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生物;自学;交流;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2(A)—0041—01
1. “辅导—自学式”学习方式的涵义
“辅导—自学式”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传递—接受”学习方式的一种改造,主要是把由教师系统讲授的大部分教学内容改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和合作学习。这比“传递—接受”学习方式以单通道输入信息的效果要好。它介于“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之间,两者的优点兼而有之,同时调和了“班级教学” 和“个别教学” 的矛盾,使学生不仅能共同发展,同时还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2. 学案导学,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为了体现“先学后教”的原则,也为使学生自学有所依,确保实效,利用学案作为导航,教师在每次新课授课前1~2天,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自学能力,精心编制学案并印发给学生。学案的内容包括本节的学习目标,导学问题,应查找的参考资料等。要求学生在学案的导航下,对教学内容进行课前自学,通过尝试解决学案上设计的导学题,使学生获得对即将授课内容的初步了解,并能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例如,在高中第一册(人教版)“新陈代谢与ATP”一节的教学前教师设计如下一组导学问题:
① 营养物质的利用是指什么过程?② 生物体内的有机物有什么作用?③ 能量贮存在哪些物质里?④ 生物体利用能量的形式是怎么样的?⑤ATP的合成与分解标志了细胞什么样的生命活动?
这样一组问题是根据初中学过的“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等有关知识与“能量代谢”的内在联系进行层层设问,以旧驭新,循序渐进。实践证明,教师采用学案指导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课前预习,尝试解决有关问题, 目的明确,指向集中,不仅能把学生直接引导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自学中深入思考,提高自学能力,而且便于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使学生的课前自学真正落到实处。
3. 交流合作与讨论探究
将传统的座位排序稍加变动,使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相对固定的4~6人小组,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组内要有明确分工,自主确定每个小组的组长、报告员、记录员和监督员。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组学生围绕学案上的导学题各抒己见,展开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学生讨论时,教师通常以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检查各小组的记录情况。最后由各组代表作总结发言,其他同学作出补充或质疑。这样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流自己的看法,提高分析、判断、归纳、综合的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学习潜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自信心得到增强;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克服了自我中心、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
4. 启发诱导、难点点拨、精讲释疑
在各组交流中教师要及时启发、引导,对一些深奥难懂的难点知识,出现的一些认识偏差和误区,教师要及时发现,通过诱导、点拨,化解难度,为他们获得清晰的认识“铺路搭桥”。必要时以合作者的角色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和难点知识进行讲解。有时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补充生物学领域取得的新成就,介绍生物新技术及其应用。
5. 反馈迁移,归纳总结
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的接受、传递、处理、反馈的过程,因而及时反馈是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这一阶段可以对本节内容的重点进行回顾、强化练习、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教学时要注意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题量要适中,并控制好时间。回答形式可采用个别回答、集体回答、举手抢答、小组竞赛等。练习后要及时给予评价和纠正错误。
6. 教学体会
在这一学习方式的实施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自学、合作学习和讨论。讨论交流有利于对共同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相互讨论,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提高认识,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自学指导应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水平贯穿在程序的始终。练习总结有利于将所学的内容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
编辑:练堂波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2(A)—0041—01
1. “辅导—自学式”学习方式的涵义
“辅导—自学式”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传递—接受”学习方式的一种改造,主要是把由教师系统讲授的大部分教学内容改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和合作学习。这比“传递—接受”学习方式以单通道输入信息的效果要好。它介于“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之间,两者的优点兼而有之,同时调和了“班级教学” 和“个别教学” 的矛盾,使学生不仅能共同发展,同时还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2. 学案导学,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为了体现“先学后教”的原则,也为使学生自学有所依,确保实效,利用学案作为导航,教师在每次新课授课前1~2天,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自学能力,精心编制学案并印发给学生。学案的内容包括本节的学习目标,导学问题,应查找的参考资料等。要求学生在学案的导航下,对教学内容进行课前自学,通过尝试解决学案上设计的导学题,使学生获得对即将授课内容的初步了解,并能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例如,在高中第一册(人教版)“新陈代谢与ATP”一节的教学前教师设计如下一组导学问题:
① 营养物质的利用是指什么过程?② 生物体内的有机物有什么作用?③ 能量贮存在哪些物质里?④ 生物体利用能量的形式是怎么样的?⑤ATP的合成与分解标志了细胞什么样的生命活动?
这样一组问题是根据初中学过的“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等有关知识与“能量代谢”的内在联系进行层层设问,以旧驭新,循序渐进。实践证明,教师采用学案指导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课前预习,尝试解决有关问题, 目的明确,指向集中,不仅能把学生直接引导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自学中深入思考,提高自学能力,而且便于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使学生的课前自学真正落到实处。
3. 交流合作与讨论探究
将传统的座位排序稍加变动,使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相对固定的4~6人小组,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组内要有明确分工,自主确定每个小组的组长、报告员、记录员和监督员。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组学生围绕学案上的导学题各抒己见,展开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学生讨论时,教师通常以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检查各小组的记录情况。最后由各组代表作总结发言,其他同学作出补充或质疑。这样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流自己的看法,提高分析、判断、归纳、综合的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学习潜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自信心得到增强;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克服了自我中心、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
4. 启发诱导、难点点拨、精讲释疑
在各组交流中教师要及时启发、引导,对一些深奥难懂的难点知识,出现的一些认识偏差和误区,教师要及时发现,通过诱导、点拨,化解难度,为他们获得清晰的认识“铺路搭桥”。必要时以合作者的角色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和难点知识进行讲解。有时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补充生物学领域取得的新成就,介绍生物新技术及其应用。
5. 反馈迁移,归纳总结
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的接受、传递、处理、反馈的过程,因而及时反馈是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这一阶段可以对本节内容的重点进行回顾、强化练习、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教学时要注意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题量要适中,并控制好时间。回答形式可采用个别回答、集体回答、举手抢答、小组竞赛等。练习后要及时给予评价和纠正错误。
6. 教学体会
在这一学习方式的实施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自学、合作学习和讨论。讨论交流有利于对共同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相互讨论,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提高认识,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自学指导应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水平贯穿在程序的始终。练习总结有利于将所学的内容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
编辑:练堂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