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而广泛的阅读是语文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人文素养积淀与提升的基石。“1+2主题阅读”将大量阅读从“课外”引入“课内”,以“主题”单元的方式对教材扩容,拓宽阅读视野,提升赏读水平,积累美文佳作。要想有效发挥好“主题”的效能,首先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处理好精与略的关系,聚焦学生能力
容量变大了,会不会止于浮光掠影?学生的双基会不会受到影响?这是很多人质疑的问题。处理好精读与略读的关系,就不必有这样的担忧。教材中的一组课文,选择一两篇具有代表性的文本精讲,总结方法,丰富习得;其余课文可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学的方式,进一步巩固、消化精讲的内容、方法,调动学生主动性进行语文实践,这比教师逐篇精讲的效果更为理想。
处理好取与舍的关系,改变教学行为
略读的课文要一堂课授完,甚至一堂课讲多篇,对于已经习惯于两三天教一篇课文的教师来说舍弃很难,怎么取舍更难。这就需要教者紧扣“主题”,合理取舍。一堂课上面面俱到,学生往往感到“乱花迷眼”,收效甚微。突出一个角度、一项能力、一种方法,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循环上升,长此以往,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教学中紧扣的这个“点”恰恰就与“主题”有关,可以指向某种表现手法,或某种体裁的表达特点,又或是受到某种人文思想的熏染。同时,语文课堂的一些“顽疾”,在取舍之间,或多或少地会得到一些改善,比如对文本的“肢解式”分析,无视学生已有认知的“零起点”教学等,语文课堂的一些积习因此能得以改观。
处理好同与异的关系,发挥资源优势
以主题构成阅读单元,使得阅读材料之间有天然的共性,这种共性得到反复强化,是学生获得方法、掌握规律的源泉。因此,要敏锐而准确地捕捉其共性,进行教学预设,让学生在实践中揣摩、运用。比如,“品悟亲情”主题单元,除了教材中的《爱如茉莉》《第一次抱母亲》,还补充了梅子涵的《外婆叫我毛毛》、清代诗人蒋士铨的《岁末到家》和孙友田的《迎接母爱》三篇美文阅读。集中于这一共性,教师在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深度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主题单元的共性是教学资源,差异也是资源。在同中求异,有助于打开学生的视野,塑造表达的个性和创造性。如《索溪峪的野》写了自然风光,紧扣“野”的特点,多角度展现;《颐和园》写的是园林,按照游踪变化,逐个介绍景点,详略有致;《走进丽江》写的是一座古城,抓住最有代表性的街道、奇景,凸显这是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求异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得表达更加富有个性色彩。
处理好仿与创的关系,催生专业成长
从教材中突围,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堂,可以算作一场变革,而不是温和的改良,首先感到无所适从的是教师。已经习惯于有教参在手,突然间失去了拐杖怎么办?已经习惯于在课堂上唱主角,如今该扮演什么角色?怎么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海量阅读?如何在提量、提速的同时做到提质?面对这种种困境,势必要加强校本教研,通过课例来引路,主题建构活动就是提供一个单元的教学案例,通过观摩、评议、研讨的方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探索适合主题阅读的教法和学法。
主题阅读没有教参作为指南,没有约定俗成的教法,带来的是更丰富的可能性,对“主题”的把握,对教学资源的取舍都可能因人而异,就连教学的角度和侧重点也会仁者见仁,这就给教师的专业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教师既要借它山之石,享团队智慧;也要修炼“内功”,提升文化素养,钻研教学艺术,在探索与实践中锤炼教学智慧,形成特有的教学风格。
主题阅读作为一个新生儿,正在摸着石头过河,疑惑、曲折、困境在所难免。然而,不论遇到什么问题,只要用辩证的思维去对待,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都会逐步完善,走向成熟,使其发挥出显著的作用。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语文教师。
处理好精与略的关系,聚焦学生能力
容量变大了,会不会止于浮光掠影?学生的双基会不会受到影响?这是很多人质疑的问题。处理好精读与略读的关系,就不必有这样的担忧。教材中的一组课文,选择一两篇具有代表性的文本精讲,总结方法,丰富习得;其余课文可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学的方式,进一步巩固、消化精讲的内容、方法,调动学生主动性进行语文实践,这比教师逐篇精讲的效果更为理想。
处理好取与舍的关系,改变教学行为
略读的课文要一堂课授完,甚至一堂课讲多篇,对于已经习惯于两三天教一篇课文的教师来说舍弃很难,怎么取舍更难。这就需要教者紧扣“主题”,合理取舍。一堂课上面面俱到,学生往往感到“乱花迷眼”,收效甚微。突出一个角度、一项能力、一种方法,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循环上升,长此以往,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教学中紧扣的这个“点”恰恰就与“主题”有关,可以指向某种表现手法,或某种体裁的表达特点,又或是受到某种人文思想的熏染。同时,语文课堂的一些“顽疾”,在取舍之间,或多或少地会得到一些改善,比如对文本的“肢解式”分析,无视学生已有认知的“零起点”教学等,语文课堂的一些积习因此能得以改观。
处理好同与异的关系,发挥资源优势
以主题构成阅读单元,使得阅读材料之间有天然的共性,这种共性得到反复强化,是学生获得方法、掌握规律的源泉。因此,要敏锐而准确地捕捉其共性,进行教学预设,让学生在实践中揣摩、运用。比如,“品悟亲情”主题单元,除了教材中的《爱如茉莉》《第一次抱母亲》,还补充了梅子涵的《外婆叫我毛毛》、清代诗人蒋士铨的《岁末到家》和孙友田的《迎接母爱》三篇美文阅读。集中于这一共性,教师在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深度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主题单元的共性是教学资源,差异也是资源。在同中求异,有助于打开学生的视野,塑造表达的个性和创造性。如《索溪峪的野》写了自然风光,紧扣“野”的特点,多角度展现;《颐和园》写的是园林,按照游踪变化,逐个介绍景点,详略有致;《走进丽江》写的是一座古城,抓住最有代表性的街道、奇景,凸显这是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求异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得表达更加富有个性色彩。
处理好仿与创的关系,催生专业成长
从教材中突围,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堂,可以算作一场变革,而不是温和的改良,首先感到无所适从的是教师。已经习惯于有教参在手,突然间失去了拐杖怎么办?已经习惯于在课堂上唱主角,如今该扮演什么角色?怎么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海量阅读?如何在提量、提速的同时做到提质?面对这种种困境,势必要加强校本教研,通过课例来引路,主题建构活动就是提供一个单元的教学案例,通过观摩、评议、研讨的方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探索适合主题阅读的教法和学法。
主题阅读没有教参作为指南,没有约定俗成的教法,带来的是更丰富的可能性,对“主题”的把握,对教学资源的取舍都可能因人而异,就连教学的角度和侧重点也会仁者见仁,这就给教师的专业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教师既要借它山之石,享团队智慧;也要修炼“内功”,提升文化素养,钻研教学艺术,在探索与实践中锤炼教学智慧,形成特有的教学风格。
主题阅读作为一个新生儿,正在摸着石头过河,疑惑、曲折、困境在所难免。然而,不论遇到什么问题,只要用辩证的思维去对待,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都会逐步完善,走向成熟,使其发挥出显著的作用。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