领群众的文化行为。再次,发挥祠堂、文化广场、教育基地等阵地作用,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自觉,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端正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为乡村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石。并通过规范完善村规民约、建章立制,挖掘培育好人好事能人善事,集聚起正向能量,引领群众投身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推动社会发展。
  (二)活态保护当地文化遗存
  保存乡村本地的文化遗产,整合利用好丰厚的文化资源,是培育乡村文化自信、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基础。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乡愁”的具象,是乡村记忆的标识,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影响力。首先,村级组织发挥文化协管员的作用,“向上”争取专业指导,“向里”发动文化能人共同开展资源挖掘、线索普查、项目申遗、修缮维护等工作。其次,整合文化遗存资源,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群众自发的零星的文体活动如广场舞、民俗乐器演奏、棋类球类太极系列运动普广存在。这些文艺因子需要一条线将其串联起来,综合组装打造成一台文化活动项目。在条件成熟、主题吻合的场馆,比如可以依托祠堂建设家风家训教育基地,依托書院建设道德讲堂或设置国学点。可以普查挖掘乡村文物文化及自然资源、人们生产生活物件、村民历史拓展轨迹和区域分布等,打造乡村民俗博物馆或记忆馆。笔者所在乡镇在蔡氏祠堂打造家风家训展馆、在宋代文物端明殿和蔡襄纪念馆打造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定期举办春节文体赛事和百姓舞台文艺活动,打造文化工作品牌,就是一个生动实践。   (三)丰富乡村文化载体
  从某种层面上看,开办乡村文化艺术活动,不仅能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而且为群众开辟了展示文艺才能、锻炼舞台经验的平台和“出彩”的机会,是培育和提升乡村文化自信的有效举措。需要加大对本地文化艺术活动的支持,鼓励农民平时创作更多的文艺产品,建设原创文艺节目的数据储备库。同时,借助媒体等手段,加大外宣力度,也可以延伸制作美篇、抖音、直播视频、户外广告、画册等宣传产品,提高乡村综合影响力。
  (四)重建乡村文化产业生态
  重新激发乡村的内在活力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要求。乡村文化振兴不是简单地回到从前,而是在保护好文化生态的基础上,不断满足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在当下乡村文化生态不断变迁的过程中,深入探索并实现文化生态体系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实践的和谐统一。要有效整合城乡文化资源,不断使城市的优质文化资源走进乡村,如目前的文化惠民演出不仅活跃了乡村群众文化活动,也实现了城市反哺农村的目的,这样的举措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有利于带动乡村文化活起来,不断激发乡村内在的活力。要结合当地农耕产业,以及其他具有潜力的产业,将乡村文化元素有机融入进去,缔造文化产业链,创造良好的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最大程度实现社会效益。
  (五)坚持开放创新发展路线
  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包容各种文化,做到真正意义上“取长补短”,优化乡村文化发展路线,驱动乡村文化发展要素,从而使乡村文化能够在传承上革新,在革新中发展。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实施“文化 教育”“文化 旅游”的模式,实施跨界融合,在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启用研学旅行、参观培训、展览观光等功能。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不断优化乡村文化场所和文化产品。笔者所在乡镇,在石梯寺建设3A旅游景区的同时,开发宗教文化、古建筑文化、忠孝典义等历史人物文化、励志故事传说,实现了景区的内涵提升和叠加效应。
  四、结语
  总之,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提高乡村文化能力,乡村领导需要把握时代发展趋势,不断创设更加适宜的工作方法。通过深化乡村文化内涵,不断创新文化发展路径,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乡村文化综合实力,促进乡村经济、文化的健康可持续。
  参考文献:
  [1]钟涵冕,郑兴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文化自信的重建[J].区域治理,2019(36):62-65 129.
  [2]梁洋生,吴磊.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自信培育[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7(4):44-48.
  [3]李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自信”实现路径研究[J].度假旅游,2018(9):96-97.
  作者簡介:黄益彬(1976-),女,汉族,福建莆田,在职本科学历,群众文化馆员(中级),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其他文献
从最初一两个不完整意义上的收藏类栏目,发展到2003-2005年间的七八个,再到2006年底全国电视收藏栏目协作体成立时的十多个收藏栏目。从2000-2008年经历了萌芽到全国电视收藏
班主任因其特殊的使命、地位、身份,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班主任工作包含了太多的艰辛和奉献,太多的责任和义务。在教育的路上,启迪蒙昧的心灵,点亮人生的路灯。在清贫中坚守责任,在坚守中甘于奉献,在奉献中无怨无悔地传承着人类的文明,殚精竭虑地培育着中华民族未来的栋梁。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和大家分享这份工作带来的苦辣与酸甜。  一、迅速全面了解学生  我接手班主任工作的那天,我爱人给我讲了一个令其终生难忘
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用创新的教学活动方式、方法,在学生乐学的情绪下,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态度、创新精神。综合实践活动要让学生“活”起来、“知”灵用、“能”提高、“新”突破。所有孩子都有好奇心、好胜心,农村孩子也不例外,基于这一点,我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  一、充分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使课间游戏在活动课中“活”起来。  好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经过我一个多月的观察,课间游戏几乎每天都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更希望在繁忙之余,回归大自然,追求诗意的田园乡村体验。当下虽是乡村旅游开发的热潮,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经营模式单一、旅游项目同质化、品牌效应小、文创产品开发滞后等,这些归根到底是没有充分结合本地的特色——民俗文化资源,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有待深度挖掘。在未来,乡村旅游的开发势必要充分发挥本地的民俗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向休闲体验式的乡村旅游
摘要: 中国新世纪和平外交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继承以往和平外交思想,并在深刻洞察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描述的未来发展之路;是在中国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综合国力得到提升,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的国内形势基础上向世界做出的庄严宣告。分析这一背景,有助于更深层地认识中国新世纪和平外交思想。  关键词: 新世纪 和平外交思想 背景分析  中国新世纪和平外交思想是党中央对新时期我国外交目标的新概括,是指
摘 要: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具有公正、严明、务实等显著优点,但也存在学而无用、败坏学风、损身害体的缺陷。我们应以史为鉴,通过科举制反观现代考试制度,揭示科举制影响下现代考试的利弊,并采取明确考试目的、改革考试内容等方式对现代考试制度进行改革,从而遵从教育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科举制 现代考试制度 学生全面发展  一、科举制的利弊及其影响  所谓科
接受理论提出,只有通过“阅读”这一读者创造性的参与,文学作品的完整意义和价值才能得以实现。从新闻接受的角度来看,新闻作品价值的实现更要看它是否为受众所接受。在这里,
高考试题对教学具有指导作用。研究高考试题,有助于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指称语是文章中句子与句子之间,文章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之间连接的重要手段,是构成篇章连贯
中考注重考查学生物理学习所达到的程度和水平。通过物理复习学生能系统整理、巩固深化物理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物理基本技能,同时进一步培养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把单元教学比喻为一节节车皮,那么复习就是连接车皮的铰链;如果把新课教学比喻为刚完工的一幢大厦,那么复习就是装潢,只有装潢才能使它更加完美。  1.抓住课本,夯实基础  物理知识体系构成分为力、热、光、电磁
摘 要: 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传统的以理论知识考卷为核心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和当前中职教学目标背道而驰。本文结合一体化教学实际,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线,学生专业素养与能力水平评价为核心,对中职电工基础课程学习评价模式进行尝试与探索。  关键词: 中职电类专业 电工基础 一体化教学 学习评价  电工基础是中职电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中职积极推行一体化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