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与学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教是指老师及其教的系统活动,学是指学生及其学的系统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密不可分的整体。教师如何教,如何指导学生学,是每一位教师研究的主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 教师 作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88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教师要在教学中以身作则
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对方产生相同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中要严格作好教师的自我要求,要求每一个教师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衡量、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注意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勇于自我批评,诚心诚意地、民主地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不愧“为人师表”,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起到感染、教育学生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往往受教师、家长和社会评价的影响,所以教师和家长在平时各项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恰当,要有激励性。特别是对待道德行为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道德意志和信心,使其刚刚萌芽的思想火花能够越闪越亮。
二、建立合理的教师期望策略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于1968年研究了教师的期待和情緒态度对教学效率的影响。他们把从一个班中随机抽取的小学生名单交给本班的老师,并告诉老师,经过测验表明这些学生将来会有优异的发展。8个月后,研究者对全班学生的成绩和行为发展情况进行侧查。结果表明:名单中的学生成绩进步比其他学生快,而且求知欲旺盛,适应性强,与教师的感情也好,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因此,合理的教师期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我效能感,从而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促进师生的良好互动。教师对学生要有乐观的态度,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及时地鼓励学生。一些教师往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注意这点,甚至于直接在课堂上表露对学生的不肯定。任何一个孩子都期待被成人认可,而长时间的不认可就造成了沟通的困难。所以,去相信学生吧,只有期待他们进步,才能给他们希望。
三、恰当而精心的组织教学过程
教師应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实际,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对每一章、每一节的要点、难点,对自己所讲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要反复推敲每节课中的每一句话,从而使课堂中语言精练,有条理。上课前要布置学生先预习,设计好预习应弄清的问题或是应达到本节课的目标,对上课时的课堂结构、内容安排、时间安排、学生自学安排,是教师讲,还是学生练习;多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等等都应做到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精心组织,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做好“导”,也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注意引导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五、教师在评价中的作用
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对方产生相同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在进行思想品德评价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评价中要严格作好教师的自我评价,(我们为此在教师中开展教师工作评估,实行教师工作积分制)要求每一个教师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衡量、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注意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勇于自我批评,诚心诚意地、民主地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不愧“为人师表”,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起到感染、教育学生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往往受教师、家长和社会评价的影响,所以教师和家长在平时各项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恰当,要有激励性。特别是对待道德行为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道德意志和信心,使其刚刚萌芽的思想火花能够越闪越亮。
总之,探究小学品社课关于教师与学生的有效连动,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每一位品社教师都应该重视起来,并孜孜不倦地研究,深入,让《品德与社会》课真正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 教师 作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88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教师要在教学中以身作则
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对方产生相同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中要严格作好教师的自我要求,要求每一个教师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衡量、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注意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勇于自我批评,诚心诚意地、民主地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不愧“为人师表”,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起到感染、教育学生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往往受教师、家长和社会评价的影响,所以教师和家长在平时各项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恰当,要有激励性。特别是对待道德行为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道德意志和信心,使其刚刚萌芽的思想火花能够越闪越亮。
二、建立合理的教师期望策略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于1968年研究了教师的期待和情緒态度对教学效率的影响。他们把从一个班中随机抽取的小学生名单交给本班的老师,并告诉老师,经过测验表明这些学生将来会有优异的发展。8个月后,研究者对全班学生的成绩和行为发展情况进行侧查。结果表明:名单中的学生成绩进步比其他学生快,而且求知欲旺盛,适应性强,与教师的感情也好,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因此,合理的教师期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我效能感,从而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促进师生的良好互动。教师对学生要有乐观的态度,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及时地鼓励学生。一些教师往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注意这点,甚至于直接在课堂上表露对学生的不肯定。任何一个孩子都期待被成人认可,而长时间的不认可就造成了沟通的困难。所以,去相信学生吧,只有期待他们进步,才能给他们希望。
三、恰当而精心的组织教学过程
教師应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实际,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对每一章、每一节的要点、难点,对自己所讲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要反复推敲每节课中的每一句话,从而使课堂中语言精练,有条理。上课前要布置学生先预习,设计好预习应弄清的问题或是应达到本节课的目标,对上课时的课堂结构、内容安排、时间安排、学生自学安排,是教师讲,还是学生练习;多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等等都应做到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精心组织,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做好“导”,也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注意引导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五、教师在评价中的作用
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对方产生相同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在进行思想品德评价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评价中要严格作好教师的自我评价,(我们为此在教师中开展教师工作评估,实行教师工作积分制)要求每一个教师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衡量、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注意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勇于自我批评,诚心诚意地、民主地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不愧“为人师表”,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起到感染、教育学生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往往受教师、家长和社会评价的影响,所以教师和家长在平时各项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恰当,要有激励性。特别是对待道德行为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道德意志和信心,使其刚刚萌芽的思想火花能够越闪越亮。
总之,探究小学品社课关于教师与学生的有效连动,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每一位品社教师都应该重视起来,并孜孜不倦地研究,深入,让《品德与社会》课真正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