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始状态的句法学假说” 认为普遍语法构成了中介语的初始状态。它是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初始状态的阐释,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母语或中介语从初始状态发展到最终状态整个过程的发展经过,是指导所有语言学习的机制。
【关键词】初始状态的句法学假说普遍语法一语习得二语习得
该假说的提出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认为,一个人生下来就具有学习和掌握语言的能力。他认为,语言是一种天赋,儿童生来就具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叫做‘语言习得机制’”。普遍语法的提出是定位在对母语习得的解释上的。(彭金定等,2000)而对于普遍语法是否制约着第二语言习得,究竟是母语语法还是普遍语法构成二语习得的初始状态,研究者们仍有相当大的分歧。
一些研究者认为,在获得二语输入之前,学习者是以母语的语法开始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如全迁移/全介入假说,Vainikka 和Young-Scholten (1996) 的最小树理论等。而一些学者坚持是普遍语法构成了中介语的初始状态,而不是某特定语言的语法。(柴奕,2007)Platzack(1996)的“初始状态的句法学假说” 就是对这一观点的支持。
“初始状态的句法学假说” 是在乔姆斯基的“最简方案”这一理论框架下提出的。“最简方案”很重视语法的经济性和概括性,同时,它也为“标记” 这一概念注入了新的内涵。基于最简方案,Platzack(1996)提出,“初始状态的句法学假说”是指导所有语言学习的机制,包括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
相关研究论证
Platzack (1996)通过回顾语言习得和语言耗损的相关实证性研究,解释了“初始状态的句法学假说” 在一语和二语习得和耗损过程的重要作用。
在一语习得研究方面,Platzack(1996)从主语-谓语-补语(SVC)词序和零主语两个领域举例相关实证研究,说明“初始状态的句法学假说”的作用。在二语习得方面,Platzack(1996)通过列举三个领域的实证研究来说明“初始状态的句法学假说”在二语习得的作用。首先,在学习二语时,我们会回归到最初状态,受“初始状态的句法学假说”引导,像SVC和零主语的现象同样会出现在二语的初始状态。其次,动词第二位置是强特征,即使母语和目标语皆具有动词第二位置特征,但由于受“初始状态的句法学假说” 影响,二语习得者首先习得的仍是无标记的弱值,所以学习者常常会说出不符合动词第二位置的句子。再次,像英语,德语和瑞典语的否定句都要求限定动词移到否定词之前,这是一个强特征;然而,这些语言的习得者的早期中介语却经常出现否定词先于动词的情况。这个现象可从“初始状态的句法学假说” 得到解释,因为否定词前置用法为弱特征,所以习得者受该假说影响,倾向与使用弱特征,即否定词先于动词。
而在语言耗损方面,Platzack(1996)通过列举前人的实证研究,用“初始状态的句法学假说” 来解释失语症患者,移居国外者以及特殊语言损害患者的语言错误。对于失语症患者,由于他们的大脑受到损伤,他们原有的强特征知识会消失,因此他们会重新受该假说支配。对于长期移居国外的人来说,虽然他们长期没使用母语,但他们不会忘记强特征知识。Platzack(1996)列舉了Hakansson对5位长期移居国外的瑞典人的研究。对于特殊语言损害患儿来说,“初始状态的句法学假说”也可以解释部分这些患者的语言问题。
该假说的学术价值
“初始状态的句法学假说” 是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初始状态的阐释,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母语或中介语从初始状态发展到最终状态整个过程的发展经过。因此,研究第一语言或第二语言的初始状态是一个重要的锲入点,它能更好地揭示一语或二语习得的性质和过程。目前,研究者们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为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的研究收集了很多相关数据,为人们解释语言习得提供了新的思路。(柴奕,2007)
“初始状态的句法学假说” 的提出,不仅丰富了普遍语法的内涵,开阔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的视野,而且由于该假说支持普遍语法对成年二语学习者的可及性,这有助于增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信心,也有助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同时也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第二语言习得的复杂性。(彭金定等,2000)
结束语
尽管目前研究者对于中介语的初始状态的性质还有很大的分歧,学术界对于到底是普遍语法还是母语语法构成二语习得的初始状态的话题仍没有定论,但这些关于中介语理论的争议,从另一个角度看,却能够促进二语习得理论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也能够为了解语言的认知能力提供更多的研究视角。但想要全面准确了解二语习得的初始状态,这就势必要求学者们在研究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公正客观的验证分析。
参考文献
[1]Platzack, C. The initial hypothesis of syntax: A minimalist perspective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attrition. In H. Clahsen (ed.),Generative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Acquistion: Empirical Findings,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Crosslinguistic Comparisons.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6: 369-414.
