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个性 拓展思维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规律是数学的灵魂”。人教版数学教材“找规律”为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提供了很好的载体。教师如果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给学生留足空间,就能较好地展现学生的个性,拓展学生的思维。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两则教学片段,来谈一些思考。
  【教学片段1】
  (课前进行猜谜的游戏)
  师:看来大家都是猜谜的能手,老师还想继续和大家来猜一猜,不过既然是数学课,咱们就一起来猜数字,好吗?
  师(在黑板上板书“1”):猜一猜老师接着会写几?为什么?
  生:我认为老师会写2,因为是一个一个多起来的。
  生:我觉得老师会写3,因为1是单数,3也是单数。
  ……
  师:大家的想法都不错,都很有道理!老师接着想写的是“2”。
  (这时,很多学生都欢呼起来:老师想的和我是一样的)
  师:咱们继续往下猜,接下去你觉得老师会写几呢?
  生:我觉得老师会写3,因为每次比上次多一个。
  生:我觉得老师会写4,因为第一次增加了1个,第二次增加了2个。
  师:有些同学真厉害,又猜到老师想写的数了。(师板书“4”)
  (部分学生又高兴得欢呼起来,可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猜的和老师的不一样而显得很不高兴,耷拉着脑袋)
  师:咱们再继续往下猜,好吗?(有兴趣继续往下猜的学生少了很多)
  师:现在你觉得老师会写几呢?
  生:我觉得老师会写7。
  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前面1和2相差1,2和4相差2,每次相差的数都大了1,所以现在相差的数应该是3,4加3等于7。
  师:你很善于动脑筋,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学生都沉思着。过了很长时间,才有一位学生举起了手)
  生:我觉得也可以是8,因为1加1是2,2加2是4,4加4就是8了。
  师:你真是一个聪明的男子汉,很有自己的想法。这一次老师想写的数是7。
  (学生的劲头明显沒有前几次那么高了,当教师出示答案时,欢呼的学生也只有寥寥几个了)
  师:如果再继续往下猜,又会出现几种可能呢?
  ……
  上课前,笔者想象着学生在课堂上玩猜数字游戏时,一定都会兴趣盎然积极地参与,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掌握事物中隐含的数量关系。然而事实并非那么顺利,虽然在导入初学生会兴趣盎然,但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始终被牵着鼻子走,他们虽然都有自己的想法,很想用自己的思路去寻找规律,但碍于教师的权威,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按教师的要求去寻找规律。随着猜数字次数的增多,学生也懒于动脑思考了。而教师也全然沒了当初设计时的那种激情,只想着早点把游戏结束。意识到这一点后,教师重新钻研了教材,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
  【教学片段2】
  (课前进行猜谜的游戏)
  师:看来大家都是猜谜的能手,老师还想继续和大家来猜一猜,不过既然是数学课,咱们就一起来猜数字,好吗?
  师(在黑板上板书“1”):猜一猜老师接着会写几?为什么?
  生:我认为老师会写2,因为是一个一个多起来的。
  生:我觉得老师会写3,因为1是单数,3也是单数。
  ……
  师:谁猜中了举一下手。其他同学虽然和老师想的不一样,但都想得有根有据,很有自己的想法。老师接着想写的是“2”。
  (这时,很多学生都欢呼起来:老师想的和我是一样的)
  师:咱们继续往下猜,接下去你觉得老师会写几呢?不过这次老师要提高要求了。
  师出示要求:
  ①请大家接着往下写出4个数字,要让这些数字有规律地排列。
  ②如果想猜中的概率大一些,可以多想几种情况。
  ③可以和同桌合作,也可以独立一人完成,并把想法写在纸上。
  学生写完后,教师将不同的答案展示在黑板上,并和学生一起寻找规律。
  这次教学中,笔者把猜数字游戏分成了两部分,前面部分仍然采用学生猜、教师出示答案的方法,在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以后,笔者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后面的猜数字由学生自由发挥。这一次,学生的思维完全被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思考,答案也出乎笔者的想象,竟有七八种之多,有些数列的规律连笔者也沒想到。从学生迫切想把自己的答案展示出来的过程中,笔者体会到了教学成功的喜悦。
  【教学反思】
  在许多教师的眼里,课堂意外就意味着教学设计的不到位。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有些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课设计得“圆满”,不给学生留下出错的空间。 正因为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第一次教学设计时,笔者设计的找规律的过程看似开放而富有挑战性,实际上却处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第一次教学的失败,让笔者意识到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应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之后的第二次教学,当笔者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留足空间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的指引下,以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课堂呈现出来的是学生鲜活的、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感悟。事实证明,只有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才是有效的学习。
