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注重“欣赏”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meiz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欣赏审美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注重以人为本,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课堂成为“师生共有”的课堂;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彻底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欣赏”就是众多方法中的一朵奇葩。
  所谓“欣赏”就是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借以培养道德感、激励理智感、培养审美感的教学方法。“欣赏”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各门学科内都蕴含着欣赏的教学因素,而在音乐、美术、语文的教学中尤为突出。语文学科中的“欣赏”是指在精讲导读的基础上,学生对作者的“成文思路”,文章的“艺术性”等各类读书环节整体性的“品味”,是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在获取知识的情境下进行的读书活动,能使学生进一步“悟出”文章的妙处来。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只盯着字、词、句、段落、中心、写作特点的宏观分析,剩下的只能是干巴巴的说教了。这样做是很难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不仅自己要会欣赏,而且要教会学生欣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面对感情激越的诗歌,文字优美的散文,条理清晰的说明文,气势磅礴的议论文,离开了欣赏,放弃了情感教育,是令人乏味的。“欣赏”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学科的“欣赏”应放在教学的收尾阶段,作为教学的“收口”,以此来把教学推向新的高潮阶段。一个单元,几篇体裁相同的文章,起码应安排一两篇欣赏课文。为了突出重点,读书前提出明确要求。即“欣赏”什么。诸如:主题(中心)的确立,材料的选择和组织及表达方式的某一方面等等。在具体做法上,有的课文可读全篇,有的可读某些片断,有的可读某些段落,使之为完成教学目的、为学生“心领神会”服务。
  语文教学运用欣赏有如下的作用:第一,利于给学生打上好课文的整体烙印,破除语文学习“支离破碎”之感;第二、利于学生“读中学写”;第三,利于培养学生“好书不厌百回读”的治学精神,从而提高读的能力。
  就语文这一学科来讲,欣赏的性质可分以下几类:
  一、文学作品的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春城无处不飞花,文章处处皆有美”。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要求学生欣赏“踱”、“摸”、“排”、“罩”、“笑”等动词,并且课下要求学生模仿,然后在课堂上说一说这些词所表达的含义。《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要求学生模仿“吃牡蛎”的动作,《百合花》、《孔雀东南飞》中要求学生领悟新媳妇、刘兰芝这些中国妇女特有的阴柔之美,《连升三级》的滑稽喜剧美,《窦娥冤》的深沉的悲剧美。
  二、对语文课文中有关名人传记、格言、英雄事迹的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崇高的理想和情操。
  《鲁迅自传》的欣赏,培养了学生学习刻苦,不迟到、不早退的良好习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妻书》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人的一生,最宝贵的是生命……”。对这些名言的欣赏,培养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乐于助人,胸怀大志的品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三个英雄事迹——“松骨峰战斗”、“马玉祥救朝鲜小孩子”、“作者和蹲防空洞的战士谈话”,既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
  三、语文课本中关于对科学研究中追求真理、严密论证、发明创造、创新精神内容的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求知兴趣、科学态度和缜密的思维能力。
  《哥白尼》、《祖冲之》、《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等,不仅要求学生弄清他们在科学上的杰出成就,学习他们刻苦钻研、严谨治学、坚持真理和敢于斗争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从小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的伟大理想。
  运用欣赏,一般要求做至以下几点:
  (一)采取多种手法,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
  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之前,先讲述或讲解某种文学或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故事、轶事等,联系学生过去的经验和当前的情景,引起学生欣赏的倾向。
  文章用朗诵、放录音、录像、幻灯等多媒体教育方式来引起学生兴趣。《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美猴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先讲述背景、作者及整个作品的梗概,引起他们对古典名著的兴趣,再如《大堰河》中的母子情,《背影》中的父子情,《王贵与李香香》的夫妻情,《樱花赞》中的友谊情,这些浓厚的人情美,只要采取有益的方法,都能激起学生的欣赏兴趣。
  (二)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产生共鸣
  欣赏活动是认识事物价值的情感反应,教师在欣赏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惊讶、赞叹、钦佩、景仰等情感反应,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七根火柴》对无名英雄壮举的钦佩、《愚公移山》对愚公决心的惊讶。如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作者在描写南国荔乡的同时,倾注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并赞颂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却是极好的东西”,将诗情画意、生活哲理融为一体,给人以无穷的回味,产生了共鸣。鲁迅的小说《祝福》。主人公祥林嫂是被压迫、被侮辱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她深受封建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的压迫,成为封建礼教、鬼神迷信和宗法制度的牺牲者。学生对祥林嫂不幸的遭遇寄予深深的同情。
  (三)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当学生对欣赏的对象产生强烈情感的时候,教师指导他们从事阅读、创作、表演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感,道德情感和理智情感。如《白毛女》一课,可让学生自己扮演各个角色,效果很好,学习《挥手之前》送别场面之后同学们自己创作,很多学生写得生动感人。春天来了,老师带领一群学生至野外去挖荠菜,回家自己动手做菜,更深切地体会作者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四)培养学生欣赏和鉴别能力