[2] 戴曼纯,普遍语法可及性三假说,《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35-41。
[3] 戴曼纯,最简方案框架下的句法新理论,《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07,2:73-82。
[4] 彭金定,唐耀彩,骆莲莲,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可及性研究,《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3:258-261。
[5] 柴奕,二语初始状态及其相关假说述评,《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5-97。
[6] 唐晋湘,二语初始状态中的普遍语法及母语知识,《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3:55-57。
【关键词】初始状态的句法学假说普遍语法一语习得二语习得
该假说的提出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认为,一个人生下来就具有学习和掌握语言的能力。他认为,语言是一种天赋,儿童生来就具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叫做‘语言习得机制’”。普遍语法的提出是定位在对母语习得的解释上的。(彭金定等,2000)而对于普遍语法是否制约着第二语言习得,究竟是母语语法还是普遍语法构成二语习得的初始状态,研究者们仍有相当大的分歧。
一些研究者认为,在获得二语输入之前,学习者是以母语的语法开始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如全迁移/全介入假说,Vainikka 和Young-Scholten (1996) 的最小树理论等。而一些学者坚持是普遍语法构成了中介语的初始状态,而不是某特定语言的语法。(柴奕,2007)Platzack(1996)的“初始状态的句法学假说” 就是对这一观点的支持。
“初始状态的句法学假说” 是在乔姆斯基的“最简方案”这一理论框架下提出的。“最简方案”很重视语法的经济性和概括性,同时,它也为“标记” 这一概念注入了新的内涵。基于最简方案,Platzack(1996)提出,“初始状态的句法学假说”是指导所有语言学习的机制,包括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
相关研究论证
Platzack (1996)通过回顾语言习得和语言耗损的相关实证性研究,解释了“初始状态的句法学假说” 在一语和二语习得和耗损过程的重要作用。
在一语习得研究方面,Platzack(1996)从主语-谓语-补语(SVC)词序和零主语两个领域举例相关实证研究,说明“初始状态的句法学假说”的作用。在二语习得方面,Platzack(1996)通过列举三个领域的实证研究来说明“初始状态的句法学假说”在二语习得的作用。首先,在学习二语时,我们会回归到最初状态,受“初始状态的句法学假说”引导,像SVC和零主语的现象同样会出现在二语的初始状态。其次,动词第二位置是强特征,即使母语和目标语皆具有动词第二位置特征,但由于受“初始状态的句法学假说” 影响,二语习得者首先习得的仍是无标记的弱值,所以学习者常常会说出不符合动词第二位置的句子。再次,像英语,德语和瑞典语的否定句都要求限定动词移到否定词之前,这是一个强特征;然而,这些语言的习得者的早期中介语却经常出现否定词先于动词的情况。这个现象可从“初始状态的句法学假说” 得到解释,因为否定词前置用法为弱特征,所以习得者受该假说影响,倾向与使用弱特征,即否定词先于动词。
而在语言耗损方面,Platzack(1996)通过列举前人的实证研究,用“初始状态的句法学假说” 来解释失语症患者,移居国外者以及特殊语言损害患者的语言错误。对于失语症患者,由于他们的大脑受到损伤,他们原有的强特征知识会消失,因此他们会重新受该假说支配。对于长期移居国外的人来说,虽然他们长期没使用母语,但他们不会忘记强特征知识。Platzack(1996)列舉了Hakansson对5位长期移居国外的瑞典人的研究。对于特殊语言损害患儿来说,“初始状态的句法学假说”也可以解释部分这些患者的语言问题。
该假说的学术价值
“初始状态的句法学假说” 是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初始状态的阐释,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母语或中介语从初始状态发展到最终状态整个过程的发展经过。因此,研究第一语言或第二语言的初始状态是一个重要的锲入点,它能更好地揭示一语或二语习得的性质和过程。目前,研究者们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为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的研究收集了很多相关数据,为人们解释语言习得提供了新的思路。(柴奕,2007)
“初始状态的句法学假说” 的提出,不仅丰富了普遍语法的内涵,开阔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的视野,而且由于该假说支持普遍语法对成年二语学习者的可及性,这有助于增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信心,也有助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同时也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第二语言习得的复杂性。(彭金定等,2000)
结束语
尽管目前研究者对于中介语的初始状态的性质还有很大的分歧,学术界对于到底是普遍语法还是母语语法构成二语习得的初始状态的话题仍没有定论,但这些关于中介语理论的争议,从另一个角度看,却能够促进二语习得理论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也能够为了解语言的认知能力提供更多的研究视角。但想要全面准确了解二语习得的初始状态,这就势必要求学者们在研究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公正客观的验证分析。
参考文献
[1]Platzack, C. The initial hypothesis of syntax: A minimalist perspective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attrition. In H. Clahsen (ed.),Generative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Acquistion: Empirical Findings,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Crosslinguistic Comparisons.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6: 369-414.
[2] 戴曼纯,普遍语法可及性三假说,《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35-41。
[3] 戴曼纯,最简方案框架下的句法新理论,《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07,2:73-82。
[4] 彭金定,唐耀彩,骆莲莲,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可及性研究,《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3:258-261。
[5] 柴奕,二语初始状态及其相关假说述评,《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5-97。
[6] 唐晋湘,二语初始状态中的普遍语法及母语知识,《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3: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