  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去亲自体会,教师决不去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教师决不替他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教师决不代讲。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品尝成功的愉悦,才能让课堂教学真正展现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树人小学 312000)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教材由一个个相對独立的单元构成,同一单元中的新知又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写的。因此,从单元整体设计的视角来审视单元内的课时教学内容,并通过适当的调整与重组来更好地构建起基于学生认知规律与数学学科逻辑的单元教学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学和教师教效率的提升,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由浙江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卲汉民领衔的团队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积累了一定的成果,本刊特组织专题
【课前思考】  单元教学序列调整,使学生在探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积累了转化经验,充分感知并掌握了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两种策略——剪拼和倍拼。学生能根据图形转化前后的内在联系学会公式的推理表达。当学生具备这些知识基础与数学活动经验后,能否自主将其转化为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在推导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使用哪些转化策略,能否实现梯形面积公式的意义性建构?如何帮助学生沟通梯形、三角形、平
【摘 要】数的概念教学是形成数感的基础。为了让学生建立数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可视化思维支架帮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量”到“抽象的数”的形式变化过程。就“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来说,可从数据、表征、建模三个维度来帮助学生建立小数数感。  【关键词】数感;教学;思维可视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帮助学生形
教师作为社会职业的一种,本该和其它职业没什么两样,可是由于我国自古以来就把教师视为神圣的职业,因此让从事这一职业的教师必然要扮演着高大的形象。从人们赋予教师的种种角色定位可以看出来,由古代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和“先生”,演变到后来的多种角色:像“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吐尽心中万缕丝,奉献人生无限爱”的春蚕,“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孺子牛,“为别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快速流通的实现与课改的大力推行,公开课成为教育沟通与教育改革实验的一种流行方式。而作为一种公众品鉴的对象,公开课之“公开”成为了热议的焦点:公开课到底要“公开”什么?怎么公开才不悖离教育的人文性?在公开示范或实验的功利性与公开课本身的唯美追求之间,我们如何寻求平衡?  思考一:一个误指——公开课即反原生态  公开课不够原生态,一直是公开课最受诟病的地方。其实,公开课与原生态并不
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造成教育青少年的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暗示所具备的特性正迎合了学生的心理与教育需要——在无痕中批评、在无声中指引、在无形中点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暗示,能调动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 要】通过讨论“残破”钟面上的数学问题,学生感受到“时针与分针”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时针、分针的运动变化规律和它们的对立统一。在条件不足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可以转换思路,尝试运用“矛盾转化”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思维;渗透;辩证思想  数学充满辩证思想,加与减、乘与除、等与不等、正与负、正比例与反比例、圆与方、可能与确定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结合“残破钟面上的数学”的教学,谈谈对渗透
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民生为本。  民生,即人民生活,是挂在百姓嘴边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是挂在“政府”嘴边的“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而这些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工资、待遇、住房、社保、职称、专业发展、精神需求……  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迷乱中步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常生活
国内知名教育学论著上对教育的目的或者功能有这样的概括——传递人类知识、改善人的本性。这说的一点也不错,但仔细思考一下,又觉得说得还不够。教育还应该在培植人的善心、鼓励人的善行,使人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要使受教育者健康快乐地成长;受教育者在健康快乐地成长时,能获得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和在未来的人生中去从事自己觉得有意义,同时又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和民族有益的工作的能力;培养有自由精神有尊严的人。这
在当今情况下,什么人愿意当大学校长,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国教育问题重重,当下几乎被国人万炮齐轰。大学因此也成为众矢之的,而大学校长则是首当其冲。因为,人们总是想起当年的蔡元培、胡适、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等人,为什么现在的大学校长之中,就没有这样一些给大学以精神的校长呢?  其实,现在的大学校长也是有苦难言。他们虽是堂堂一校之长、法人代表,但是在自己的校园内究竟能有多少作为,是说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