  在欣赏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使学生热爱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培养他们的鉴别能力。《一件小事》中老妇人衣衫褴褛被车把兜倒的真正原因,《孔乙己》悲愤的根源,《药》的真正含义,《聊斋志异》的人与妖鬼、狐狸之间的爱情等,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的欣赏和鉴别能力提高很快。
  (五)欣赏与时令的有机结合
  欣赏与时令的有机结合,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每到清明节,我就很自然地在黑板上写上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端午节来临之时很自然地欣赏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秋佳节就吟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新春佳节时诵读王安石《元日》中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样不失时机地进行欣赏,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师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独特的教育方法,不能只凭讲解,欣赏是最有交的方法之一,通过这种审美教育的渗透,学生就会发现这些珍宝中的美丽之处,认识这些瑰宝,才会按照美的标准和规律塑造自己的灵魂,自觉地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美的情操、高洁的品格和崇高精神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安徽省庐江县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笔者从事语文教育十余年,感触最深的就是:语文课太“沉闷”,整堂课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这样的课堂虽有序却无趣又低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无从谈起。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指出:“让学生们每天10至12小时坐在那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回想,再现,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它归根结底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
【内容摘要】13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从非预设性课堂教学、原真性课外阅读、学生个性化写作、多元化评价四个方面着力探究人文主义教育的方法,努力凸显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培养有个性的人才。  【关键词】人文主义 理解 沟通 关怀    关于人文精神,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各抒己见,认为“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和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是对人的价
【设计理念】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二单元的课内自读课文,属于“古诗词鉴赏”专题阅读板块。“伟大的诗篇中总展示着诗人博大的胸怀,体现着人的本质的丰富性,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子”。在教学中以课文文本为例子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学会用诗人的生命之光去洞彻自己的灵魂,用诗人的燃烧的火炬去点燃自己前行的灯塔,进而以自己的生命去接近艺术的生命,在自我与诗人
当高一新生整齐的坐在教室,清澈的目光注视着教师,身为教师的我们,语文课第一节课应该告诉学生什么?有的老师会强调个人教学要求,有的老师会讲讲语文学习方法,还有老师会区分初、高中学习的内容和要求,等等。这些教学内容固然能使学生对高中学习和生活有初步的认识,但就了解高中语文新课程体系和尽快形成向师性、树立教师威信而言,并没有太大价值。想让学生对未来学习内容有清醒的认识,让学生赏识教师的学识,树立教师的个
【内容摘要】英语新课程的学习,不但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更是让学生在这过程中感受英语的魅力,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个性。教师在这过程中是助学者、任务的组织者,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方法,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创新性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多种方法灵活应用,优化教学结构。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英语 教学方法 学生  新课标的设计遵循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和不同年龄段
在一项关于“作文评语对写作影响”的问卷调查中,82.1%的学生认为老师的评语对自己写作有很大影响。91%的学生认为老师鼓励性的评语能激发起自己写作的欲望,几乎100%的学生不愿看到自辛辛苦苦写完的作文后面只有一个“阅”字。  这项调查无疑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即:作文评语在作文教学中必不可少。  确实如此,作文评语是教师对学生作文从内容到形式作出的整体评价,是教师和学生就一篇作文所进行的沟通,
陆蠡的孤独与寂寞的天性注定了“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当与大环境迥异的绿色映入“我”的眼睛时,“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了下来。”这时,那间陋室在客观上对陆蠡的孤独、寂寞的天性形成了一种庇护。此时的“窗”便扮演着对客观世界与心灵世界既阻隔又分割的角色。“窗”阻隔了作者陆蠡抑郁心情所回避的灰暗天空和黄漠平原,而“带有小圆孔的窗”又为孤独情感底色中的心灵内部交
【内容摘要】我们把评价的激励性和诊断性结合起来,既不损伤学生自尊,纠正了知识错误,又赢得了学生对教师的热爱和尊敬,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这种批改方式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并在评估过程中体现了素质教育。作业批改本身是帮助学生判断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一定要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观察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这样才能使作业批改“艺术”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认为:“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
一、什么是细节描写  什么是细节?朱自清说:“细节就是一言一行之微,一沙一石之细。”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这一手法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二、细节描写的作用  首先、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  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因某一独特而极具个性的细节描写,令我们过目不忘。 
学案在笔者的教学中已连续使用了两年多。最初南学洋思,北学杜郎口。无论南洋思,还是北杜郎口都是提出让学生先学习,出现问题课堂上再共同解决。这体现了《课标》中所倡导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