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很大程度只停留在口头上。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日益成为中学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怎样有效地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长?这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图结合自己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的教学实践,浅显地谈谈如何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演绎出生动活泼的课堂。
1.整合目标 师生同乐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不是孤立的三个版块,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产生于知识的发生与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不能机械地分开,也不能分步实现,而是要有机结合、综合考虑。作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首先要本着负责的态度,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的编写目的,科学合理地确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要在课堂上认真落实每一个活动设计,目标的制定要定位在具体的活动和对象上,要容易操作,要能解决可能碰到的具体问题,切记泛泛而谈,无法评价和落到实处。
2.预设生成 相得益彰
教学是一项用心的活,也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但如果所有的教学活动及其活动程序的每个环节都是预设的,这就漠视了学生生命体的主动性、丰富性、整体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与主动发展。如果一些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资源被开发成预设外的“生成性目标”,会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威尼斯商人》一课以剧本的形式呈现,这对中学生来说,还是非常困难的,可以说,通读十遍课文,他们也不会对课文产生兴趣,也不会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有多么深刻的认识,因为他们的认知水平毕竟有限。考虑到这一点,我决定在课堂上充分放飞孩子们的想象,把他们融入到剧情中来,让孩子们过把演戏看戏的瘾。
在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便让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并放在小组内进行探究,他们都能根据对书本的理解,作出快速反应,回答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这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孩子们轻轻松松地走进了人物的角色里。表演更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灵自由。起初,男孩子的表演还离不开书本,有点照本宣科,但也能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表现到位。到了女孩子表演时,她们出色的演艺才能着实让我赞叹不已,她们完完全全脱离了书本,完完全全把自己融进了角色,一言一语、一颦一笑都那么中肯。表演结束,台下的戏迷们在没得到老师任何暗示的情况下,自发地鼓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一位同学还兴奋地说:“课本剧太有意思了!不需要老师讲解,我们就把握了人物形象,理解了人物的心理,真过瘾!”放飞的课堂,放飞了想象,唤起了孩子们渴望雨露般的激情。
3.转变方式 共同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论述:“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语文课堂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显得尤其重要。对于作文课的教学,我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变得有话可说。
4.重视引导 促进发展
中华古诗文积淀了五千年文化精华,是华夏后裔固守的精神家园。让学生生活学习在浓浓的诗文氛围中,这样能充实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升华学生的精神。我们班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在语文课堂中开展得轰轰烈烈,每天的课前预备就是同学们徜徉在古诗文中的最佳时机。
集体诵读,群情振奋。虽然每天只花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但是日积月累,学生自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短短的一学期,学生背诗的数量大增,少的五、六十首,多的已经有上百首。古诗文的背诵会给老师的教学锦上添花。在教学杜甫的诗时,学生马上在自己的大脑诗库里搜索到《春望》等诗篇,略作比较,学生便明白了杜甫这生平第一首快诗有别于他一贯“沉郁顿挫”的风格,不再“强半言愁”,而是以“喜”贯穿全文,体会到诗人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不已“喜欲狂”,不仅仅是因为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悲苦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朗诵诗歌,使学生的爱国情怀得到了培养、涵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当然,办手抄报、出黑板报也是我们班学生的拿手好戏,“教师节”那天,我们班教室的墙上被五颜六色的手抄报装饰一新,有诗歌,有散文,有绘画,各具特色的内容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浓浓的爱献给尊敬的老师。滴水穿石,聚沙成塔,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在这点点滴滴中得到了渗透。
不言而喻,鲜活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大舞台,他们在参与中充分享受着语文教育的乐趣。当然,综合性学习的形式远不止这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充分明确这种学习活动的指导原则,掌握它的指导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就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滚滚的课改大潮中,让我们用执著和追求去彰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幽雅睿智和卓越风姿!
1.整合目标 师生同乐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不是孤立的三个版块,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产生于知识的发生与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不能机械地分开,也不能分步实现,而是要有机结合、综合考虑。作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首先要本着负责的态度,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的编写目的,科学合理地确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要在课堂上认真落实每一个活动设计,目标的制定要定位在具体的活动和对象上,要容易操作,要能解决可能碰到的具体问题,切记泛泛而谈,无法评价和落到实处。
2.预设生成 相得益彰
教学是一项用心的活,也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但如果所有的教学活动及其活动程序的每个环节都是预设的,这就漠视了学生生命体的主动性、丰富性、整体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与主动发展。如果一些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资源被开发成预设外的“生成性目标”,会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威尼斯商人》一课以剧本的形式呈现,这对中学生来说,还是非常困难的,可以说,通读十遍课文,他们也不会对课文产生兴趣,也不会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有多么深刻的认识,因为他们的认知水平毕竟有限。考虑到这一点,我决定在课堂上充分放飞孩子们的想象,把他们融入到剧情中来,让孩子们过把演戏看戏的瘾。
在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便让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并放在小组内进行探究,他们都能根据对书本的理解,作出快速反应,回答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这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孩子们轻轻松松地走进了人物的角色里。表演更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灵自由。起初,男孩子的表演还离不开书本,有点照本宣科,但也能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表现到位。到了女孩子表演时,她们出色的演艺才能着实让我赞叹不已,她们完完全全脱离了书本,完完全全把自己融进了角色,一言一语、一颦一笑都那么中肯。表演结束,台下的戏迷们在没得到老师任何暗示的情况下,自发地鼓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一位同学还兴奋地说:“课本剧太有意思了!不需要老师讲解,我们就把握了人物形象,理解了人物的心理,真过瘾!”放飞的课堂,放飞了想象,唤起了孩子们渴望雨露般的激情。
3.转变方式 共同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论述:“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语文课堂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显得尤其重要。对于作文课的教学,我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变得有话可说。
4.重视引导 促进发展
中华古诗文积淀了五千年文化精华,是华夏后裔固守的精神家园。让学生生活学习在浓浓的诗文氛围中,这样能充实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升华学生的精神。我们班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在语文课堂中开展得轰轰烈烈,每天的课前预备就是同学们徜徉在古诗文中的最佳时机。
集体诵读,群情振奋。虽然每天只花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但是日积月累,学生自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短短的一学期,学生背诗的数量大增,少的五、六十首,多的已经有上百首。古诗文的背诵会给老师的教学锦上添花。在教学杜甫的诗时,学生马上在自己的大脑诗库里搜索到《春望》等诗篇,略作比较,学生便明白了杜甫这生平第一首快诗有别于他一贯“沉郁顿挫”的风格,不再“强半言愁”,而是以“喜”贯穿全文,体会到诗人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不已“喜欲狂”,不仅仅是因为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悲苦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朗诵诗歌,使学生的爱国情怀得到了培养、涵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当然,办手抄报、出黑板报也是我们班学生的拿手好戏,“教师节”那天,我们班教室的墙上被五颜六色的手抄报装饰一新,有诗歌,有散文,有绘画,各具特色的内容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浓浓的爱献给尊敬的老师。滴水穿石,聚沙成塔,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在这点点滴滴中得到了渗透。
不言而喻,鲜活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大舞台,他们在参与中充分享受着语文教育的乐趣。当然,综合性学习的形式远不止这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充分明确这种学习活动的指导原则,掌握它的指导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就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滚滚的课改大潮中,让我们用执著和追求去彰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幽雅睿智和卓越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