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恰当的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很好地落实这一数学理念。本文通过尝试创设生活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操作情境、游戏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力争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情节化、过程化、形象化、趣味化。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并不抽象和枯燥,而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的上的科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情境 创设尝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9-068-01
明朝教育家王明阳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或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可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本身的需要,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之火,使课堂充满生机和乐趣,而且还能不断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情境创设不仅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而且易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教学情境创设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有实效性,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激烈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如何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呢?我们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创设生活情境,把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形象地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有趣的互换》时,我们运用主题图创设了两位班干部买水果看望生病的班主任的生活情境,学生在买水果,换水果的过程中探究互换的方法,接着又让学生运用熟悉的蔬菜、水果、小动物、三角形、正方形等物品卡片小组合作设计互换方案,由于这些物品贴近学生生活,来源于生活,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学习兴趣异常浓厚。在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不但探究出了互换的方法,而且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这样的数学教学紧紧围绕“把生活中数学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从而减少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
二、创设故事情境,把教学内容情节化
小学生颇具好奇心,他们爱听有趣的故事,用寓言、传说等故事可以集中学生的主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创设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景,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步入新知识的殿堂。例如,我们在教学《数学广角――有趣的互换》时,首先利用我们家乡的人文自然资源《曹冲称象》这一故事情境引入,使学生体会到家乡的古人就利用“等量代换”这一数学方法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感受到做为家乡人的骄傲,从而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
三、创设问题情境,把教学内容过程化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把“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作为重要目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才有创新。通过创设现实性、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更加主动的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进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创设操作情境,把教学内容形象化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行为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动手操作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操作时学生情绪高涨,多种感官参与,从而带动大脑进行思维,进而提高课堂参与的效果,学生进入了“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自然会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五、创设游戏情境,把教学内容趣味化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寓教育于快乐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必将会迎来一个新天地。例如,黄爱华老师在学习完“约数和倍数”后,面向全班学生从容的说:“同学们,快要下课了,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动脑筋离课堂’。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老师出示一张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数是卡片上数的倍数,你就可以走出教室了。走的时候,必须走到讲台前,大声说一句话,再走出教室。你说的这句话,可以是‘几是几的倍数’、‘几是几的约数’或‘几能被几整除’其中任意一句。”新颖有趣的游戏,巩固了知识,检查了效果,还进行了纠正错误和个别指导,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了创新意识,一举多得,这比简单的布置一些习题或作业,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
总之,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实践数学问题,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参与问题的解决,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到:数学并不抽象和枯燥,而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的上的科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情境 创设尝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9-068-01
明朝教育家王明阳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或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可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本身的需要,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之火,使课堂充满生机和乐趣,而且还能不断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情境创设不仅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而且易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教学情境创设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有实效性,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激烈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如何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呢?我们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创设生活情境,把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形象地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有趣的互换》时,我们运用主题图创设了两位班干部买水果看望生病的班主任的生活情境,学生在买水果,换水果的过程中探究互换的方法,接着又让学生运用熟悉的蔬菜、水果、小动物、三角形、正方形等物品卡片小组合作设计互换方案,由于这些物品贴近学生生活,来源于生活,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学习兴趣异常浓厚。在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不但探究出了互换的方法,而且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这样的数学教学紧紧围绕“把生活中数学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从而减少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
二、创设故事情境,把教学内容情节化
小学生颇具好奇心,他们爱听有趣的故事,用寓言、传说等故事可以集中学生的主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创设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景,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步入新知识的殿堂。例如,我们在教学《数学广角――有趣的互换》时,首先利用我们家乡的人文自然资源《曹冲称象》这一故事情境引入,使学生体会到家乡的古人就利用“等量代换”这一数学方法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感受到做为家乡人的骄傲,从而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
三、创设问题情境,把教学内容过程化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把“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作为重要目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才有创新。通过创设现实性、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更加主动的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进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创设操作情境,把教学内容形象化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行为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动手操作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操作时学生情绪高涨,多种感官参与,从而带动大脑进行思维,进而提高课堂参与的效果,学生进入了“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自然会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五、创设游戏情境,把教学内容趣味化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寓教育于快乐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必将会迎来一个新天地。例如,黄爱华老师在学习完“约数和倍数”后,面向全班学生从容的说:“同学们,快要下课了,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动脑筋离课堂’。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老师出示一张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数是卡片上数的倍数,你就可以走出教室了。走的时候,必须走到讲台前,大声说一句话,再走出教室。你说的这句话,可以是‘几是几的倍数’、‘几是几的约数’或‘几能被几整除’其中任意一句。”新颖有趣的游戏,巩固了知识,检查了效果,还进行了纠正错误和个别指导,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了创新意识,一举多得,这比简单的布置一些习题或作业,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
总之,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实践数学问题,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参与问题的解决,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到:数学并不抽象和枯燥,而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的上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