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元教材解读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安排了《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三篇课文,还有一次习作和一道练习。本组课文形式多样, 有寓言故事, 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它们有一个共同点: 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所说明的道理,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在哲理思辨中启迪学生的智慧。这类课文的教学,有利于为学生打下母语的基础,接受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教学本组课文时,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把握课文蕴含的哲理,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要明确本单元教材编排的意图和作用。本单元可以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这一组教材的内容和文体来说,既是对低年级《狐假虎威》《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说理文章的进一步拓展,又为高年级说理文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为学生积累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经验和方法。
二要把握本单元教材编排的训练体系。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重复,螺旋上升,这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的训练体系。本单元除朗读、默读、积累词语和预习课文等常规项目外,主要安排了四个重点:①查字典解释词义;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③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④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特点,因课设练,充分发挥教材作为“例子”的作用。比如,《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几篇课文对话多、故事情节强,教材都安排了朗读课文、讲述故事的训练。《寓言两则》选自中国古代传统寓言故事,教材安排了“再找几则其他寓言故事,读一读,讲一讲”的练习。《争论的故事》兄弟俩的语言非常精彩,教材安排了“把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的练习。《剪枝的学问》笔调轻松活泼,娓娓道来,“我”的感悟写得很含蓄,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教材安排了“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的练习,诸如此类。
三要挖掘本单元教材蕴含的哲理因素。本单元四篇课文以事喻理,蕴藏着丰富的哲理。这些哲理都蕴含在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课文内容里。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揣摩,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哲理。
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本单元教材的特点,确立单元教学具体目标(略)。
学习本单元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想象相应的画面,理解叙述顺序,能理解重点词句及摘抄佳句,能复述故事等,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要很好地把握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元素,以学定教,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重点
查字典解释词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
单元教学难点
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事中之理”。
单元教学建议
一、分析研究,把握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步骤为:“初读,了解故事→悟读,研读重点→研读,探明事理→拓展,联系生活。”教学时,关键是要讲清“事”,使学生通过“事”悟出“理”,然后再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延伸拓展。学生在阅读中面临的困难往往是难以弄明“事中之理”,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在学生真切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关键段落及关键词句,启发思考,从而使学生悟出“事中之理”。
二、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如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本单元课文层次清晰,语言流畅,学生一读能懂。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去悟。要做到初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再读,理清顺序,概括文意;精读,抓住重点,训练语言;品读,品味词句,领悟哲理;研读,延伸拓展。朗读作为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寓言两则》要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让学生在朗读中见其形,入其境;《争论的故事》可从文中的反问句入手,并抓住“争论不休”的声音变化,演绎当时情境;《剪枝的学问》要注意读好“怎么、干吗、啦、呢”等词语,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神情,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只有深入思考的朗读,才能让学生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
三、理清文章脉络,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各部分的要点及其联系,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一般可采用段意合并、中心句摘录、题目拓展等方法,建议本单元采用段意合并法。比如《鹬蚌相争》,第一节写鹬蚌为什么相争,第二、三节写鹬蚌如何相争,第四节写相争的结果怎样。因而,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就可概括为:本文通过鹬蚌相争的经过的叙述,告诉人们为人处事要宽容。要求学生概括时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把课文从厚读薄,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剪枝的学问》是一篇既蕴含了科技性知识、又揭示了一定哲理的小短文。教学《剪枝的学问》,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可抓住题眼设计问题:1.什么叫剪枝?2.王大伯剪掉了什么样的树枝?3.剪掉了一些枝条后桃子长得怎么样?这样三问,学生粗读课文,便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并概括出课文内容:文章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四、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文本。
