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翱翔计划”是北京市教委设立的旨在培养国家尖端后备人才的综合计划,“翱翔课程”是“翱翔计划”的组成部分。通过“翱翔课程”的建设,可以促使教研组更加团结进取,增强教师创新欲望和专业成长。
关键词:翱翔课程;教研组;建设
“翱翔计划”是北京市教委设立的旨在培养国家尖端后备人才的综合计划,“翱翔课程”是“翱翔计划”的组成部分,通过课程的开设培养中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拓展视野,使他们掌握研究科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步骤。翱翔课程的开设需要进行课程申报、审核和批准。“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探究课程”是北京市教委正式批准的翱翔课程项目。课程学员在每年高一新生中选取,开设时间以一年为周期,学期末进行研究项目答辩。自2013年开设该课程以来,已经走过4年历程,通过“翱翔课程”的开设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研究意识,更重要的是对地理教师的重塑,对地理教研组建设的推动。
一、“翱翔课程”使教研组更团结——增强凝聚力
翱翔课程非常复杂,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到开设不能由某一个人完全承担,必须全体教研组精诚团结、分工合作,才能把复杂的教学与实习任务完成。对于“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探究课程”,地理组的六位教师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撰写到实习线路的选择,以至于挖掘地方特色内容,都凝聚了全体教研组成员的心血。正是由于该课程的开设,使地理教研组教师能够针对一个具体内容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过程的开展,增强地理组内的凝聚力,大家共同为项目出主意、想办法,团结向上的教研组在项目研究中自然而然就打造完成。
二、“翱翔课程”使教研组更进取——学习型组织
翱翔课程的定位为立足于高中、高于高中的课程,由于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探究课程的微观性,很多资料一般的图书馆和新华书店都很少,对地理教师而言该课程是一个新的领域,大学所学的地质知识很多都用不上,特别是到野外进行实习更是经验少得可怜。地理组全体教师积极行动,从网上查找资料、到书店购买书籍,发动学生寻找资料,全组教师掀起学习地质知识、学习地质仪器使用的高潮。一个以项目带动的学习型组织与教研组建设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不断的研究和筛选已形成翱翔课程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三、“翱翔课程”促进教师创新欲望——创新型团队
由于翱翔课程的尖端性和复杂性,绝对不能以常规的教学方式进行,要把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应用到“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探究課程”中。于是,教研组的教师不放过任何一次信息技术进修的机会,在2013年寒假“翱翔课程”开设期间,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遥感所的信息技术人员为翱翔学员和翱翔授课团队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激发了教师学习知识、应用新技术创新研究的欲望,一个GIS新技术创新团队自发形成。有的教师学会了Global Mapper软件,有的教师学会了Arcmap10,有的教师学会了Surfer软件,使用这些软件为研究服务,在目前中学地理教师领域位于全国前列,利用这些软件对房山局部地区进行研究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如图2),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更加深刻透彻。由此,地理教研组克服了老教师的高原期现象,中年教师也获取了新的业务增长动力,一个蓬勃向上的创新型研究团队由于项目研究自发地形成。
四、“翱翔课程”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成长催化剂
通过“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探究课程”的开设,催化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青年教师的培养历来是一个难题,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大多数认为自己的知识新,有的虽然是研究生乃至博士毕业,但由于工作经验不足,不能与所教的学生进行有机的融合,经常会出现好高骛远的现象,他们认为进行知识传授就可以了。翱翔课程中的与社会结合、与实践结合则是促使学生、教师成长的关键环节。教研组把对外联系的任务交给青年教师,他们与周口店猿人遗址博物馆、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处、中国地质大学周口店实习基地联系,不仅获得社会资源的大力支持,更收获了与人交往的机会和经验,特别是在2014年7月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对“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验收中得到锻炼,也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如图3)。可以概括地说,“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探究课程”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五、“翱翔课程”落实课标实践能力——实践型组织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对于“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探究课程”项目来说,陆游的这句诗是真实的写照。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知识是空知识,不能落地生根,通过翱翔课程则打造出了一个质量过硬的实践型组织。通过大量的实习,不仅验证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实践力。因为每一次实习都要精心设计线路和内容,把实习线路的内容设计分配给地理教研组的每一位成员,大家相互提供实习资源、分享线路设计的优势与不足,相互协商时间共同外出考察线路(如图4),在实践中落实课标倡导的能力培养。