《语文课标》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特别提出了“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一教学目标。文中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它们或揭示中心,或蕴涵情感,或概括内容,或暗示思路。备课时,找准这些关键词,就能教活整篇课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重锤敲打。一是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揠苗助长》讲农夫急于求成时,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词语,先说“他巴望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说明他心情的急切;“天天到田边去看”,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又为他下面采取的行动作了铺垫;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当时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样子。《争论的故事》可以联系上下文让学生理解“不以为然”,教“争论不休”,先分角色练习朗读兄弟俩的对话,再让学生比赛查字典,“休”有哪几种意思,在“争论不休”中应该取哪种解释,学生自然会作出正确的判断。《剪枝的学问》要求学生反复咀嚼“减少是为了增加”这句话,从中悟出“只有去除闲枝废叶,才能留住精华;只有卸去沉重的负担,才能快捷行走”的道理。
五、积累好词佳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理解。继续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积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三是运用。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
从训练角度看,可以体会用词的准确,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效果,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等。比如,《剪枝的学问》中有关桃园春景的描写的积累,“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噢,‘减少’是为了‘增加’,还真是这么个道理”! 它就像一句名言,学生积累下来,终生受用。再如,练习中有关语言成语的积累,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语言,而且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从中受到启迪,得到教益。
六、增强生活意识,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
“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本单元习作教学继续倡导生活作文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教师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习作八让学生编一个童话故事,使学生知道“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这篇习作,强化了作文的实用功能。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编写童话的兴趣,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 编写童话故事, 把故事内容叙述清楚, 初步学习编写童话的方法。本单元《鹬蚌相争》一文心理和语言的描写,《争论的故事》一文的对话描写,《剪枝的学问》一文哲理的揭示,可以迁移到编写童话故事的过程中。
1.从生活入手,激发习作兴趣。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画,并提出要求:看看是谁,在干什么? 想一想这几个小动物这样做好不好? 然后分别说说这几幅图所写的故事。2.鼓励想象,拓宽思路。围绕“讲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个中心,鼓励学生想象,思考如何帮助小动物们改掉坏习惯。3.分析范文,引导学生掌握方法。范文条理清楚,详略得当,想象丰富,语言具有儿童特点,非常适合学生仿写。教师要让学生的习作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总之,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咀嚼文句,领悟哲理,紧紧抓住课文中“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语文因素,引导学生反复玩味,激情投入,走进语文这个风光无限的精神家园!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安排了《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三篇课文,还有一次习作和一道练习。本组课文形式多样, 有寓言故事, 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它们有一个共同点: 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所说明的道理,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在哲理思辨中启迪学生的智慧。这类课文的教学,有利于为学生打下母语的基础,接受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教学本组课文时,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把握课文蕴含的哲理,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要明确本单元教材编排的意图和作用。本单元可以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这一组教材的内容和文体来说,既是对低年级《狐假虎威》《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说理文章的进一步拓展,又为高年级说理文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为学生积累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经验和方法。
二要把握本单元教材编排的训练体系。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重复,螺旋上升,这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的训练体系。本单元除朗读、默读、积累词语和预习课文等常规项目外,主要安排了四个重点:①查字典解释词义;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③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④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特点,因课设练,充分发挥教材作为“例子”的作用。比如,《寓言两则》《争论的故事》《剪枝的学问》几篇课文对话多、故事情节强,教材都安排了朗读课文、讲述故事的训练。《寓言两则》选自中国古代传统寓言故事,教材安排了“再找几则其他寓言故事,读一读,讲一讲”的练习。《争论的故事》兄弟俩的语言非常精彩,教材安排了“把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的练习。《剪枝的学问》笔调轻松活泼,娓娓道来,“我”的感悟写得很含蓄,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教材安排了“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的练习,诸如此类。
三要挖掘本单元教材蕴含的哲理因素。本单元四篇课文以事喻理,蕴藏着丰富的哲理。这些哲理都蕴含在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课文内容里。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揣摩,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哲理。
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本单元教材的特点,确立单元教学具体目标(略)。
学习本单元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想象相应的画面,理解叙述顺序,能理解重点词句及摘抄佳句,能复述故事等,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要很好地把握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元素,以学定教,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重点
查字典解释词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