关键词:翱翔课程;教研组;建设
“翱翔计划”是北京市教委设立的旨在培养国家尖端后备人才的综合计划,“翱翔课程”是“翱翔计划”的组成部分,通过课程的开设培养中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拓展视野,使他们掌握研究科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步骤。翱翔课程的开设需要进行课程申报、审核和批准。“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探究课程”是北京市教委正式批准的翱翔课程项目。课程学员在每年高一新生中选取,开设时间以一年为周期,学期末进行研究项目答辩。自2013年开设该课程以来,已经走过4年历程,通过“翱翔课程”的开设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研究意识,更重要的是对地理教师的重塑,对地理教研组建设的推动。
一、“翱翔课程”使教研组更团结——增强凝聚力
翱翔课程非常复杂,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到开设不能由某一个人完全承担,必须全体教研组精诚团结、分工合作,才能把复杂的教学与实习任务完成。对于“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探究课程”,地理组的六位教师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撰写到实习线路的选择,以至于挖掘地方特色内容,都凝聚了全体教研组成员的心血。正是由于该课程的开设,使地理教研组教师能够针对一个具体内容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过程的开展,增强地理组内的凝聚力,大家共同为项目出主意、想办法,团结向上的教研组在项目研究中自然而然就打造完成。
二、“翱翔课程”使教研组更进取——学习型组织
翱翔课程的定位为立足于高中、高于高中的课程,由于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探究课程的微观性,很多资料一般的图书馆和新华书店都很少,对地理教师而言该课程是一个新的领域,大学所学的地质知识很多都用不上,特别是到野外进行实习更是经验少得可怜。地理组全体教师积极行动,从网上查找资料、到书店购买书籍,发动学生寻找资料,全组教师掀起学习地质知识、学习地质仪器使用的高潮。一个以项目带动的学习型组织与教研组建设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不断的研究和筛选已形成翱翔课程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三、“翱翔课程”促进教师创新欲望——创新型团队
由于翱翔课程的尖端性和复杂性,绝对不能以常规的教学方式进行,要把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应用到“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探究課程”中。于是,教研组的教师不放过任何一次信息技术进修的机会,在2013年寒假“翱翔课程”开设期间,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遥感所的信息技术人员为翱翔学员和翱翔授课团队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激发了教师学习知识、应用新技术创新研究的欲望,一个GIS新技术创新团队自发形成。有的教师学会了Global Mapper软件,有的教师学会了Arcmap10,有的教师学会了Surfer软件,使用这些软件为研究服务,在目前中学地理教师领域位于全国前列,利用这些软件对房山局部地区进行研究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如图2),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更加深刻透彻。由此,地理教研组克服了老教师的高原期现象,中年教师也获取了新的业务增长动力,一个蓬勃向上的创新型研究团队由于项目研究自发地形成。
四、“翱翔课程”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成长催化剂
通过“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探究课程”的开设,催化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青年教师的培养历来是一个难题,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大多数认为自己的知识新,有的虽然是研究生乃至博士毕业,但由于工作经验不足,不能与所教的学生进行有机的融合,经常会出现好高骛远的现象,他们认为进行知识传授就可以了。翱翔课程中的与社会结合、与实践结合则是促使学生、教师成长的关键环节。教研组把对外联系的任务交给青年教师,他们与周口店猿人遗址博物馆、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处、中国地质大学周口店实习基地联系,不仅获得社会资源的大力支持,更收获了与人交往的机会和经验,特别是在2014年7月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对“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验收中得到锻炼,也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如图3)。可以概括地说,“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探究课程”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五、“翱翔课程”落实课标实践能力——实践型组织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对于“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探究课程”项目来说,陆游的这句诗是真实的写照。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知识是空知识,不能落地生根,通过翱翔课程则打造出了一个质量过硬的实践型组织。通过大量的实习,不仅验证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实践力。因为每一次实习都要精心设计线路和内容,把实习线路的内容设计分配给地理教研组的每一位成员,大家相互提供实习资源、分享线路设计的优势与不足,相互协商时间共同外出考察线路(如图4),在实践中落实课标倡导的能力培养。