单元教学难点
领会课文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事中之理”。
单元教学建议
一、分析研究,把握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步骤为:“初读,了解故事→悟读,研读重点→研读,探明事理→拓展,联系生活。”教学时,关键是要讲清“事”,使学生通过“事”悟出“理”,然后再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延伸拓展。学生在阅读中面临的困难往往是难以弄明“事中之理”,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在学生真切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关键段落及关键词句,启发思考,从而使学生悟出“事中之理”。
二、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如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本单元课文层次清晰,语言流畅,学生一读能懂。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去悟。要做到初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再读,理清顺序,概括文意;精读,抓住重点,训练语言;品读,品味词句,领悟哲理;研读,延伸拓展。朗读作为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寓言两则》要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让学生在朗读中见其形,入其境;《争论的故事》可从文中的反问句入手,并抓住“争论不休”的声音变化,演绎当时情境;《剪枝的学问》要注意读好“怎么、干吗、啦、呢”等词语,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神情,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只有深入思考的朗读,才能让学生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
三、理清文章脉络,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各部分的要点及其联系,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一般可采用段意合并、中心句摘录、题目拓展等方法,建议本单元采用段意合并法。比如《鹬蚌相争》,第一节写鹬蚌为什么相争,第二、三节写鹬蚌如何相争,第四节写相争的结果怎样。因而,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就可概括为:本文通过鹬蚌相争的经过的叙述,告诉人们为人处事要宽容。要求学生概括时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把课文从厚读薄,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剪枝的学问》是一篇既蕴含了科技性知识、又揭示了一定哲理的小短文。教学《剪枝的学问》,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可抓住题眼设计问题:1.什么叫剪枝?2.王大伯剪掉了什么样的树枝?3.剪掉了一些枝条后桃子长得怎么样?这样三问,学生粗读课文,便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并概括出课文内容:文章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四、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文本。
《语文课标》在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特别提出了“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一教学目标。文中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它们或揭示中心,或蕴涵情感,或概括内容,或暗示思路。备课时,找准这些关键词,就能教活整篇课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重锤敲打。一是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揠苗助长》讲农夫急于求成时,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词语,先说“他巴望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说明他心情的急切;“天天到田边去看”,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又为他下面采取的行动作了铺垫;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当时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样子。《争论的故事》可以联系上下文让学生理解“不以为然”,教“争论不休”,先分角色练习朗读兄弟俩的对话,再让学生比赛查字典,“休”有哪几种意思,在“争论不休”中应该取哪种解释,学生自然会作出正确的判断。《剪枝的学问》要求学生反复咀嚼“减少是为了增加”这句话,从中悟出“只有去除闲枝废叶,才能留住精华;只有卸去沉重的负担,才能快捷行走”的道理。
五、积累好词佳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理解。继续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积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三是运用。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
从训练角度看,可以体会用词的准确,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效果,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等。比如,《剪枝的学问》中有关桃园春景的描写的积累,“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噢,‘减少’是为了‘增加’,还真是这么个道理”! 它就像一句名言,学生积累下来,终生受用。再如,练习中有关语言成语的积累,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语言,而且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从中受到启迪,得到教益。
六、增强生活意识,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
“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本单元习作教学继续倡导生活作文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教师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习作八让学生编一个童话故事,使学生知道“养成良好习惯的好处”。这篇习作,强化了作文的实用功能。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编写童话的兴趣,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 编写童话故事, 把故事内容叙述清楚, 初步学习编写童话的方法。本单元《鹬蚌相争》一文心理和语言的描写,《争论的故事》一文的对话描写,《剪枝的学问》一文哲理的揭示,可以迁移到编写童话故事的过程中。
1.从生活入手,激发习作兴趣。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画,并提出要求:看看是谁,在干什么? 想一想这几个小动物这样做好不好? 然后分别说说这几幅图所写的故事。2.鼓励想象,拓宽思路。围绕“讲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个中心,鼓励学生想象,思考如何帮助小动物们改掉坏习惯。3.分析范文,引导学生掌握方法。范文条理清楚,详略得当,想象丰富,语言具有儿童特点,非常适合学生仿写。教师要让学生的习作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总之,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咀嚼文句,领悟哲理,紧紧抓住课文中“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语文因素,引导学生反复玩味,激情投入,走进语文这个风光无限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